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廿四学子登封“武则天”文化专线游记

俯拾皆是文物的中原,为何“登封”为“天下之中”?武则天在此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景观典故?

6月7日周末,芒种次日,万物华实。“国家紫薇蠡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原廿四学子,游登封,观胜景,来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石淙会饮:武则天避暑宴游,最后一次“政治局会议”之地

路过到处是丰收景象的麦田,停车在并不雄伟的山坡下,蓝天微风,艳阳高照,林木丛生,石如稠林之笋,千姿百态……此景在中原寻常。

但在一千多年前,此地可非同寻常。据载,武则天最后一次议国事,讨论接班人的大问题,就在此地。

当时,水木丰沛,石在水中,迂回冲击,淙淙有声,自古有名“石淙河”。相传武氏数十次到嵩山,在登封县石淙河畔建“三阳宫”,作为其避暑胜地。

其在石淙大宴群臣,提笔赋诗,摩崖碑刻, 休假论国事,把严肃的轻松化,把工作日常化,把复杂的简单化,把内心深处隐藏的矛盾让更多当朝智能者在休闲日常中去探索,寻求最佳答案。史称“石淙会饮”。

据说,“三阳开泰”这个成语也源起于此。武则天心中有“三个太阳”,儿子李显、李旦,侄子武三思。如何让“三阳”李武和睦相处,共襄大唐泰兴,是晚年武氏最大的心愿。

77岁高龄时,武则天再度来到三阳宫,身后是还政于李唐子孙,还是传位于武氏后裔,经过一个多月的政治谋划,所谓的“三阳开泰”终于出台,武则天决定还政于李显,而李显承诺:让武三思在李唐王朝中仍保有一定的地位……。

“武则天不仅有治国的雄才大略,还是文学家、书法家,是我最为佩服的女人之一,巾帼不让须眉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是我心中的女神!”同行朱晓燕大姐直言。

“武则天啊武则天,让小女子抖了回精神……纵使日月当空照,霞染胭脂雨纷纷,引得后人论古今……”睹景,思人,让一行学子敬仰、慨叹。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观星台:“天心”一个,“地胆”一枚,天地之中“天文台”

疫情的缘故,观星台大门仍然紧闭,大家就在门外驻足听闻故事,恭敬仰观心中之星空。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建于元代初年,是郭守敬天文观测的地方。

当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后,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就是现在的告成镇。

告成镇在古代称为阳城,周朝时,人们认为地是方的,南北长和东西宽都是3万里,夏至时,立八尺杆量出日影为一尺五寸,按照“影差一寸,地差千里”的说法,认为阳城立杆测影处距地的四边都是1.5万千米,恰好是地的中心,即“天下之中央”,于是这片地区,又被称为中州、中原。

这里还有郭守敬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一位石匠告诉郭守敬:“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后来,郭在告成发现了周公测景台,便在测景台的后面建起了一座观星台。

在这里坚持测量了4年,制定出了世界上先进的历法《授时历》。

随着不能进入的遗憾,大家一行走上台阶,近乎门前,同学会主席黄斌先生讲述了此次来观星台的要义——

“仰观天象,意境乾坤。我们应该明白去感悟懂天道、晓地理、通人情的境界;为什么有‘天心’一个,‘地胆’一枚之说?为什么这里是天下之中?如何感悟‘得中原得天下’的源起?在显象里领悟,在隐形中追寻。几个思考,几个问号,我们要去联想、延展。以心印心,对境观心,在天下之中报到,在天地之中我们来顿悟,寻找一个个不完美的人格,接纳一个个不完整的人格,逐渐达到圆融无碍。”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大周封祀坛:一轮彩虹环日,神奇景象,天人合一

中午12时许,同学一行来到大周封祀坛遗址的坛顶,时天空蔚蓝,白云如凤,忽然,正头顶的太阳,被美丽而神秘的七彩光晕笼罩着……圆圆的彩虹,中间是圆圆的太阳,如玉环、玉壁,悬挂空中,

同学们兴奋的惊呼:太神奇了!此天象不可思议。

此景象持续十来分钟之久。

刚走下封祀坛不远,来到立碑处,再仰望天空,发现日头是在登封城的正上空……。这或许正是智慧的古人,深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选址的高妙之处。

据介绍,封禅是古代中华国家天下兴旺、国泰民安时,由帝王通过祭天告地的礼仪,宣示受命于天的至高权威,它是古代帝王强化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一共有7个帝王封禅,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除武则天在嵩山封禅外,其余6位皇帝均在泰山封禅。

而泰山封禅之坛皆毁无存,独嵩山封祀坛保存至今,其位于登封少室山东麓万羊岗。

站在岗上,可望全城,可见山峰“太室如龙卧,少室如凤眠”。

“武则天敢为天下先,她独选嵩山封禅,可见嵩山在女皇心中的崇高地位,也再次印证了中岳为天下圣尊。武则天晚年在嵩山投下三只金简,分别表示祈福、消灾、解厄。这说明女皇也有敬畏之心,对自己从政过程有深刻的反省和检讨。”同学马世梅女士感言。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升仙太子碑,玄奘故里,唐恭陵,感受古人气节与智慧

升仙太子碑,位于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碑文由武则天亲书,2129字,太子指的是王姓始祖“王子晋”。

当同学们一行来到升仙太子碑时,非常应景的起风了,在大风中,同学们绕有兴致的观碑文。

“特感意外,这里竟然是王氏发源地“太子升仙处”,因为去过山西太原晋祠的王氏祖先子乔宗祠,未曾想真正的源头就在这百里之地。中原文化太厚重了。”同行的王鹏远先生感慨。

提起《西游记》里的唐僧,真是无人不晓,唐僧的原型就是唐玄奘。但玄奘是河南老乡,生于偃师缑氏镇陈河村,也是鲜为人知。

作为大唐时期的高僧大德,他译经、著述、传经,创立“法相宗”,为后世崇敬景仰。玄奘故居里有一眼“慧泉”,泉水清甜甘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舀水、喝水,分享慧泉之水,希冀慧泉带来人生智慧。

 唐恭陵,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唐高宗将李弘追谥“孝敬皇帝”,开创了太子死后追谥为皇帝的先例,以皇帝的规格安葬,并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立于陵侧。

民间传说,由于殉葬的珠宝太多太好,唯恐被盗,所以,派军队将士从洛河取沙堆成一座山岭,当时陵墓要比现在高许多,表面再用泥封固,若有盗墓者必被流沙活埋。所以,恭陵和乾陵一样,至今完好无损。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短短的一天时间,行程上百里,穿越一千年,妥妥的文化之旅。

“今天我们去的很多地方都是野线,崎岖坎坷,阡陌纵横,同学们相互搀扶,温馨提示……就像我们人生路上的相互扶持,体验颇深。感恩我们的相遇。” 封自慧女士真挚的讲到。

回郑途中,黄斌先生即兴赋诗一首《仰观天下 意象乾坤》.游学即吟——

石淙会饮忆千年,

地胆天心告镇源。

日晕大周封祀献,

缑山玄奘饮慧泉。

本次活动由黄斌发起,路线由刘海燕设计,许爱丽、封自慧、张清协调,由民间人文地理学者张朝民全程讲解,单清霞摄影,王爽书写总结。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登“天下之中”观“大唐遗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