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的日常生活:讀書、拜佛、帶孩子,看起來很精彩

明代宦官的日常生活:讀書、拜佛、帶孩子,看起來很精彩

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宦官們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是離皇帝最近的人,因此更容易成為皇上的心腹,有時也會是監視大臣們的眼線。

我們時常看到明朝題材的影視劇中,會出現一群飛揚跋扈的宦官,他們仗著皇帝的寵信,目無法紀、無法無天,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魏忠賢和劉瑾,成為禍國殃民的罪人。

當然,在宦官的群體中,普普通通、老實本分的還是佔大多數的。而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宦官,也並不是忍受痛苦挨一刀就可以的。

讀書的學問並不低

明初,太祖朱元璋曾經立下禁令“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他不許宦官讀書、識字,防止他們有能力干預朝政。但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皇帝自己獨攬大權的後果就是,每天有處理不完的軍國大事,想要休息好是不可能的,最終的結果就是英年早逝。

明代宦官的日常生活:讀書、拜佛、帶孩子,看起來很精彩

面對這種情況,皇帝們很快意識到還是要培養身邊靠得住的人替自己辦事才行。於是,明成祖朱棣頒佈旨意,為宦官們聘請一些老師,教授他們讀書、識字,到了宣德年間,更是在皇宮中成立了“內書房”,專門培養優秀的年輕宦官。

至於學習的內容,從最開始的《百家姓》、《千字文》,到“四書五經”,當然思想教育的課不能少,比如:《忠鑑集》講的是歷代宦官忠君守法的故事;《內訓》規定了宮廷中對宦官們的訓誡條款。

理論基礎學得差不多了,還要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內書堂中有一門重要的課程叫“判仿”,著重訓練宦官們替皇帝審核奏章,對內閣送入宮中的“票擬”進行批紅的能力。

史書記載,萬曆年間,有一個叫王安的小宦官不好好學習,首領太監杜茂再三管教也聽不進去,最後拿著棍棒好好教訓了一頓才老實聽話。

明代宦官的日常生活:讀書、拜佛、帶孩子,看起來很精彩

在經歷了這種嚴格、系統的教育薰陶後,明代宦官們的文化水平比之當時的平均水平要高不少。明史中不乏有宦官作詩、寫書的筆墨留存於世。比如:《酌中志》就是明末宦官劉若愚寫的宮中往事,到如今成為研究明代歷史的珍貴史料。

信佛捐款又出家

眾所周知的原因,宦官們生理上都曾遭受到巨大的創傷,因此,在心理上更需要寄託,表現出來的就是他們信佛。有些宦官會在自己的住所中建一個小佛堂,每天定時燒香、禮拜,在流程和心誠度上與真正的寺廟和尚沒什麼差別。

有權有勢的大宦官除了在自己住處禮佛外,還會給寺院捐款,甚至乾脆自己花錢建造寺廟。明代王廷相《西山行》詩中寫道:

明代宦官的日常生活:讀書、拜佛、帶孩子,看起來很精彩

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內臣作。華緣海會走都人,碧構珠林照城郭。

可見,正德年間宮中宦官們在西山建造的佛寺之多,以及信仰佛教之盛。

從明初宣德年間,到明中後期萬曆,宦官出家的記錄屢見不鮮:萬曆年間,南京棲霞寺破敗,寺中和尚打算化緣修繕一番。宦官客仲聽說此事後,當即捐助了一大銀子,還親自與寺僧們一起挑土蓋房,被後世寺僧尊為“棲霞寺有明一代最有力之護法”。

除了出家的宦官,至於逃出皇宮吃齋唸佛,在家修行的宦官,那就更多了。

明代宦官的日常生活:讀書、拜佛、帶孩子,看起來很精彩

帶娃,猶如長輩,勝似親人

明代的小宦官剛入宮時,大致10歲左右,是個還需要人照顧的年紀。一些老資歷的宦官就在新入宮的這批小子中找一些有眼緣的帶在身邊,教他們宮中的規矩、技能以及道德倫理,逐漸把他們撫養長大,併成為猶如師徒或父子般的關係。

對於年輕的宦官有了長輩的提攜,那升起職就輕鬆很多。崇禎年間有個小宦官叫王之佐,由司禮監掌印太監撫養長大。

王之佐一開始在兵仗局當差,活是又苦又累,還沒有油水,掌印太監看他整天忙忙碌碌地,就把他調到了皇帝寢宮,每天在皇帝跟前伺候著,不過五年,就成為皇帝心腹,腰纏玉帶,御賜蟒袍,成為宮中數一數二的首領太監。

明代宦官的日常生活:讀書、拜佛、帶孩子,看起來很精彩

這種大小宦官結對子的行為,當時叫做“拉名下”。其中,年長的宦官被稱為“本管”,年幼的被叫做“名下”。本管與名下這種既像父子又像師徒的關係相當穩固,甚至能持續終生。

年長的宦官把小宦官們“拉”到自己“名下”,為他們提供保護;年輕宦官長大後,又忠於年長宦官,藉此提升和鞏固自己的地位。明代宦官們的派系,就是在這種關係中逐漸形成和壯大的。

對於中國的歷代帝王而言,宦官問題是一個頗為頭痛的事情,想用又不能大用,二者之間的關係處理不好,就會形成難以估計的損失。

在明朝,除了皇帝將權力賦予一部分親信宦官,形成像劉瑾、魏忠賢等的宦官專權外,絕大多數宦官並無多少權力,只是一個活在皇宮中的普通人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