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宦官,皇帝的控制力就下降,士人集團獨大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時代越晚近,合法性就越重要。宋朝的“燭影斧聲”還不算太傷朝廷元氣,明朝的大禮議就很傷國本了。到了清朝,“祖宗之法”簡直成了老虎屁股摸不得。既然皇帝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合法性,那麼穩定就是壓倒一切的大前提。不分青紅皂白立嫡長子,就是提供一個穩定性,讓其他皇子死心,也讓朝廷裡的投機分子死心。

沒有宦官,皇帝的控制力就下降,士人集團獨大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法律上而言:立長則產權清晰,定紛止爭;立賢則產權不清,你搶我爭。立嫡長子,規則簡單,容易執行,沒有操作空間,人人都服。立賢明,就很難執行了,那麼多兒子,到底誰最賢明?意見往往不統一,朝廷因此分成派別,繼而相鬥。再比如說,晉惠帝那樣的算賢明嗎?立嫡立長是選擇題,有標準答案!客觀題!立賢就他喵是作文和閱讀理解。是主觀題!最容易造成爭論了。最後其實什麼禮法其實不重要,關鍵在於開國皇帝的意志,也就是祖制。最後問個問題,恭親王和抽大煙的咸豐哪個強?一言以蔽之,大家都認為自己賢,卻都認為老大是長子。因為這個賢,具有主觀性,很難有明確標準,容易引起糾紛。

沒有宦官,皇帝的控制力就下降,士人集團獨大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不愛權的結果很可能是死光光哦。貪長沙桓王以久其政,濮陽興不是外戚,是腦子不好使。國內震懼,貪得長君。可以的。他既不是孫皓舊黨,又不能與其他大臣拉幫結派,張布好像還送了個女兒,他什麼都沒幹。大漢柱石孫程,最後一句突然想到了曹爽。

沒有宦官,皇帝的控制力就下降,士人集團獨大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但我的疑問主要是外戚選擇皇位繼承人捨近求遠時,就不會有人根據儒家倫理來反對嗎?比如衝帝去世時,清河王劉蒜名義上是皇室最近的血脈(雖然他也是過繼給清河王一支的),但是梁太后和梁冀卻可以輕易地否定他,大臣們除了太尉李固等少數以外都接受了這一選擇,並沒有因為倫理產生大的爭執,這又是為何?劉蒜被否定,這是梁冀和曹騰兩人討論的結果,你應該知道吧?梁冀這個外戚是著名的“跋扈將軍”,李固杜喬為此送命,其他人沒反對,還不是怕死嗎!

沒有宦官,皇帝的控制力就下降,士人集團獨大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漢魏兩朝的廢帝還是值得慶幸的,畢竟保住命,還能享受前朝帝王的尊崇,從存續家廟到上朝不拜,都做到了。劉宋以後的廢帝們才悲劇,今兒禪位,明兒被殺。死一個都是賺的,動不動就族滅。東漢外戚被迫和士大夫聯合,如外戚竇武和清流派陳蕃聯合,外戚何進和士族袁紹袁術等聯合,他們也付出了兩次黨錮之禍的慘痛代價。最終董卓進京,何進和十常侍均絕命,外戚和宦官退出歷史舞臺,漢代強大的政治力量只剩下士族一支了。

沒有宦官,皇帝的控制力就下降,士人集團獨大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招外兵進京絕壁是腦殘主意。袁紹此議本身就可疑的很,關鍵何進那智障還從其意。百年之後西晉依樣畫葫蘆,招來八王把中央權力鬥爭變成全面內戰。後來天下大亂,袁家的聲望變成了實打實的地盤和兵,不然還不是隻能在中央當個九卿。要不是打仗不在行,天下不就姓袁了嘛姓袁的還是有人稱了帝的。就是仲家政權不過過街老鼠罷了。這說明呢,這些傢伙心裡都有小九九,絕不是所謂的大漢忠臣,有點機會那些蠢點的都想冒頭。袁紹還是屬於穩重點的。所以孟德那些不知幾人稱帝的言論挺有道理的。

沒有宦官,皇帝的控制力就下降,士人集團獨大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宦官是皇權的延伸。沒有宦官皇帝的控制力就下降,士人集團獨大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參見崇禎。漢宣帝?確定不是漢元帝?士林的影響沒有這麼強大,是地方豪強,皇帝要對抗外戚和豪強,引用宦官,然後皇權過張,導致宦官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