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國考申論「歸納概括」解析

2018國考申論「歸納概括」解析

全文字數|6.9千

閱讀時間|22分鐘

圖片來源|網絡

1.2018國考申論省級卷「歸納概括」解析

2.2018國考申論地市級卷「歸納概括」解析

申論的第一題一般為「歸納概括」,即根據問題概括對應的材料。此類題通常難度較低。本文為2018國考申論「歸納概括」解析。

一、2018國考申論省級卷「歸納概括」解析

【2018國考申論省級卷,資料1】N市為推動「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在本地落地實施,組成調研組對本市制造業情況進行了調研。下面是調研所形成的材料。

我市已經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智能製造政策框架體系,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工作穩步推進,智能製造創新平臺和核心技術突破初見成效,龍頭企業智能化轉型和區域集聚加快形成,以工業機器人為引領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可以說,在以智能製造為重心的方略下,智能經濟之「核」初步形成。但仍面臨問題和不足:智能製造的基礎有待夯實,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等基礎性關鍵環境要素的建設滯後於智能製造發展需求。其中,智能製造裝備缺「核」少「芯」問題最為突出,核心控制技術依賴進口,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製造核心產業研發投入大部分仍處於實驗室階段。這導致了我市智能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示範引領有待加強、智能製造標準指數缺位、國際技術合作服務乏力等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要推進強基工程,打通智能製造承載能力的『卡口』。」調研組建議,要瞄準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的「四基」短板,著力在新材料、智能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的「四基」工程化、產業化生產和應用上取得突破;要通過培育一批行業細分領域的「工匠型」企業,積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促進「產品」向「精品」轉變,並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訂,形成一批能夠代表「N市智造」、引領國內產業發展的技術標準。

傳統產業是我市目前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70%,是我市經濟整體轉型升級的主戰場,更是智能製造推廣應用的大市場。

調研中發現,在東南亞國家低成本吸引力和發達國家製造業迴歸雙面夾擊下,我市傳統產業渴望通過智能化改造提升生產效率、產品品質、增強盈利能力的內生需求十分強烈。市委市政府也適時地把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列為建設「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的主要任務;建立了N市智能製造產業研究院,在全國率先成立智能製造協會。具有示範意義的項目也在不斷湧現。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的動力很強、基礎紮實。

但數據顯示:全市73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實施智能化改造的比例不到30%,部分中小企業尚未開展智能化改造。調研組認為,對於實施智能化改造,傳統產業的絕大多數企業主存在不懂、不敢、不願三種態度,主體意識並不強。同時,智能化改造的核心技術發展滯後、系統集成供給不足、人才和網絡基礎設施支撐有待加強等問題,也延緩了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的步伐。

推進傳統產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就要引導創新協同,構建最大限度發揮大中小微企業、產學研用各方優勢的協同創新創業共同體,集中攻克一批以軟硬件一體化為主要特徵、帶動性強的智能裝備,自主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很強市場競爭力的系統集成、裝備研製、軟件開發與智能製造新模式應用等領域的智能裝備骨幹企業。要開展試點示範,在化工、汽車、紡織、家電、機械製造等重點行業中開展智能化改造示範應用,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工匠型」企業。

生產性服務業是智能製造發展的推動力,而我市在這方面發展相對滯後,成了發展「瓶頸」之一。當前我市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小、結構差等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製造企業普遍不能接受生產性服務外包這種模式,導致其發展遲緩;生產性服務業「重硬輕軟」,重視工藝技術服務而輕視管理、市場、人才服務;缺乏本土的全國性生產性服務企業;服務資源整合共享機制尚未建立。

要加快謀劃新增關鍵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平臺,如把電商經濟創新園區建成「N市定製製造和定製電商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整合現有製造業服務平臺,建設「N市生產服務業綜合對接平臺」等。要大力推進企業內生產性服務建設,積極鼓勵製造業企業成立生產性服務業公司,培育企業研究院和工程技術中心。要大力培育智能製造生產性服務龍頭企業,重點引進和培育引領性智能製造系統集成服務商、全國性的製造工業設計服務商,建立生產性服務應用技術創新聯盟。

(一)根據給定資料1,對調研組的調研材料,從成績、問題和建議三方面進行概述。(15分)

要求:(1)準確、全面;(2)恰當提煉,條理清晰;(3)不超過350字。

「歸納概括」是公務員的基本能力,此類題在申論中的定位類似於行測中的「資料分析」,難度不高,但對考生的注意力要求較高。大家在做「歸納概括」和「資料分析」時能夠感受到,一旦走神,哪怕走神幾秒鐘,很可能解題時間就會拉長一大截。

2018年申論省級卷的「歸納概括」非常突出地體現了這一點,「中國製造2025」本來就是特別專業的概念,文中帶引號的專業性質詞也有很多,因此大家做題時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大家注意,申論題一定要先讀問題(讀問題之前可以掃一眼材料),再讀材料。本題要求從成績、問題和建議三方面進行概述,不超過350字,那麼「資料1」必定有這三個方面的對應內容,要將每一部分概括到100字左右為佳,不能超過150字(否則其他兩部分不好安排)。讀題可知:

第一段「N市組成調研組」是開頭。

第二段「我市已經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智能製造政策框架體系」中,成績與問題並存。

成績是「搭好了框架」,這個「智能製造政策框架體系」包括示範工作、創新平臺、核心技術、智能化轉型、區域集聚、工業機器人……

大家讀到這裡,心中一定要有一個「主次」概念。如果要求展開敘述「框架」的內容,那麼上面的要列出來,但本題要概括整個「資料1」,說明這種細枝末節一定要省略掉,否則字數是不夠用的。

「成績」的核心,就是在上面展開後的總結,即「在以智能製造為重心的方略下,智能經濟之『核』初步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歸納概括」題一定要簡明扼要(可以理解為給領導看的內容),因此「使用的方略」不必細說,概括後的內容不適宜再用引號,因此「成績」可總結為:

智能製造政策較為完備,以智能製造為核心的智能經濟初步形成。

「問題和不足」包括基礎有待夯實、關鍵環境要素的建設滯後於需求等,後面的話非常重要:

「其中,智能製造裝備缺『核』少『芯』問題最為突出,核心控制技術依賴進口……」

可以確定「問題」主要表現為:

「智能製造基礎有待夯實,關鍵環境要素的建設滯後於智能製造發展需求,缺少核心控制技術」

第三段「調研組建議」顯然是針對「智能製造」現狀的建議。材料中使用的敘述方式比較「散」,大家做題時要將其精簡。

「要推進強基工程,打通智能製造承載能力的『卡口』。」是本段的第一句,也是核心句子,結合下文可知,「卡口」一詞指代基礎工程中的薄弱環節。下文中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強調了「補齊短板、促進突破、打造精品、制定標準」等環節。

通過上文的分析,大家已經可以初步感受到「資料1」的行文結構,即「先講成績,再說問題,最後建議」。

實際上「成績→問題→建議(或者說未來規劃)」的行為結構是當前中國官方「總結類文體」,大家可以去網上搜索「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可以優先看一下自己家鄉以及「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相關文章,深入學習下這種文體,這是當前中國公務員最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

回到本題,可發現「資料1」下文的「傳統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也基本是這種結構,有所不同的是「傳統產業」的「成績」講的比較少,和「生產性服務業」則根本沒有講,說明調研組認為它們「問題較多,亟需改進」。

「傳統產業」的情況總結如下:

1、基本情況:我市經濟支柱,轉型升級為智能製造的主戰場。

2、成績:成立研究院、智能製造協會,示範項目湧現,產業智能化改造動力強。

3、問題:我市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比例低,存在不懂、不敢、不願三種態度,主體意識不強,核心技術發展滯後,人才不足,網絡設施差。

4、建議:引導創新協同,加強產學研結合、大中小微企業結合,在「攻克關鍵裝備、加強自主培育、開展試點示範」等方面下功夫。

「生產性服務業」的情況總結如下:

1、基本情況(該板塊沒有「成績」,「基本情況」同時也是問題):發展滯後,成為「瓶頸」,規模小結構差,企業不能接受,「重硬輕軟」,沒有全國規模的企業,未建立相關機制。

2、建議:加快平臺建設和整合,鼓勵相關產業發展,培育龍頭企業,引進先進的技術和企業,建立創新聯盟。

將上文的情況整合在一起,可以得到本題的答題框架。需要注意在實際做題時,大家要在草稿紙上列出解答的提綱,隨後再對提綱中重複的內容進行初步整合並理順句子,得到大概下面的文字:

成績:我市智能製造政策較為完備,以智能製造為核心的智能經濟初步形成。成立傳統產業智能製造研究院、智能製造協會,示範項目湧現,產業智能化改造動力強。

問題:我市智能製造基礎有待夯實,關鍵環境要素的建設滯後於智能製造發展需求,缺少核心控制技術;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比例低,主體意識不強,核心技術發展滯後,人才不足,網絡設施差;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規模小結構差,企業不太能接受接受智能製造且有「重硬輕軟」傾向,沒有全國規模的企業,未建立相關發展機制。

建議:要推進智能製造的基礎工程建設,重點補齊薄弱環節,解決核心控制技術對進口的依賴,加強精品打造能力和標準制定能力;傳統產業要引導創新協同,加強產學研結合和大中小微企業結合,在攻克關鍵裝備、加強自主培育、開展試點示範等方面下功夫;生產性服務業要加快平臺建設和整合,鼓勵相關產業發展,培育龍頭企業,引進先進的技術和企業,建立創新聯盟。

最後進一步精簡上述字數,使其控制在350字之內:

成績:智能製造政策較完備,以智能製造為核心的智能經濟初步形成。成立了傳統產業智能製造研究院、智能製造協會,示範項目湧現,產業智能化改造動力強。

問題:智能製造基礎差,關鍵環境要素建設滯後,缺少核心控制技術;傳統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比例低,存在不懂、不敢、不願三種態度,主體意識不強;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規模小結構差,缺乏發展機制。

建議:推進智能製造基礎工程建設,補齊薄弱環節,解決核心控制技術的進口依賴,加強精品打造能力和標準制定能力;傳統產業要引導創新協同,加強產學研結合、大中小微企業結合,攻克關鍵裝備、加強自主培育、開展試點示範;生產性服務業要加快平臺建設和整合,培育龍頭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建立創新聯盟。(約310字)

總體來說,這道題分層清晰,成績、問題、建議的表述簡明準確,材料理解難度不大;同時「資料1」的結構比較複雜,考生需要理順後將自己的文字合理有序地寫在卷面上,這是本題的一個小難點。

二、2018國考申論省級卷「歸納概括」解析

【2018國考申論地市級卷,資料1】位於R市郊西隅的沙壩村,總面積約10平方千米,山清水秀,歷史悠久。

1980年前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在中國廣大農村推行。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等有關「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的文件一層層傳達下來,但沙壩村卻沒有變革的跡象,人們還在觀望。時任大隊書記的楊某回憶說:「那時候土地、山林還有各種財產都是國家(集體)的,國家的東西,哪個敢隨便動!」

到了1981年底,沙壩村把耕地按好、中、差進行了搭配,然後按人口平均發包給村民,完成「分田到戶」,第一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沙壩村初步落實。從此,在土地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村民對於承包地有了經營權、使用權。當時的規定是:所有承包地土地,不許出租、買賣;不許在承包地上建房、燒磚瓦等。雖然承包時大隊已經確定承包期是3至5年,但是,村民中仍有人懷疑分田到戶不長久,會不會「今天分下去,明天又收回來」。直到198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十五年以上」,村民們的憂慮才初步解除。而後中央提出的「為了穩定土地承包關係,鼓勵農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後,再延長三十年不變」,算是給農民吃了「定心丸」。為了給農民穩定的土地承包經營預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2018國考申論地市級卷,資料2】

L村位於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區,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冬小麥與夏玉米一年兩季輪作,經濟作物以蘋果為主。L村的土地分為兩類,一是「圍莊地」,在村莊周邊,有較好的水利條件;二是「窪子地」,離村莊遠,水利條件較差。與全國大多數村莊一樣,L村也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根據當時的政策完成了「二輪土地承包」。L村把全村土地分成兩份,一份為各戶承包的人口地;另一份為機動地。機動地主要用於給新增加的人口增地。

與其他村莊二輪承包普遍執行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政策不同的是,L村在機動地上實行「增人增地但減人不減地」的辦法。自二輪土地承包以來,L村的人口增減變化將近百人。L村給新增加的人口分配土地先從位置、水利條件較好的圍莊地開始,圍莊地分完之後,新增加的人口就只能分到窪子地了。到了2014年,預留的機動地全部分配完了,「增人增地但減人不減地」的辦法也就難以為繼了。

村民李某在二輪承包時家裡只有他們夫婦和未成年的兒子,多年後兒子娶妻生子,都沒趕上村裡分地,一家6個人種著3個人的地,收入窘迫。特別是每當看到鄰居張某家2個人種著9個人的地時,頗有怨言:「明顯不公平,就應收回重分。」但張某對他的話卻不完全認同:「我家地多人少是事實,可二輪續包的時候就是這樣,30年不變也是國家規定的。」

與李某、張某想要地、想種地不同,L村還有不想要、不想種地的人。76歲的萬老漢,家裡有6畝地,兒子和孫子都在外地打工、上學。每年的秋收季節都是萬老漢最發愁的時候,繁重的勞動都得僱人幫忙。他想把地流轉出去,但因為地比較零散,收益也不高,流轉也很困難。村裡和萬老漢情況差不多的還有二十多人。近幾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王某說:「種地費時費力不說,農忙時回家打理,請假還要被扣工資,不合算。這兩年一直是託付親戚來種地,沒什麼收益,明年也不想這麼幹了。」此外,村裡還有10戶完全脫離農業的家庭,因各種原因,他們承包的土地大多撂荒了。

現任村支書告訴記者說,村裡二輪承包後一直沒進行土地調整,這是因為國家對土地調整有政策,明確提出「小調整、大穩定的前提是穩定」。「小調整」的間隔期最短不得少於5年,而且「小調整」只限於人地矛盾突出的個別農戶。2006年因為村民的承包地佔用量與家庭人口不均衡,村裡曾有過一次調整的打算,村委會研究決定:凡是人口減少以及已經遷往城鎮落戶的農戶,其承包的土地份額一律收回,另行發包給新增人口的農戶。村民石某因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2畝地。石某不服,將村委會告上法庭,要求返還被收走的土地。法院經審理認為,2003年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確立了「承包土地以戶為單位,減人不減地」的原則。根據該法律,家庭承包經營權的主體是農戶整體,而不是家庭成員個體。只要承包方的家庭還有人在,土地就是不能收回。只有在承包經營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並轉為非農戶口的情況下,發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如果承包方自願放棄承包地,則應提前半年提出申請。最後法院判決村委會返還石某土地。石某這一告,那次土地調整就沒往下進行。後來,國家對土地調整的限制越來越嚴格,多次強調「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

2016年春,李某和一些農戶以土地承包量有失公平為由找到了當地政府,要求調整。這一訴求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面對這種局面,村支書無奈地說:「這樣一來,我們的壓力很大,看來村裡的土地調整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一)給定資料1和給定資料2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發展過程,請你概述這一發展過程。(10分)

要求:(1)準確、全面、有條理;(2)不超過200字。

通過和省級卷的對比可知,2018年申論地市級卷的「歸納概括」題要求概括兩個資料,而省級卷要求概括一個資料,那麼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哪種題目難度更低一些呢?

答案是「概括兩個資料」。

當題目要求概括兩個資料時,那兩個資料本身就是一個明顯的分界線。一般來說,「歸納概括題」會分為多個角度和層次,而兩個資料本身就首先幫助考生將題型分為兩部分,然後再從兩部分細分,這樣比直接從一個大資料來概括要好得多。

本文要求用不到200字概述「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發展過程」,粗讀兩個資料可發現:

資料1以「沙壩村」為例,介紹了其在1980、1981、1984和十九大等幾個時間點「土地承包政策」的變化情況。

資料2以「L村的情況」為切入點,介紹了土地承包政策對村民實際生活的影響,尤其是「想種地的人沒有地,不種地的人賣不了」的矛盾。

由於本題只要求概述土地承包的「政策發展過程」,不涉及「實際工作中的矛盾」,因此資料1的概述相對容易些,直接按照時間點來提取對應的政策即可;資料2則需要找到「矛盾」中的具體時間和具體變化,並與資料1對應的時間線結合。

首先找到資料1中的時間和相關政策:

1980年前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在中國廣大農村推行。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等有關「包產到戶」「包乾到戶」的文件一層層傳達下來。

1981年底,沙壩村把耕地按好、中、差進行了搭配,然後按人口平均發包給村民,完成「分田到戶」,第一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沙壩村初步落實。從此,在土地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村民對於承包地有了經營權、使用權。當時的規定是:所有承包地土地,不許出租、買賣;不許在承包地上建房、燒磚瓦等。

198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十五年以上」,村民們的憂慮才初步解除。

黨的十九大(2017年)報告明確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接著找到資料2中的時間和相關政策:

可以發現,該資料中很多時間發生的事情僅僅和L村相關的,大家在做題時不要把「L村的做法」和「國家政策的規定」弄混了。可以看到屬於「國家政策」的有三個點: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根據當時的政策完成了「二輪土地承包」……普遍執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政策。

村裡二輪承包後一直沒進行土地調整,這是因為國家對土地調整有政策,明確提出「小調整、大穩定的前提是穩定」。「小調整」的間隔期最短不得少於5年,而且「小調整」只限於人地矛盾突出的個別農戶

法院經審理認為,2003年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確立了「承包土地以戶為單位,減人不減地」的原則。根據該法律,家庭承包經營權的主體是農戶整體,而不是家庭成員個體。只要承包方的家庭還有人在,土地就是不能收回……

將兩個資料提取出來的文字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合併,並簡化部分描述,得到結果:

1980-1984年: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包乾到戶,村民對土地有經營權、使用權,不許出租、買賣。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十五年以上,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不變。

1995-2003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普遍執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政策,確定小調整、大穩定的前提是穩定,承包期內不得調整承包地。

2017年: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180字左右)

本題主要考察考生對時間的敏感度,能否在兩份材料中準確提煉出對應的政策。同時本題雖然文字較容易理解,但和問題有關的文字量較大,對「濃縮材料」的能力也有一定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