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 1960s

我們見識過了吸血鬼,見識了人造怪物,還有外星侵略者與巨型蜘蛛。但從60年代開始,一種全新的怪物出現了,這是最恐怖的怪物之一,是一種我們最熟悉、與我們的生活最緊密相關的怪物:

殺人的人。

1960年4月份上映的英國電影 Peeping Tom《偷窺狂》 ,講述了一個因恐怖童年而性格扭曲的攝影師,暗地裡是專殺女人的連環殺手,並且他喜歡用攝像機拍下受害者們死前驚恐的表情。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從《偷窺狂》開始誕生了一個新的恐怖子類型:Slasher Film (殺人狂電影)

雖然被搶了第一,但大神根本不屑一顧,反正他的電影不需要做第一也可以被人記住。兩個月後,大神的傑作也上映了。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Psycho《驚魂記》 by Alfred Hitchcock(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1960

變態殺手殺人是因為他/她喜歡,甚至享受。普通人無法理解變態殺手的心理,但是普通人,也是有可能會殺人的,而且還有可能變得殺人如麻。

看看戰場上的情形便知道了。殺人狂電影的誕生與越戰正好差不多同步。

除此之外,新聞通訊的愈發發達讓世界變小,各地發生的連環殺人甚至吃人肉等惡性案件層出不窮,這些現實存在著的人性暗面是殺人狂電影經久不衰的基礎。

不過隨著越戰讓美國逐漸深陷泥潭,觀眾又開始希望在看電影的時候能忘記現實的恐怖,轉移注意力到一些抽象的恐懼上。

比如惡魔。

60年代另一大傑作,是1968年Roman Polanski(羅曼·波蘭斯基)的Rosemary's Baby 《魔鬼聖嬰》。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這不是第一部有關撒旦的電影,但的確是對後面幾十年的惡魔題材電影影響最深的一部。

波蘭斯基的導演才華,我舉一個小例子。

Visions of Light: The Art of Cinematography《光影的魅力》是一部關於電影攝影的紀錄片,裡面攝影師提到波蘭老司機的時候,正好說的是《魔鬼聖嬰》這部電影。

有一個鏡頭是要用第一視角來拍劇中角色在另一個房間裡打電話。當攝影師找到完美的角度,架好燈光準備就緒後,老司機說:

再往左一點,再往左一點…

最後呈現的畫面是這樣的,臉被遮住,只能看到電話。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攝影師不理解為什麼要破壞完美的角度,直到電影放映時。

當到了這一幕,影院裡的八百多名觀眾全部都向右歪著脖子,充滿好奇。

“這就是波蘭斯基。” 攝影師說道。

除了殺人狂電影與惡魔題材電影的開端,六十年代還有一個開端便是1968年的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活死人之夜》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11萬美元成本斬獲3000萬美元票房,由George A. Romero(喬治·A·羅梅羅)執導。

從此恐怖片世界裡多了一個新詞:Zombie(喪屍)。

由於宗教文化的不同,在基督教背景的美國探究撒旦與屍體復活時,泛靈多神信仰的日本多以鬼魂與惡靈為題材。60年代比較經典的日本恐怖電影有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鬼婆》 1964

影片時間背景是日本南北朝時期,內容其實是一個婆媳故事(笑),只不過多了一個被詛咒的面具。

日本的恐怖電影的確過目難忘,那種東方式的壓抑與陰冷詭異實在太有特色,而且一脈相傳。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看著《鬼婆》中去偷情的媳婦在雨夜的地裡奔跑,影片散發出的含蓄剋制與原始本性的彼此衝撞感,以及那一股氤氳之氣,和90年代日本經典恐怖電影如出一轍。

社長看日本恐怖電影,總覺得90年代用膠片拍出來的那些要比後面用數碼拍出來的詭異。如果大家有同感,那我推薦各位去感受這部黑白的《鬼婆》。

另外一部是1965年的《怪談》。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由四個短篇鬼故事組成。這種日本恐怖電影常用的短篇形式由傳統能劇繼承而來,後續清水崇將《咒怨》的故事切成段的靈感也來源於此。

  • 1970s-1980s

自60年代恐怖電影的類型大大拓寬,70年代與80年代便是百花齊放正豔時

《魔鬼聖嬰》的成功使惡魔神秘類題材的恐怖片在70年代繼續發展。

1973年的Exorcist《驅魔人》被當時的很多人認為是史上最恐怖的電影。作為一部惡魔題材影片,“故事根據現實案件改編”這句話就顯得格外恐怖了。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影片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據說電影發行之初,因太恐怖被英國很多地方禁止上映,於是熱情的觀眾們會來一場“驅魔人之旅”,坐長途車到能放映這部電影的城市,去觀看那些譬如“下腰爬行”等影史經典的恐怖鏡頭(就不放圖了)。

1976年的The Omen《天魔》 也是類似題材,講述主角發現自己領養的孩子是撒旦之子。1977年Audrey Rose《魔緣》同樣是經常被拿來比較的一部,其男主角是年輕的安東尼霍普金斯。不過《魔緣》的評價要差很多,它的特色在於講述了“輪迴”這一東方的概念。

除了輪迴,鬼魂這一東方特色也開始出現在美國恐怖片中。1982年的Poltergeist《鬼驅人》,雖然仍然是美式的視覺恐怖,但片中作祟的是鬼魂而不再是惡魔。1988年的Child’s Play 《鬼娃回魂》也出現了靈魂附體的概念。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殺人狂電影這邊,有1974年的神作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德州電鋸殺人狂》。

同樣改編於真實事件,原型是一個叫ED Gein(艾德·蓋恩)的變態殺人狂。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驚魂記》也同樣受到此人事蹟的影響,可想而知他的臭名昭著。不僅謀殺毀屍,還盜墓食人。

《德州電鋸殺人狂》在後來又拍了很多新版本,但我認為沒有一部超越1974年的最初版。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觀影中,你彷彿可以聞到濃厚的血與骨的味道。

另外,從這部電影開始,後來出現了大量的“一群年輕人去一個偏僻的地方玩/找刺激然後被一個接一個地殺死”這一模式的青春恐怖片。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74年版殺人狂的人皮面具。人氣面具這一裝飾引導了殺人狂電影的潮流,之後非常多的恐怖片中人物,都有自己心愛的專屬面具。

1975年的加拿大恐怖片Shivers 《毛骨悚然》,同樣是一部重口味的變態殺人電影,它影響了一個新的子類叫做肢體恐怖片。切開的身體、斷裂的手指等等,能讓你在屏幕之外跟著攥揉手指,頭皮發麻。

近年的肢體恐怖片有2013年的Contracted《神秘感染》,反映了人對疾病導致肢體病變的恐懼。

另外1975年還有Steven Spielberg(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Jaws 《大白鯊》, 開創了“自然界各種殺人的動物”這一恐怖流派。

從70年代開始還出現了Comedy Horror(喜劇恐怖電影),個人認為比較不錯是1981年的An 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n《美國狼人在倫敦》。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恐怖作家Stephen King(斯蒂芬·金)的小說也從70年代開始被搬上銀幕,第一部是1976年的Carrie《魔女嘉莉》。

第二部便是為80年代完美開篇的The Shining《閃靈》。庫布里克的片子感覺都需要一點點耐心來看進去,《閃靈》剛上映的時候票房和評論都不是很好,但後來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喬治·羅梅羅的殭屍世界也越來越受到追捧。1978年的Dawn of the Dead 《活死人黎明》再次大獲成功,駐紮在購物商城裡躲避喪屍的點子在今天看來都非常有意思。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當然,沒有喪屍群攻陷不了的地方

1985年羅導又出一部 Day of the Dead《喪屍出籠》,完成了他的活死人三部曲。

科幻恐怖在這個年代登上高峰,分別有1979年Ridley Scott(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Alien《異形》和1987年的Predator《鐵血戰士》。兩者在各自的一系列續集中對視前行,終於在2004年的Alien VS Predator《異形大戰鐵血戰士》中相遇。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80年代真的是一個出大IP的時期,引發續集狂潮的可不僅僅是《異形》和《鐵血戰士》這兩部。

優秀的作品變成文化符號,在一個接一個的續集裡流傳。

1980的Friday the 13th《十三號星期五》後來居上壓過了1978年開始的Halloween《月光光心慌慌》, 唯一能與之抗衡的是1984年的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猛鬼街》。同樣的相愛相殺,一直到2003年的Freddy vs. Jason《弗萊迪大戰傑森》 兩位基友才終成眷屬。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雖然《月光光心慌慌》被《十三號星期五》壓過了風頭,但導演John Carpenter (約翰·卡朋特)在1982年憑藉新版The Thing《怪形》扳回了一城。

除此之外,低成本的Cult 經典系列Evil Dead 《鬼玩人》 也於1981年誕生並開始續集流。

意大利在七八十年代有一波恐怖片小高潮,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叫做Giallo,意思是黃色, 源於當時一系列廉價的懸疑小說通常印有黃色封皮。

Giallo往往是犯罪兇殺結合恐怖血腥再加上一點色情雜糅的風格,比較有名的有1977年的Suspiria 《陰風陣陣》。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顯然右上角的芭蕾舞女會是倒黴的受害者

此外還有一件事對恐怖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77年,第一家家庭錄像帶出租店開張了。

從此以後,無法進入院線的那些恐怖片也有了能接觸到大量觀眾的渠道與獲得收入的可能。

錄像帶的出現為獨立電影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讓世界各地的人能看到產生於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文化的電影。

由此我們進入90年代。

  • 1990s-2000s

本文作為西方恐怖電影的簡史,為什麼之前總會夾雜介紹一點日本恐怖片的原因在這裡:90年代開始,日本恐怖片崛起。

作為東方文化中恐怖電影的高峰之地,日本恐怖電影的歷史一點不比西方短。

早在1898年,日本就有了Bake Jizo 和Shinin no Sosei(大概是“屍體復活”的意思)這兩部恐怖電影,不過影片應該是都已經失傳,現在無法看到。

七八十年代日本恐怖電影多受西方影響,但從90年代開始逆襲。

有著錄像帶以及後來DVD的助攻,從1998年的《午夜兇鈴》開始,日本恐怖電影開始風靡西方。

“鬼魂的復仇索命”這一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日式恐怖題材迅速流行,並掀起翻拍熱潮,比如2002年的The Ring《午夜兇鈴美版》和2004年的The Grudge《咒怨美版》,各有續集。

根據恐怖漫畫家伊藤潤二的漫畫改編的《富江》的第一部電影於1998年底上映,其續集直接就不走院線了,以DVD發行,方便席捲國外市場。另外,三池崇史的傑作Audition《切膚之愛》也以電影節同DVD發行的途徑在西方受到矚目(“嘀哩嘀哩嘀哩嘀哩…”)。

可惜很快日本恐怖片就陷入了我們即將說到的續集陷阱,後期創新沒跟上,這股日恐熱潮在2010年前後便退散了。如今的日本恐怖電影又開始被西方影響,在2016年居然出現了《貞子大戰伽椰子》這部完全西方思考模式的電影。

美國本土IP這邊,《十三號星期五》和《猛鬼街》系列的一大串續集從80年代延續到了90年代,續集的評分都不高不過票房成績都不錯。有錢賺肯定要接著拍,然而總有看膩的時候。

到了90年代中期,這些大IP續集流終於暫停。在1996年,《猛鬼街》的創造者Wes Craven(韋斯·克雷文)拍了Scream《驚聲尖叫》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又一個面具

諷刺了包括自己作品在內的這些大IP續作中的各種cliché。

《驚聲尖叫》中的人物對現實世界的各大恐怖片以及他們的俗套路瞭如指掌,製片方以此逼迫自己去打破傳統恐怖套路。

新鮮的套路當然獲得了成功。然後,韋導再開始拍《驚聲尖叫》的續集...

韋斯·克雷文基本是將一生獻給了恐怖電影,他還有一部很棒的作品是The Hills Have Eyes《隔山有眼》,1977年的初版和2006年的重製版都由他所執導,個人認為06版的更好看,韋導是少見的炒冷飯能炒的好吃的導演。

2000年後,殺人狂電影除了大IP們又開始了變著花樣的炒冷飯(比如之前提到的《弗萊迪大戰傑森》),還有了一些新的系列比如2003年的House of 1000 Corpses《千屍屋》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用小丑妝代替面具也算是創新吧

和Turn《致命彎道》,再加上一個2005年的新版House of Wax《恐怖蠟像館》。

此外,殺人狂電影還延伸出了新的子類Torture film, 這類會著重描寫殺人者虐殺與折磨的細節,例子有Saw《電鋸驚魂》(2004), Hostel《人皮客棧》(2005), Collector《夜魔》(2009)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也許只要人性的黑暗面沒有消失,殺人狂電影就永遠有市場。

但儘管90年代後有了更多發展,暴力與血腥的視覺恐怖,其實已經慢慢在過時。

從九十年代開始美國恐怖電影的趨勢是朝心理恐怖類型發展的,這個趨勢一直到今天。

90年代後比較有名的心理恐懼電影有1991年的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 1999年的The Sixth Sense 《靈異第六感》和同一年的偽紀錄片The Blair Witch Project《女巫布萊爾》,以6萬美元成本搏得2億4千萬美元票房成為低成本獨立電影的教科書。

2000年後有克蘇魯風格的The Mist 《迷霧》(2007),1408 《1408幻影兇間》 (2007), 還有讓人過目難忘的Orphan 《孤兒怨》(2009)。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十二歲的女主演這個電影真的不會有心理陰影嗎…估計跟俊雄會很有話聊。

優秀的心理恐懼電影彷彿更有藝術氣息,而視覺恐怖類則好像更帶有商業娛樂性,其實這麼說當然是不公平的,但事實上,人們的確認為前者相對於後者更有高級感。

再看看別的。

喪屍此時已是恐怖界不可缺少的一環。1992 年Peter Jackson(彼得·傑克遜)居然拍了一部假血不要錢的Braindead 《群屍玩過界》(海報有點嚇人就不放了)。完全看不出來這片子的導演居然和十年後的《指環王》能是同一個。

另外I Am Legend 《我是傳奇》 (2007),Zombieland《殭屍之地》(2009) 也是不錯的電影,喪屍的屬性越來越細緻,有快的有慢的,對聲音敏感,會被嗅覺混淆等等。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喬治·羅梅羅趁著喪屍熱也炒冷飯拍了新的“活死人三部曲”。

The Resident Evil 《生化危機》 在2002年上映,算是喪屍電影的大招牌,影片改編自同名遊戲。同樣改編自遊戲的還有 Silent Hill《寂靜嶺》 (2006),票房都很成功。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科幻恐怖有Event Horizon 《黑洞表面》(1997),還有2008年開始的別具一格的“科洛弗”系列。

老前輩哥特恐怖有2003年的Underworld 《黑夜傳說》和2004年的Van Helsing《範海辛》。 惡魔題材有05年的Constantine《地獄神探》和09年的Drag Me to Hell《墮入地獄》。

歐洲方面,英國在這個時段出了很多傑作,例如02年的28 Days Later《28天后》、04年的喜劇喪屍片Shaun of the Dead《殭屍肖恩》、05年的The Descent《黑暗侵襲》與09年同澳大利亞合拍的Triangle 《恐怖遊輪》 。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此外比較出眾的還有2001年的法國電影 Le Pacte des loups 《狼族盟約》、2007年的西班牙恐怖片REC《死亡錄像》還有2008年的瑞典電影Let the Right One In《生人勿進》。

  • 2010s

2010年以後,電視開始慢慢超越電影,很多好萊塢的人才都去做電視劇了。

恐怖類型的電視劇有The Walking Dead《行屍走肉》(2010年首播)和American Horror Story 《美國恐怖故事》(2011年首播)等。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此時的美國恐怖電影,沒有了七八十年代的那種粗獷,變得更加精緻起來,不過深度並沒有丟失。

它們往往會基於社會問題的某一個點來進行表達,小而精。

比如表達貧富差距問題的 The Purge《人類清除計劃》(2013),艾滋病恐懼症的It Follows《它在身後》(2014), 以及種族歧視的 Get Out 《逃出絕命鎮》(2017)。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這個小點,或者也可以是一個前提。

“不能發出聲音”

A Quiet Place《寂靜之地》(2018)。2016年的Don’t Breathe《屏住呼吸》也基本是這個。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海報都差不多

“不能睡著”

Before I Wake 《夢醒之前》(2016)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如果把所有怪物放在一起”

The Cabin in the Woods 《林間小屋》(2012)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之前介紹過的大部分經典作品,在近些年仍然都有重啟或重製或衍生。

畢竟電影也是一門生意,有情懷和口碑在,總是保險一些。

但論創新,溫子仁是21世紀當之無愧的恐怖大師,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自04年的《電鋸驚魂》開始,經典作品有Dead Silence《死寂》(2007)、 Insidious《潛伏》還有The Conjuring《招魂》。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可以說是拿下了半壁江山。溫子仁是馬來西亞華裔,成長於澳大利亞墨爾本。他的作品同時擁有東西方兩種恐怖風格,相輔相成。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有以假亂真的電影科技可以將所有的想象力在屏幕中展現出來,也有可能拿一部手機在小區裡拍的作品就可以出現在全世界觀眾的眼前。

未來還會有哪些讓人耳目一新的恐怖大作?街燈社將同大家一起期待與展望。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see you

參考資料:

Horror film Wikipedia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以及所述各部電影的海報同影片截圖。

不嚇人的“西方恐怖電影簡史”(下:1960s-2010s)

封面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