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吳奇:目前的“人造肉”只是素食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ID:USTCIF),全球最活躍的科大校友組織,實時發佈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

近年,“人造肉”話題持續火爆,備受資本追捧。然而,眼下所謂的“人造肉”是否能真正稱之為“肉”,依舊是市場爭議的焦點。

中科院院士吳奇:目前的“人造肉”只是素食

9月25日,在第三屆未來食品高峰論壇上,國際著名大分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食品科學與加工研究中心主任吳奇(中國科大773校友)發表題為《“素食”和“素肉”之分》的演講,對基本概念作了解讀:“概念必須清楚,名稱非常重要。如果用錯了名稱,長遠而言,對整個用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的事業和商業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由吳奇創立的深圳大學食品科學與加工研究中心成立於2017年,該中心的主要方向為植物蛋白、澱粉以及纖維素的分離、精製和加工,長遠目標是創建用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解決中國乃至世界弱勢和貧窮人群的蛋白攝入等營養問題,同時,建立新型健康食品產業。

在吳奇看來,目前市場上所有經過加工和調味的都是“素食”,而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真正意義上的“素肉”,可以買回去按照自己的意願加工成適合自己和家人口味的菜餚。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深入理解動物肉的分子結構和性能,方可開發和生產出真正可以替代各種動物肉的不同的素肉,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吳奇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專訪時透露,目前其團隊的研究已經取得進展,但具體涉及商業機密,不方便詳述。

素肉和素食的區別在於口感

目前,包括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BYND.NASDAQ,別樣肉客)、Impossible Foods等在內的企業已經推出利用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所合成的“植物肉”。區別於傳統素食,植物肉以大豆蛋白、小麥蛋白、魔芋等作為原料,並添加多種礦物質、維生素的食用纖維製作而成,模擬肉的口感,並通過複合氨基酸賦予其肉的香味。

不過,多位受訪企業負責人、業內專家均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目前所謂的植物“肉”在口感上沒有真肉的嚼勁,口感偏幹偏淡,且缺乏粘彈性。

吳奇認為,目前市面上所謂的“人造肉”,不需要用“人造”這一修飾詞。用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如果做不出動物肉的口感,那就是“素食”,即使是“素食5.0”,也是素食。

“素食和素肉在中國有著本質的差別,體現在口感上。調味熟的、沒有咬勁的,嚴格來講都是素食。做成一整塊,主婦可以買回家,炒肉絲、炒肉片、紅燒、燉,就是素肉。”吳奇強調,千萬不要有意或者無意將兩者混淆,否則可能一時能夠佔領市場,但長期卻進不了廚房、上不了餐桌,帶來縮小市場的不利影響。

具體而言,傳統素食,大豆蛋白雜亂無序,堆積交聯;如今的素食做得更好,能夠利用擠出機進行低水分擠壓塑造,大豆蛋白不再是雜亂無序的對接。生產出的產品看起來有肉的結構,咬勁和口感高於傳統素食,但大豆蛋白分子只是被部分地整齊地排列了,仍然沒有像在動物肉中那樣延展、排列和交聯,與肉的品質差距仍然很大。

吳奇解釋道,“肉”是動物在生長過程中,自然地將長鏈蛋白分子排列成微觀有序結構的宏觀組織。如果將植物蛋白分子適當地拉伸、取向和交聯後,形成與動物肉具有相似的結構和口感(力學性能)的組織,那才是肉,稱為“素肉”。“素”意味著來源於植物,就像豬肉、牛肉、羊肉等源於不同的動物。

從分子結構上而言,植物蛋白的大分子鏈較少纏接,就好比一團線團。而動物肉中蛋白大分子鏈是延展、排列和纏接在一起。只有將植物蛋白的每個球蛋白線團適當地延展,最終才能呈現出肉的口感。

從0到1的技術難點

目前,吳奇和他的團隊正在基於大分子物理加工原理,研究和開發如何用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解決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的口感問題,研發出真正的素肉。而如何實現蛋白分子從捲曲到拉伸,是目前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

按照吳奇的說法,蛋白分子好比一根橡皮筋,拉橡皮筋,但你鬆開手它就會彈回去。它彈回去需要多少時間?如果彈回去需要萬分之一秒,那拉伸的速度就要比萬分之一秒快,“這樣就彈不回去了”。

吳奇和他的團隊計劃用三到五年時間解決這一問題,他們的目標是做完整素食,即“可以成塊狀地放在貨架上,顧客可買回家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加工”,而不是目前市面上的植物漢堡肉餡或植物肉餡餃子之類的產品。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的研究數據顯示,預計到2023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將達到64.3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的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增速最快。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市場規模約121億美元,預計將以每年約15.0%的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或將達279億美元。

面對巨大的想象空間,9月8日,Beyond Meat率先表示,將在浙江嘉興建設兩家工廠,以在中國採用“Beyond Meat”品牌生產牛肉、豬肉和雞肉等植物肉產品。

9月22日,香港人造肉公司Green Monday(綠客盟)宣佈完成7000萬美元(約4.8億元人民幣)的融資,這是近期亞洲植物性食品行業內規模最大的一筆融資。

與此同時,國內傳統企業也紛紛開始轉型,如深圳齊善食品、寧波素蓮食品開始生產“人造肉”產品。初創企業同樣來勢洶洶,如星期零和珍肉,分別通過餐飲和零售模式搶佔賽道。

吳奇認為,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做不出比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質量更好的產品,無論如何喧鬧,都只是跟著跑,而無法領跑。中國食品界的產、學、研應該結合起來,做出中國的0到1的拳頭產品。“首先,解決中國百姓人均蛋白攝入不足的問題。”

新聞來源:時代週報。編輯 朱白

【轉載請註明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瞭解更多,請移步官方微信(ID:USTCIF)與網站(www.ustcif.org.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