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昌,有種野果叫地方果果兒

憶小時候“扒地方果果兒”

在宜昌,有種野果叫地方果果兒

在宜昌農村,有種野果叫“地方果果”,它的學名叫野地瓜,匐地而生,無花而果,是一種美味而營養價值極高的野果。在多年前,是農村小孩子最愛吃的野果子。

在宜昌,有種野果叫地方果果兒

每到夏季不時會聽到小夥伴們說“六月六(讀|u),地方果果熟”,小學生們往往在下午放學或週日休息,約上三五同伴去山上找那種生長在田邊、田坎的“綠葉葉兒、紅梗梗兒”的藤蔓植物,它就是野地瓜藤,往往是成片成片的。

在宜昌,有種野果叫地方果果兒

有經驗的小夥伴在看到這種成片的藤蔓後,不是先急於下手,而是用鼻子聞一聞。熱風中,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甜香味,很遠就能聞到。有香味,就意味這一片肯定有成熟的果子,如聞不到香味,這裡是沒有成熟或根本就沒有結果實,省得徒勞。

雙手扒開一層綠葉,匐伏的藤枝上結著一坨坨的紅色帶斑點的果子,那就是地方果果。

用兩個小手指輕輕捏住像紅木算盤珠樣的地方果一旋就摘下來了。有時偌大一片地卻摘不到幾個,害得幾雙小手在草叢中苦苦尋覓,地方葉“沙沙”聲響格外刺耳,所以至今流行一句俗語“像扒地方果果一樣”,意思是做事尋找東西專注、仔細。

有時摘了一大把,掰開果實一看,只見一股白霧一樣的東西“嘭”出來,裡面有灰白的菌絲樣東西,這種果實是受到什麼真菌汙染的,這可不能吃,有中毒的危險,趕緊扔掉。受汙染的果實往往成片分佈,也就是這一塊地沒有收穫的價值了,招呼同伴另覓位置。

有時候,看到很多紅彤彤的果實被螞蟻或其它什麼蟲子啃食,只留下個空殼,也會連連惋惜,有種特別憎恨螞蟻、蟲子的表情。如果找到一塊地方,沒被別人光顧或蟲子侵襲過的話可摘到很多。有時荷包裝不下,就脫下上衣將袖口紮緊,把果子裝到衣袖裡,女娃們會用裙子下襬兜著。也有用茅草梗將果子穿成一串串的…那時的小孩子們非常容易滿足,摘上三五顆果子也是高興的不得了。

在宜昌,有種野果叫地方果果兒

滿載而歸後,小夥伴們會找一個有蔭涼的小溪邊,將“勝利果實”丟到溪水裡洗淨,然後坐在石頭上,將地方果去掉果蒂和“果蓋”後,露出許多淡紅色細小肉粒,便迫不及待地往嘴裡塞。香、甜、酸、軟…味道好極了。

大家“掐夥”飽餐一頓後將剩餘的平分帶回家分給弟弟妹妹們吃。

在宜昌,有種野果叫地方果果兒

那時候大人們在生產隊忙於生產,不可能時時盯著小孩子們,又怕他們出現安全事故和不能辯別野果是否有毒,只好千叮萬囑不準去山上摘野果。而小孩子們自會想盡一切辦法偷偷溜出去。沒法,那香甜的地方果果誘惑就是這麼大,亦或就是喜歡玩“心跳的感覺”。往往曬得像“黑泥鰍”,那時的小孩因沒聽大人的話,到小溪游泳或去山上摘野果沒少挨大人的責罵或領受“條子侍候”。

而今由於自然生態環境的改變,很少見到這種好吃的野果了,既便有成片的藤蔓,往往是不結果或很少結果。“扒地方果果”這一“行當”也在現在小孩子們中“失傳”了。

總感覺現在的小孩不具我們小時候的那種“野性”,沒有親近大自然、走進大自然,也沒有我們“會玩兒”。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兒時的生活彷彿就在昨天,好懷念那永逝不回的童年快樂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