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心理分析術

01 思考

心理側寫師如何從犯罪現場的蛛絲馬跡中推斷出嫌疑犯的性別、年齡、膚色甚至婚姻狀況?

連環殺手挑選受害人時有什麼標準嗎?

是什麼導致了“連環殺手”的誕生?

FBI心理分析術


02 書中金句

與魔鬼作戰的人要謹防自己因此而變成魔鬼。如果你長時間地盯著深淵,深淵也會盯著你。

連環殺手每當“月圓之時”,就會忍不住尋找下一個被害者,殺戮是他們的夢想,他們永遠不會滿足,只會不斷進行下一次殺戮。

尋找、拓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應該從孩子抓起,到了十幾歲的時候他們會更加渴望良好的人際關係,但如果此時才開始教導就太晚了。

他們在小時候就被剝奪了愛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遠比金錢重要,因為他們終其一生都要為此付出代價,也讓整個社會承受悲慘的代價:他們不僅奪走了很多無辜的人的生命,還讓更多的人陷入了恐懼之中。

在我開始殺人前,我就知道這是自己的命運,因為我的幻想太強烈,也太久了,我根本無力抗拒這種幻想的誘惑。等我殺人之後,這些幻想依然沒有消失,反而更加怪異,有時候我自己都被那些想法嚇到了。——一個連環殺手

壓力是謀殺的催化劑。

暴力幻想並不一定會轉化為實際行動,有時候可能是一件事情誘發了行動。

03 精華筆記

《FBI心理分析術》的作者羅伯特·K·雷斯勒是美國聯邦調查局,也是FBI的一位傳奇人物。從上世紀80年代起,雷斯勒就在犯罪心理分析領域享有盛名,他的同事們曾經這樣描述他的神奇:“只要雷斯勒到犯罪現場走一圈,他就能說出罪犯長著什麼樣的頭髮,開的是什麼車。”

這本書記錄的正是雷斯勒為FBI工作的20年中參與破獲的一些大案要案,比如“吸血鬼殺手”案,“薩姆之子”案。在偵破案件的過程中,雷斯勒採用了犯罪心理側寫的方法,根據對犯罪嫌疑人行為的調查與研究,來推斷嫌疑人的長相、模樣,甚至何時何地進行下一次犯罪。

《FBI心理分析術》全書一共12個章節,從心理側寫的由來說到連環殺手的成因,書中涉及的罪犯多數患有偏執狂妄想症,他們大都因為殘忍的犯案手法,在美國犯罪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此外,書中對人性深層陰暗面,以及社會問題引發的畸形行為,也做了深入的剖解,足以令我們引以為戒。

第一,什麼是犯罪心理側寫,以及如何進行犯罪心理側寫?

犯罪心理側寫是一門破案的科學。犯罪心理側寫師根據案發現場、被害人和其他細節來了解嫌疑人可能的信息,比如性別、年齡、膚色、工作等等。

1978年,美國薩克拉門託市驚現一名“吸血鬼殺手”。 他前後一共殺了7個人,而他之所以被稱為“吸血鬼殺手”,是因為他不僅殺人碎屍,甚至還吃人肉、喝人血。

第一名被害者是22歲的沃林太太。她在家裡被害時懷有3個月身孕。她的上衣、胸罩及內褲都被脫了下來,腹部多處有很深的傷口。她的身體已經殘缺,還有部分器官不見了。由於犯罪現場過於恐怖,當地的警察嚇壞了,同時也束手無策,所以向雷斯勒進行了求助。

雷斯勒到達犯罪現場後,做出了他職業生涯的第一份犯罪心理側寫。

他寫道:

兇手是一名白人男性,25-27歲,體型瘦削,看起來有些營養不良。

兇手的住所邋遢、凌亂,證物也許能在住所內找到。

他有精神病史,服用過藥物。個性孤僻,不喜與同性及異性交往,大部分時間喜歡一個人待在家裡。

兇手失業,可能領取殘疾救助金。

如果他不是獨居,就一定是和父母同住,但這種可能性很低。

另外,他沒有服過兵役,應該是高中或職校輟學,可能患有一種或多種妄想症。

雷斯勒是怎麼做出以上推斷的呢?

第一,在性犯罪案件中,兇手通常是男性,而且都是同種族殺人。此外,這類案件的兇手多是20-30歲的白人男性。本案受害者沃林太太是一位身懷六甲的22歲白人女性,因此雷斯勒判斷兇手多是20-30歲白人男性。

其次,基於行為科學調查組的研究,一般而言,兇手分為兩種,一種兇手犯案有一定的邏輯可循,也就是說會遵循一種固定的模式;第二種兇手的心理狀態則毫無邏輯。

根據警方的報告和案發現場的照片,以及兇手對沃林太太毫無邏輯的殘忍殺戮,雷斯勒判定兇手屬於第二種,而這種人一般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

第三,研究還發現,體型通常與精神狀況密切相關,身材清瘦或身體衰弱的人更容易產生精神分裂的症狀,因此雷斯勒認為兇手身材瘦長,而且肌肉不發達。再加上大部分患有精神分裂的人食慾不佳,經常不吃飯,所以雷斯勒斷定兇手看起來營養不良。

第四,心理狀況也會通過外表反映出來,因而這些人一般不太注意個人衛生,再加上這些人很難找到喜歡自己的人,所以大多數此類兇手都是單身,依據上述理由,可以推斷兇手的住所一定髒亂不堪。

最後,軍隊裡也一定不會接受這種生活混亂的人,所以兇手應該沒有服過兵役。這類人在病情發作之前可能完成了高中學業,但基本上不可能考入大學,即使他們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大多也就是打零工或做傭工,也可能當清潔人員。但是由於個性過於孤僻,他們連這種工作也不太可能做好,因此多數人孤獨,不跟別人打交道,基本依靠社會救助金生活。

第二,連環殺手有哪些類型和作案特徵?

第一種是“有組織罪犯”,他們事先策劃、按部就班、冷靜執行、條理清晰;

第二種是“無組織罪犯”,他們雜亂無章、行事莽撞、隨機行事、出其不意;

第三種是“混合型罪犯”,他們同時兼具以上兩種特徵。

“有組織罪犯”一般步步為營,他們絕不是臨時起意的,因此他們行為模式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對犯罪的策劃。雷斯勒發現,“有組織罪犯”大多挑選陌生人下手,這些罪犯心裡都有挑選被害人的一些標準,比如年齡、外表、職業、髮型或生活方式等。實施犯罪時,“有組織罪犯”通常會運用一些策略來欺騙被害人。他們大多數非常聰明,而且能說會道。他們往往事先謀劃好了騙取被害人的信任,然後吸引被害人跟著他們到隱蔽的地方。他們一般還會拿走被害人的東西當作紀念品。他們拿這些東西並不為換錢,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幻想,把它們當作自己的“獎盃”,以達到心理上的滿足。

“無組織罪犯”在選擇被害人時就毫無邏輯。他們對被害人本身也毫無興趣,也根本不關心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只是想快點打昏被害人或者想方設法不讓對方看到自己的臉。“無組織罪犯”通常心思沒那麼縝密,他們可能隨手使用被害人的刀殺害對方,兇器可能就留在死者身上,都不知道拔出來扔掉。他們不會做消除指紋這種事情,因而警察可以很快找到他們。

第三,是什麼導致了“連環殺手”的誕生?他們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早年經歷?

首先,他們的家庭往往表面正常,內部有很多不安定因素,比如家族精神病史。

第二,他們的可能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正常的母愛或父愛,甚至曾被虐待過。這會讓他們缺乏愛別人,與別人建立起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當心中的孤獨感無法排遣,他們就可能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當然,並不是所有青春期不幸的人,長大後都會變成連環殺手。作者認為,12歲之前的時光是人生最關鍵的時期,這個時候產生的問題可能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但如果童年不幸的人能碰到好人來支持和幫助他們,比如一個慈愛的繼母、一個好老師或者一個好哥們,就會讓他們大有好轉。童年不幸的人,能及時得到心理醫生和心理輔導人員的幫助也非常有用,因為這些專業人士能夠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能夠對症下藥,解決孩子心理上的痛苦。

收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