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懂禮的國人?從讀論語開始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如何做一個懂禮的國人?從讀論語開始

翻譯:孔子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有人說:“誰說此人(鄹人之子,指孔子)懂得禮呀,他到了太廟裡,什麼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到此話後說:“這就是禮呀!”

深入解讀一:懂也沒必要囂張跋扈,自作主張

孔子懂禮,但是依然保持恭敬謙虛的品格,生怕自己在重要活動中有所疏漏,而對禮的細節進行了仔細的學習和交流,不放過任何細節。

如何做一個懂禮的國人?從讀論語開始

恭敬而後有禮

這本身正是知禮的精神。禮的形成及目的,不是那外化的儀式,而是儀式後面的精神和思想。

所以知道如何站位,知道如何擺設,這不是根本,而只是儀式。

深入解讀二:對詰問,只用寥寥數語回應

孔子對任何的惡意詰問,往往不是閉嘴不言或者長篇大論,而是多會採用簡短的回應。

這本身是中庸思想在言行中的運用。

如何做一個懂禮的國人?從讀論語開始

回應是一種高級智慧

長篇大論和閉嘴不言,在孔子眼裡都是過或者不及。他傾向於短短的回應,直擊核心。

深入解讀三:禮不是儀式,禮是思想外化的儀式

禮,絕不是僅僅只是儀式,而是人之思想外化而成。把禮看成儀式,就失去禮之靈魂。

所以一個懂禮的人,更看重禮後面的思想。禮是這種思想為了傳承下來,而不得不在現實世界進行具化,這樣才能傳播和繼承。

如何做一個懂禮的國人?從讀論語開始

書就是禮,禮就是書,想通的

書,是思想的一種文字載體;禮,是思想的一種儀式載體。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書和禮打通印證。瞭解古人試圖突破時間限制,而傳給子孫後代的寶貴精神財富。

《論語》看似是些平淡的對話,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窺見很多古人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