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的考究與遺憾:宋仁宗時代,天才為何成群而來?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主人公宋仁宗趙禎,誕生於公元1010年,有意思的是,這個年份距離2020年,也正好相差1010年。

《清平樂》的考究與遺憾:宋仁宗時代,天才為何成群而來?

熱播劇《清平樂》劇照。

《清平樂》是第一部以宋仁宗為主角的電視劇,它的劇情和服化道調動起許多觀眾和自媒體的“考據癖”,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宋朝熱”和“仁宗熱”。這對這位宋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而言,實在是前所未有的待遇。與那些開疆闢土的“雄主”相比,終生未離開京城的宋仁宗只能算是“守成之君”,在中國傳統的歷史敘事中,歷來沒有太強的存在感。他被認為資質庸常,“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宋朝對皇帝的稱呼)”,甚至連民間故事、戲劇,都幾乎沒有一部以他為主角。

然而,在其御宇的時代,卻湧現了群星閃耀般的傑出人物:在文學界,明朝人評選的“唐宋八大家”,其中有六位(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在宋仁宗朝登上歷史舞臺,還有柳永、晏殊也都是仁宗朝的一流詞人。在學術界,則有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等著名的經學家和理學家。在政治界,則有范仲淹、富弼、韓琦、包拯、王安石、司馬光等名臣輩出。

宋仁宗朝,可謂人才濟濟,各路天才與賢臣成群而來。恰如蘇軾所說,“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攬天下豪傑,不可勝數……而其任重道遠者,又留以為三世子孫百年之用,至於今賴之。”如此看來,能創造此等治世局面的宋仁宗並非真的庸碌無為,而是知人善任,開明睿智,是能夠垂拱而治的帝王典範 ,後世士大夫總結其執政所得,歸結為“任賢相,聽臺諫,遵法度”。

《清平樂》的考究與遺憾:宋仁宗時代,天才為何成群而來?


宋仁宗趙禎(1010-1063),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慶曆三年(1043年),趙禎任用參知政事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企圖遏止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及“三冗”現象,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這樣一位開創“慶曆、嘉祐之治”的帝王,不僅被宋代後世的士大夫推崇備至,提出“專法仁宗,海內晏安”的主張,更受到張居正、王夫之等明清人士的讚揚。“正是因為宋仁宗的萬事不自由,才成就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時代。”

追看《清平樂》,也是想看看第一部以宋仁宗為主角的影視作品,會怎樣塑造這位皇帝。文藝作品畢竟不是歷史傳記,必定會有虛構、演義之處,所以,在看電視劇時,我從來不會去計較人物塑造與故事情節是不是與歷史一模一樣;我更注意的是劇中出現的道具、服裝、臺詞,是不是合乎宋人的生活習慣。

應該說,《清平樂》在道具、服裝、臺詞方面都是比較考究的,製作相當精良,但也有錯漏,比如,劇中曹皇后的貼身侍女說起話本里的才子佳人故事,將佳人稱為“小姐”。這一稱呼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在宋朝,只有那些地位低賤的女性,比如“三陪女郎”,才稱“小姐”。清代學者趙翼有過考證:“宋時閨閣女稱小娘子,而小姐乃賤者之稱。”

《清平樂》的考究與遺憾:宋仁宗時代,天才為何成群而來?

電視劇《清平樂》海報。

至於劇中的人物、故事不與宋朝歷史一致,則不可簡單視為錯誤。舉例來說,歷史上的晏殊儘管是文學天才,但作為高官,表現則不怎麼樣:他懦弱,因循,依附呂夷簡;他提攜過范仲淹,老範卻很瞧不起他;他是富弼的岳丈,卻被富弼斥罵為奸邪;宋仁宗對他其實也沒什麼好感。電視劇將晏殊塑造成仁宗的人生導師、朝廷的大智者,深受仁宗的器重與信任,應該是糅合了仁宗朝大臣王曾、仁宗老師張士遜的影子,但對公眾來說,王曾與張士遜的知名度都不高,而晏殊則是進入過中小學語文課本的人物,所以編劇將好看的戲碼都送給晏殊,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還有,《清平樂》裡的宋仁宗,英明,睿智,見識不凡,有謀略,他對宰相呂夷簡勸他廢掉郭皇后的花花心腸一清二楚,只是不想說破;放尚美人出宮,也是他自己主動提出來的。但事實上,這是電視劇對男主角的拔高,歷史上的宋仁宗要更庸常一點,是一位常人,有著常人的喜怒哀樂,有著常人的缺點,比如有點迷戀美色,尚美人其實是他在太妃、大臣的壓力下無可奈何送出宮的。也就是說,真實的宋仁宗其實並沒有那麼高尚。但我們不能說電視劇的改編有史實錯誤,這其實是必要的文學化處理,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

如果不能自圓其說,才可以說是文學改編的失敗。我覺得《清平樂》中最不合理、堪稱失敗的人物改編,是溫成(張妼晗),她刁蠻任性,飛揚跋扈,而且無腦子,令人生厭,讓人一看到她的鏡頭就想按快進鍵。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會得到萬千寵愛呢?除非同時將宋仁宗塑造成一個昏君,但並沒有,這就無法自圓其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