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評:環評“走心”環保才能不“走形”

柯高陽

一份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的環評報告,卻35次出現“湛江”字樣;工程選址毗鄰保護區和生態公園,可能對紅樹林、濱海溼地等生態屏障產生影響,報告對此卻輕描淡寫,或避而不談……近期,這份涉嫌抄襲造假的環評報告被曝光,引發公眾關注,當地主管部門已展開調查。

近年來,環評報告粗製濫造、弄虛作假的現象屢有發生。生態環境部對2019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一批)環評文件複核發現,25個省(區、市)地方各級環評審批部門審批的335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共有15份存在環境要素或者環境風險預測與評價內容不全等質量問題。

環評報告弄虛作假何以屢禁不止?表面上看,是相關單位和工作人員粗心大意、不負責任;從根子上說,還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祟。環評報告本應基於紮實的調研做出,但現實中,有的項目一味強調效率、壓縮環評時間,甚至違背程序和規則,不等環評通過便匆忙上馬;有的地方把生態保護掛在嘴上,實際工作過程中卻“意思意思”就行了。

這份“抄作業”的環評報告,就暴露出了從編寫到提交、審查、公示等諸多環節的問題:環評人員圖省事,玩起東拼西湊、複製粘貼的文字把戲;建設單位敷衍塞責,未認真審核環評單位提交的環評報告;審查機構把關不嚴,對環評報告質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份涉嫌嚴重抄襲的環評報告就這樣被順利掛上政府網站進行公示,直到第三次公示期間被市民發現錯誤。

環評環環“走過場”,環保層層“失防守”。每份環評報告背後,都是一個事關生態環境安全的建設項目,容不得半點弄虛作假。法律明確規定,環境影響評價必須客觀、公開、公正,綜合考慮規劃或者建設項目實施後對各種環境因素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抄作業”“走過場”的環評報告,不僅難以真實反映項目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更有可能成為某些地方和企業環境違法的“擋箭牌”。

生態保護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綠色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被拋到腦後。只有環環都“走心”,才能捍衛環評的嚴肅性和公信力,才能守好生態環境保護的第一道“關口”,從源頭上嚴控生態環境風險,讓綠水青山顏值更高、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