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发展中必不可免的三大误解

社交电商发展中必不可免的三大误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社交网络成为技术的主流,互联网流量向社交聚集,社交平台成为电商入口,而不少社交电商在聚集人群及快速裂变层面增长惊人,巨大的交易体量背后支撑的是更庞大的用户量,但随着社交电商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交电商产生诸多的误解。

  误解一:赚“快钱”的行业

  据相关平台发布的《社交电商白皮书》显示,目前国内社交电商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营电商、平台电商后的“第三极”。白皮书数据表明,促使社交用户在移动社交应用内购买产品的因素中,朋友或网友的分享推荐占到了61.4%。到2020年,中国社交电商的用户数和市场规模将从今年的4.22亿人和20605.8亿元,增加至7.73亿人和30000亿元。

  强大的市场潜力,让如今不少社交电商一飞冲天,各大社交电商平台通过宣传分享赚钱、自用省钱等“吸睛”口号的召唤下,与各自平台会员宣称月收入过万,年赚百万元并纷纷在朋友圈晒出大量截图来看,大有不加入就会错失“暴富”的机会。

  此外,越来越多传统商家都开始寻求“转变”,其中有些商家将目光瞄准了社交电商,利用用户打开市场,为自己积累人气和流量,加快变现和赚钱的速度。特别是当社交电商云集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更是吸引了无数的商家慕名前来“淘金”。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社交电商在“淘金”的商业竞争中破产,比如社交电商“黑马”淘集集。

  而随着网红直播带货的李佳琦和薇娅迅速炒热,不少人也在尝试模仿,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第二个社交电商领域的云集与同样通过模仿就能超越李佳琦和薇娅的网红。如今的互联网商业并不是“笨鸟先飞”的时代,而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时代。

  误解二:平台过度重视流量

  据悉,社交关系总体上属于熟人或准熟人网络,因此,诸多新起的社交电商平台过度重视庞大的数据流量,而不侧重“留量”。

  而大部分社交电商通过分享和砍价等形式来引发用户的消费意愿,但消费者对于产品本身的关注不高。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交电商本质上是电商行业营销模式与销售渠道的一种创新,社交裂变带来的低成本引流使得社交电商在初期获得高速发展,但这种模式的创新并非难以复制,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壁垒。

  此外,国内诸多社交电商品牌效应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靠网络中的社交建立的信任也很难持续,加上许多社交电商通过烧钱购买的流量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当部分社交电商为百万流量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忽略了供应链的管理与发展,导致仅有虚无缥缈的流量而没有“留量”。

  以2018年8月正式上线的社交电商淘集集为例,淘集集以主攻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地区的下沉市场为目标,淘集集成立后发展速度可谓惊人,为了吸引比拼多多更多的流量,甚至淘集集直接简单粗暴的打出“价格必须比拼多多的低”的口号,在流量上一度接近拼多多,但是最终还是倒在了庞大的获客成本上。

  当互联网红利退却,流量见顶的时候,社交电商一味地追求单一的流量并不能给平台带来可持续增长。因此,当社交电商平台流量达到一定阶段,抛弃过度追求流量的思维,真正将社交电商从流量的收割提升到技术层面,以新技术为驱动力,真正改变流量驱动的简单粗暴的模式,或许才是未来社交电商发展的主要方向。

  误解三:模式比“产品、服务、宣传”更重要

  据了解,当下国内社交电商发展模式分为5种,即: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拼购型,以小红书为代表的内容营销/导购型,以闲鱼为代表的兴趣圈型,以云集为代表的人群分销型以及以京东、苏宁为代表的综合平台型。

社交电商发展中必不可免的三大误解

  此外,当下很多的社交电商平台都在主打货源的工厂直供,厂家直接发货,但是当社交电商平台与厂家之间的谈判不是对等的时候,如何保证上游供货商的品质,如何控制商品质量成为决定社交电商究竟能够走多远的关键。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营销模式与销售渠道如何迭代创新,商品的物美价廉和售后的快速高效是对平台产生忠诚度、愿意持续复购的根本。此外,消费者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成败,社交网络等聚集了大量个性化的需求,并将这些需求集中起来,给企业的产品研究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选择社交电商就要利用社交平台的优势,发掘用户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除此之外,纵观当下社交电商的整体品牌形象比微商好不多哪里去,“头部”社交电商品牌尽管曝光率较高,但是大部分都贴上了“涉嫌传销”的标签,例如云集、花生日记、贝店等,而其他类型的社交电商均出现“退换货难”、“售假”等问题出现。

  而从以上不难看出,商业信任问题一直是横亘在诸多社交电商面前的一道难题,而无底线竞争和虚假营销更会引发了严重的消费者信任危机。因此,形成规模的社交电商应该重视品牌的塑造与搭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