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發展中必不可免的三大誤解

社交電商發展中必不可免的三大誤解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深入,社交網絡成為技術的主流,互聯網流量向社交聚集,社交平臺成為電商入口,而不少社交電商在聚集人群及快速裂變層面增長驚人,巨大的交易體量背後支撐的是更龐大的用戶量,但隨著社交電商的發展,人們對於社交電商產生諸多的誤解。

  誤解一:賺“快錢”的行業

  據相關平臺發佈的《社交電商白皮書》顯示,目前國內社交電商已經成為僅次於自營電商、平臺電商後的“第三極”。白皮書數據表明,促使社交用戶在移動社交應用內購買產品的因素中,朋友或網友的分享推薦佔到了61.4%。到2020年,中國社交電商的用戶數和市場規模將從今年的4.22億人和20605.8億元,增加至7.73億人和30000億元。

  強大的市場潛力,讓如今不少社交電商一飛沖天,各大社交電商平臺通過宣傳分享賺錢、自用省錢等“吸睛”口號的召喚下,與各自平臺會員宣稱月收入過萬,年賺百萬元並紛紛在朋友圈曬出大量截圖來看,大有不加入就會錯失“暴富”的機會。

  此外,越來越多傳統商家都開始尋求“轉變”,其中有些商家將目光瞄準了社交電商,利用用戶打開市場,為自己積累人氣和流量,加快變現和賺錢的速度。特別是當社交電商雲集能夠在納斯達克上市融資,更是吸引了無數的商家慕名前來“淘金”。但是。我們也看到不少社交電商在“淘金”的商業競爭中破產,比如社交電商“黑馬”淘集集。

  而隨著網紅直播帶貨的李佳琦和薇婭迅速炒熱,不少人也在嘗試模仿,但是我們並沒有發現第二個社交電商領域的雲集與同樣通過模仿就能超越李佳琦和薇婭的網紅。如今的互聯網商業並不是“笨鳥先飛”的時代,而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的時代。

  誤解二:平臺過度重視流量

  據悉,社交關係總體上屬於熟人或準熟人網絡,因此,諸多新起的社交電商平臺過度重視龐大的數據流量,而不側重“留量”。

  而大部分社交電商通過分享和砍價等形式來引發用戶的消費意願,但消費者對於產品本身的關注不高。從某種程度上講,社交電商本質上是電商行業營銷模式與銷售渠道的一種創新,社交裂變帶來的低成本引流使得社交電商在初期獲得高速發展,但這種模式的創新並非難以複製,無法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壁壘。

  此外,國內諸多社交電商品牌效應不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較弱,靠網絡中的社交建立的信任也很難持續,加上許多社交電商通過燒錢購買的流量也僅僅是曇花一現,當部分社交電商為百萬流量沾沾自喜的時候,卻忽略了供應鏈的管理與發展,導致僅有虛無縹緲的流量而沒有“留量”。

  以2018年8月正式上線的社交電商淘集集為例,淘集集以主攻三、四線城市以及鄉鎮地區的下沉市場為目標,淘集集成立後發展速度可謂驚人,為了吸引比拼多多更多的流量,甚至淘集集直接簡單粗暴的打出“價格必須比拼多多的低”的口號,在流量上一度接近拼多多,但是最終還是倒在了龐大的獲客成本上。

  當互聯網紅利退卻,流量見頂的時候,社交電商一味地追求單一的流量並不能給平臺帶來可持續增長。因此,當社交電商平臺流量達到一定階段,拋棄過度追求流量的思維,真正將社交電商從流量的收割提升到技術層面,以新技術為驅動力,真正改變流量驅動的簡單粗暴的模式,或許才是未來社交電商發展的主要方向。

  誤解三:模式比“產品、服務、宣傳”更重要

  據瞭解,當下國內社交電商發展模式分為5種,即: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拼購型,以小紅書為代表的內容營銷/導購型,以閒魚為代表的興趣圈型,以雲集為代表的人群分銷型以及以京東、蘇寧為代表的綜合平臺型。

社交電商發展中必不可免的三大誤解

  此外,當下很多的社交電商平臺都在主打貨源的工廠直供,廠家直接發貨,但是當社交電商平臺與廠家之間的談判不是對等的時候,如何保證上游供貨商的品質,如何控制商品質量成為決定社交電商究竟能夠走多遠的關鍵。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無論營銷模式與銷售渠道如何迭代創新,商品的物美價廉和售後的快速高效是對平臺產生忠誠度、願意持續復購的根本。此外,消費者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產品及服務的成敗,社交網絡等聚集了大量個性化的需求,並將這些需求集中起來,給企業的產品研究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企業選擇社交電商就要利用社交平臺的優勢,發掘用戶的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除此之外,縱觀當下社交電商的整體品牌形象比微商好不多哪裡去,“頭部”社交電商品牌儘管曝光率較高,但是大部分都貼上了“涉嫌傳銷”的標籤,例如雲集、花生日記、貝店等,而其他類型的社交電商均出現“退換貨難”、“售假”等問題出現。

  而從以上不難看出,商業信任問題一直是橫亙在諸多社交電商面前的一道難題,而無底線競爭和虛假營銷更會引發了嚴重的消費者信任危機。因此,形成規模的社交電商應該重視品牌的塑造與搭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