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工作的“搖籃”

在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校園裡有一塊石頭,上面刻著“搖籃”2個字,這是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給母校地質大學的題詞,是對地質大學多年來在我國地質人才培養上的褒獎。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工作的“搖籃”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搖籃”題詞

實際上,中國地質工作開展較早,但是,現代地質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才開始的。1853~1854年墨海書館印製慕維廉編譯的第一部中文版西方地理學百科全書《地理全志》,書中首次使用中文“地質”一詞。《地理全志》首卷“地質論”中,講述了礦物、岩石、地層、古生物以及礦產等,特別是地層講述最為詳細,結合不同時代地層勾畫了地球演變輪廓,還附有一張地層柱狀圖和地質年代表。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通過書籍直接閱讀到“地質”的理論和概念。

1872~1875年,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推動下,清政府派遣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學,這是中國歷史首次公派留學,其中15人主攻礦務。回國後他們從事礦冶工作,9人成為中國第一批地質礦冶工程師,其中鄺榮光最具代表性。1872年8月11日,年僅12歲的鄺榮光,會同詹天佑(廣東省南海縣人,後成為鐵路工程師)、梁敦彥(後成為袁世凱政權外務大臣)等共30人,年齡9歲到15歲不等,組成了中國第一批官費幼童留學生,由陳蘭彬(廣東省吳川市黃坡村人,中進士)任監督,容閎任副監督,並在他倆人的率領下,從上海登船出發,遠赴美國舊金山,開始留學學習。鄺榮光回國後,分配到河北省唐山開欒煤礦,後成為著名採礦工程師,也是我國第一批礦冶工程師。他參與了許多煤礦的勘測,發現了湖南省湘潭煤礦。他繪製的《直隸省地質圖》和《直隸省礦產圖》,填補了我國礦產業的一項空白。鄺榮光還積極培養一大批中國地質人才,為完成了中國近代的大量地質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作出了貢獻。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工作的“搖籃”

留美幼童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位名人,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作為語文課本上必修的作家,很多人只知道魯迅學醫,但是其實魯迅最早學的反而是礦業。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魯迅進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並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月畢業。1906年,魯迅與顧琅合編的《中國礦產志》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地質礦產專著。自1906年5月初版發行後,同年12月,增訂再版,1907 年1月增訂三版。在8個月內,《中國礦產志》連續出版3次,可見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清政府農工商部曾給予很高評價和認可,批准為“國民必讀”書。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工作的“搖籃”

中國礦產志

為了更好的發展地學事業,1909年9月28日,一批學者、名紳,共50餘人,在天津河北區(現天津美術學院附近)成立了中國地學會,選舉傅增湘為總理,張相文為會長。為了更好地開展學術交流活動,1910年,中國地學會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地學刊物——《地學雜誌》,目的是“注重於民生之消長,物產之盈虛,疆域之沿革”,是我國現代地學萌芽時期的重要文獻。至1937年停辦時,共出版181期,刊登文章1520餘篇。我國最早的一幅地質圖(直隸地質圖)就發表在該雜誌上。

1912年1月,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在實業部設置了地質科,由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的章鴻釗主持日常工作。1913年改為中央地質調查所,有力的推動了中國地學研究工作的開展,從這時候起,中國有了自己的地質專業隊伍,中國地學發展進入了新局面。

1922 年2月3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及在華工作的外籍知名學者章鴻釗、翁文灝、王烈、丁文江、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美國)、王竹泉、王紹文、王寵佑、仝步瀛、朱庭祜、朱煥文、 李捷、李學清、 周贊衡、孫雲鑄、譚錫疇、袁復禮、葉良輔、董常、趙汝鈞、盧祖蔭、謝家榮、錢聲駿、安特生(j.g.anderson,瑞典)、麥納爾(l.miner,女,美國)等26位學者為發起人,在北京成立中國地質學會,章鴻釗為首任會長,謝家榮為首任秘書長。1935年,學會總部遷往南京。1936年成立了第一個地方分會即北平分會,到2012年已經增加到31個省、市、自治區地質學會;60年代中期中國地質學會設立了3個學術機構-專業委員會,到2017年已經發展到57個分支機構(專業委員會、研究分會、工作委員會)。2017年組成了中國地質學會第40屆理事會。中國地質學會的會員1949年前為559人,到現在已經發展到6萬多名。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工作的“搖籃”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

中國地質學會會徽釋義:“中”字表示中國和中國地質學會,“土、石”代表地質之質,“山、水”分別代表造山運動、火山活動和海浸、海退及其他水力現象等內、外力作用。它們也代表中國四大地史時期的特點,“石”為元古宙地層,“水”為古生代海相沉積,“山”為中生代造山運動,“土”為新生代主要沉積。這四字位置正好反映我國地理特徵,西邊多山,東邊為海洋湖泊,南方多丘陵石山,北方以黃土堆積為主。“土中石”、“石中土”、“山中水”、“水中山”闡述了地質學若干基本哲理。注:會徽由章鴻釗、謝家榮、楊鍾健、葛利普設計,張海若書篆,於1937年第13屆年會通過。

截至目前,中國地質學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掛靠自然資源部。學會辦事機構設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由秘書處和期刊處組成。中國地質學會是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的成員組織,中國地質學會第35屆理事會理事長張宏仁先生曾任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第35屆理事會名譽理事劉敦一先生曾任副主席。並有數十位地質學家擔任與地質學有關的各種國際學術團體的主席、副主席、理事、委員等職務。

未來,中國地質學會將為中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多的工作。


本文由Beck綜合編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