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從月薪4000到30000:我僅僅是會“聽”而已

很多職場人都有一個通病:不斷地參加培訓。也總有人疑惑:這種動輒幾千上萬的培訓課程萬一是個坑可咋辦。所以我們得學會對課程質量做出科學的判斷。

職場上從月薪4000到30000:我僅僅是會“聽”而已

別人說好就真的好嗎?

大夥兒花了幾千塊,又花了那麼多時間。如果這個課是個坑就說明自己做了一個很傻X的決定,誰都不想承認自己很傻X。然後再經過別人一洗腦,就真的一個勁地說好好好。

別人說爛就真的很爛嗎?

說課程很坑的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參加過的人,另一種就是去參加過的人。

職場上從月薪4000到30000:我僅僅是會“聽”而已

前者會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這個課程真的臭名遠揚了。還有就是這哥兒們完全就是憑藉自己想象力來臆斷。對於自己明明不知道的事情就亂下結論,這樣的人你還是離他遠點。

經歷過這個課程的人說這個課程很坑,那麼作為一個聰明人,我們不能就這麼草率地接收他的評價,得去追問原因。問到最後可能僅僅就是因為場地沒開空調讓他不高興了,或者他很討厭的反而是你特別喜歡的。

職場上從月薪4000到30000:我僅僅是會“聽”而已

我們要建立一套自己的評判方法,然後再去搜集別人的意見。這種評判的方法如何建立,我認為只需要解決這麼幾個問題:

匹配問題:主題和老師都適合你嗎?

師資力量上,有的人純粹圖老師的名氣而來,他講什麼都是對的。

有的人則是奔著老師的背景經歷來的,你一個做供應鏈管理的當然願意去聽沃爾瑪高管的課程了。你一個做快消品的,跑過去聽王健林的課程我都不知道用處會在哪裡。

職場上從月薪4000到30000:我僅僅是會“聽”而已

如果學員在老師的名氣、背景與自己的期望之間沒有一個理性的判斷,那麼結果也可想而知。

授課方式上,有的老師講課就喜歡扯段子,這一下就命中一些學員G點,開心得不要不要。有的老師過於嚴肅,講課沒有趣味,有的人聽的都想打瞌睡,但是在有些人眼裡卻是實實在在的乾貨。

授課內容上,有的老師講的都是實操類的課程,一些同學聽的滿滿都是乾貨,他覺得實操性強的就是乾貨。而對於一些高level的人,心裡就抱怨了,這些我熟得不能再熟了。

職場上從月薪4000到30000:我僅僅是會“聽”而已

不同行業、不同職位、不同級別、不同能力段位的人對於課程的需求點也是不一樣。

所以去培訓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老師的來歷,課程的主題,以及自己的需求。培訓完之後判斷是否出現匹配問題,那就是需要你跟別的同學互動討論,大家各自說說對於培訓的系統性總結。如果大家都說沒產生共鳴或啟發,那說明真的掉坑裡了。

職場上從月薪4000到30000:我僅僅是會“聽”而已

附加價值:你除了聽課還想得到什麼?

不同的人來上課附加訴求也是不一樣的。同樣,課程的定位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培訓班重點放在課程之後的增值服務上,結果你來了就光聽了個課走人。這樣你還不如去買個盜版碟。

有的人參加培訓班就是想跟其他學員互動,大家針對自己的行業職位結合老師的課程談談各自的真實案例。他想得到的就是跨界信息、別人關注的點、以及有一個高質量,高互動的學習型圈子等。

職場上從月薪4000到30000:我僅僅是會“聽”而已

每個人的附加價值訴求不一樣,有時候這種附加價值訴求對於一些人來說要遠遠比課程本身重要。

個人問題:你真的會聽課嗎?

人總是不願意承認自己傻,所以說再多評估的方法估計也沒有什麼卵用。但是有兩個東西是必須清楚的,一個就是自己的訴求是否明確、具體,二個就是對培訓的定位以及自己的定位是否清楚。

職場上從月薪4000到30000:我僅僅是會“聽”而已

培訓的坑到底是誰挖的?有可能並不是個坑,有可能是主辦方挖的偽劣質量坑,有可能就是自己聽課無能的坑,有可能就是不匹配的坑。

我覺得如今培訓光靠講課是遠遠不夠了。未來的培訓班主價值可能壓根就不在課件上面,而是後面學習社群的運營服務,以及其他的一些特色服務。畢竟課件網上哪裡都可以下載到。

職場上從月薪4000到30000:我僅僅是會“聽”而已

一個好的培訓體驗不僅取決於主辦方,還取決於自己。我們得做個聰明人,得做出聰明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