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大学不适合所有人——越是大家都在做的事,你越要当心

巴菲特:大学不适合所有人——越是大家都在做的事,你越要当心

最近在看《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联想到之前股神巴菲特罕见地被网友怼上热搜的事。只因他认为:大学不是适合所有人。有很多网友觉得,有钱人站着说话不腰疼。

巴菲特:大学不适合所有人——越是大家都在做的事,你越要当心

采访视频中,巴菲特说自己喜欢投资,可以自己读那些书。看似“忽悠人”的话,其实句句真心。

他只是在提醒你,要当心人人都在做这件事的理由,能不能成为你自己的理由。

1人越多,坑越大

互联网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焦虑,它让你太容易看到别人在努力。

朋友圈里正能量常见,但痛苦不常见。

大家都在打卡学习英语的勤奋,都在晒健身练腹肌的自律,都在传播练厨艺爱生活的热情。不知不觉中,原本不是你兴趣的所在,看到做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自己的追求。

于是你也99元一键下单线上课程,分分钟办理一张健身卡。

这不是你也好学上进,只是你轻易被努力绑架了而已。

一件事本身门槛不低,但做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变低了。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不断攀升,海龟早已不能站在国内求职链的顶端。海龟就业处处碰壁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

用经济学原理来说,一个准入壁垒低的行业,往往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生产者产出的商品相似度高,替代性强,生产者没有定价权,定价权在消费者手中。

同理,你跟着去做大家蜂拥而至的事,结果只会发现:

哎哟好巧,大家都会。

毕竟大部分人的智商和努力程度都无太大差异,最终就是大家一起变成一个平庸的群体。

人越多,坑越大。要如何避免不采坑?视频中巴菲特也说了,这取决于你的人生究竟对什么感兴趣。

巴菲特:大学不适合所有人——越是大家都在做的事,你越要当心

一切不以实现自己人生目的的努力,都是耍流氓。

别人也许是为了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砥砺前行,而你也许只是配合演出得不遗余力。

2 惯性思维让你安全,独立思考让你打破局限

乔布斯说,“从小到大,总有人和你说,世界就是这副模样,你便要在这样的世界里过活;不要碰壁太多次;要去拥有一个不错的家庭生活,找点乐子,存点钱。”

“那是一种非常局限的生活。一旦你发觉一个简单的事实,生活会无比宽广。那就是围绕着你的叫做生活的一切,是由并不比你更聪明的人所创造的。”

要如何发现生活的事实,那就是打破惯性思维,真正独立思考。

有很多网友反驳巴菲特的立场是不上大学很多企业就不要你。

而事实上,根据香帅所著的《钱从哪里来》里提供的数据和案例,随着国家步入“万元美金”社会,服务行中的美容师、美甲师、化妆师、健身教练,都从“三教九流”迅速成为都市职业的新风向。这些职业都属于低学历门槛的“滚雪球”型职业。很多从业者的收入甚至比为“大企业”打工高出不少。

另一方面,如果说上大学是为了进企业找工作,那找工作是为了什么?不要扯什么风花雪月诗酒茶,最刚需的答案不就是为了赚钱么?不赚钱你有什么资本去搞些有的没的。我想说的是,去企业工作也只是实现赚钱的其中一种方式呀,但它绝不是唯一的方式。

比如,《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中就论述到,成为一名雇员是最低效的实现财富自由的方式。投资和创业是最高效的方式,自我雇佣其次。


巴菲特:大学不适合所有人——越是大家都在做的事,你越要当心

事实上在美国,创业者和成功创业的比例都远远大于中国。所以,巴菲特老爷子的言论其实都是掏心窝子的良心话呀。只是他的观点打破了你的惯性思维,让你没有安全感而已。

况且,在这个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的时代,行业大咖、清北教授的一手教学资源触手可及,进入“大学”学习,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这个个体崛起的时代,去企业工作真的那么重要吗?

与其说很多人认为它重要,不如说觉得它安全。

而“安全”,是对已处于5G速度的社会中的我们最无声的扼杀。

只有打破对安全的依赖,克服对另一种可能的恐惧,才能在这个时代找到属于你的C位。

3 逆向思维:真正厉害的人都喜欢反着干

惯性思维有多门槛低,独立思考就有多高级。

“少即是多”、“慢则是快”、“人生就是做减法”无一不体现着逆向思维的智慧。

当然不是说任何事情只要你反着干就是聪明。聪明的做法是当你在独立思考中发现:你想要实现一件事的手段和大部分人不同时,你有勇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做,而不是被大众的方式带偏。

喜欢反着干的人往往都是在专注自己。

我曾看过一集霍建华做客《鲁豫有约》的访谈。他说微博很流行的时候,有人问他有没有微博,他说没有,别人说这怎么行啊。可是他坚持认为自己就是要成为一个没有微博也有拍不完戏的演员。他做到了,因为他把自己的精力都专注在了打磨演技上。

巴菲特:大学不适合所有人——越是大家都在做的事,你越要当心

不顾自己的定位盲目随大流才是对自己的一种巨大耗费。

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精力越应该用来“聚焦”,而不是随意拿来“碎片化”。

所以,千万记住,不要把别人认为的好,当成了自己的必需品。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