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主、处”义——《楞严》参习(6)

明“时、主、处”义——《楞严》参习(6)

明“时、主、处”义——《楞严》参习(6)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讲参习:明“时、主、处”义

依据文献: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京都西湖沙门 交光真鉴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著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海仁老法师主讲·受业弟子释文珠笔记

❖《楞严经讲记》·净空法师

✽【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祗〔zhī,“注一”〕桓精舍。】

✽【分释讲解】:

卍〖经文〗

:『一时』

◎《正脉疏》·交光法师

二、时主及处。

一时者。第三时成就也。盖世事合会。尚待昌期。大法弘宣。岂违嘉运。故须良时。方能成就。取其师资道合始终说听之时。以佛说法殊方〔不同的方法、方向或旨趣〕纪历〔记时的历法〕不可对同〔统一,一同〕故。总云一时。若约理。则心境理智凡圣本始一如之时也。

◎《讲义》·圆瑛法师

○『一时』:

即时成就。世事会合,尚待昌期,大法弘宣,岂无嘉运?盖必假良时,方成法益,师资道合说听始终,谓之一时,不能定指何时:

一、以华夏印度,纪历不同故;

二、以楞严一经,通前后际故:是为时成就。

◎《讲记》·海仁法师

○『一时』,是时成就。

时无定体,从事立名;如说法时,做事时,皆因缘生法,缘生性空,从何立时。然因缘即假;不妨有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因缘即中,能缩无量劫为一刹那,伸刹那为无量劫,是不可思议时。今佛说法,或在人间,或在天上,或于龙宫,或在鬼域;处所固异,而其纪历亦不一,故未能指定,某年某月某日,唯以机教相投,师资会合之际,总名一时。

◎《讲记》·净空法师

『一时』,这是讲时间,说法的时候。我在最初学佛的时候,我对佛经没有批评也没有怀疑,佛讲的每一句话我都相信,唯独对这个「一时」我有点不服气。释迦牟尼佛是一切智,为什么不写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为什么不说明?有些注解上说,因为印度当时国家很多,所用的历法不相同,佛讲经又不一定在一个所在,因此历法就不好记。这不能叫我信服。不同也没有关系,后人可以考据,现在你看中国人同时用两种历法,有农历、有阳历。农历是夏历,就是夏商周夏朝的历,我们现在农历是用夏朝的历,夏商周三代的历法就不一样,夏历什么时间、阳历什么时间还是能查得到的。印度当时的历法再复杂、国家再多,也可以把它记载下来,我们也可以查出来,佛在舍卫国,舍卫国当时用什么历法,哪个年代也可以能推得出来,为什么这么含糊笼统,「一时」就了事?这是凡夫免不了要起的疑问。

到后来,佛法稍微深入,懂得一点了,才晓得这个「一时」用得太妙太好了。如果要记载某年某月某日,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一时」是真的。佛依二谛说法,有依真谛,有依俗谛。「一时」是依真谛,不是依俗谛。诸位要晓得,时间是假的不是真实的,时间是我们错觉当中所产生的,在百法里面它属于不相应行法,这个概念只是一个概念,是个假的概念,不是真的,从什么地方产生的?从心法、心所法、色法这三种法里面产生出这个幻觉,所以它不是真实,完全是遍计所执性。我们要是能够把时间观念突破,我们就没有生死,我们也就长生不老。你为什么会老?因为你有时间观念你就会老,「又过了一年,我又老了一年」。本来你不老,就是因为你自己念念就把你念老了,为什么?境随心转。假如你的念头,比如说你今年二十岁学佛,你永远就记住「我二十岁」,那你年年都二十岁,这个给诸位说,千真万确的。我二十六岁学佛,到现在还觉得我是二十六岁,永远就止在这个概念上。

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一时」是真的。因为「一时」是真的,佛所有的法会我们都能够亲自参加,只要机缘遇到就行了。像智者大师,他老人家是隋朝时候人,隋朝末年,唐朝初年,他是生在隋朝,死在唐朝,这是法华宗第一代的祖师。他也是诵《法华经》,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他入定了,在定中他老人家到印度灵鹫山去了,释迦牟尼佛在那里讲《法华经》,他坐在那里还听了好半天才回来。一出定之后,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他亲自参加了。释迦牟尼佛灭度跟智者大师生在我们中国,相去一千多年,一千多年以后还亲自参加释迦牟尼佛的法会,这是「一时」。如果定了某年某月某日,算了,已经过去了,我没有分。你要是看到「一时」,我还有分,释迦牟尼佛讲《楞严经》那个法会我们也有分,只要你有这个功夫你就有能力去参加,你读《楞严经》,你与楞严会就有缘,有缘、有能力当然可以参加,这是真的。《虚云老和尚年谱》,你们大家都看到过。老和尚在定中到兜率天去了,听弥勒菩萨讲唯识,弥勒菩萨还对他有很多话交代,还嘱咐他很多话,《年谱》里头都有说明,这位老和尚不会说假话,不会骗我们。

「一时」是真的,一是真,二就是妄。我们凡夫现在最困难的就是时空我们不能突破,所以我们不能自在,什么时候把时空突破我们就得大自在。爱因斯坦发现的,空间是四度的,不是三度的,我们觉得很希奇,实际上他知道的很有限。空间是无限度,不止四度,这在甚深禅定里面都能够见到,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一时」,我就给诸位解释到此地,这里面含义非常之深。

卍〖经文〗『佛』

◎《疏》·交光法师

佛者。第四主成就也。简略梵语。具云佛陀耶。此云觉者。余教不录。惟约当宗。则始觉与本觉证齐而成究竟觉。

又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三惟约自觉。后三兼利他。而自觉拣凡。觉他拣小。圆满拣因也。

约人。即娑婆教主。中天竺迦毗罗国净饭王太子。出家成果。十种通号之一。别号释迦牟尼。

非此大圣。孰能演斯大法。故曰主成就也。

◎《讲义》·圆瑛法师

○『佛』者:

主成就,佛是说法主故。梵语佛陀,译为觉者,乃大觉悟之者。

今按本经,终实教意释之,觉有三义,作二种解释:

一、本觉、始觉、究竟觉;谓依根中所俱,不生不灭之本觉理体,起始觉智照,回光返照,照到惑尽智满,始觉智与本觉理合,成究竟觉之极果,名之为佛。

二、自觉、觉他、觉满;谓自己觉悟,本来是佛,祗〔zhī,敬称〕因迷故,而为众生,犹幸虽迷,而佛性不失,而此生灭身中,自有不生不灭之佛性。既自觉已,以此大乘之理,辗转化他,觉悟一切有情,智悲双运,自他两利,三觉圆满,自觉慧满,觉他福满,福慧满足,万德具备,超九界以独尊。自觉异凡夫,则超六凡法界;觉他异小乘,则超二乘法界;觉满异分证,则超菩萨法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之为佛。

佛是十种通号之一,乃指本土娑婆教主,即中天竺迦毗罗国,净饭王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号释迦牟尼,是为主成就。

◎《讲记》·海仁法师

○『佛』是说法主,题中佛字,遍指十方诸佛,今此佛字,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亦即主成就。

以下约名,约义,约德,约喻,约教,约观心,约因缘,约本迹,约六即,约时处,十义释之。

(1)约名:

佛名有通有别,通具十号。

一、如来,是仿同先德号:以今佛出世,如先佛再来故。

二、应供,堪为福田号:以佛惑尽德圆,堪受众生供养故。

三、正遍知,遍知法界号:以实智证理究竟为正知,以权智通达法界事相因果为遍知,权实不二,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是果显因德号:明谓智慧,行足谓诸福德,福慧二严,成无上道,以显因中福慧双修故。

五、善逝,善往菩提号:众生背觉合尘,来去皆为善恶业缘所牵,不得自由,故曰不善;诸佛菩萨,来时乘愿而来,去时自知时至而去,来去自在故曰善逝。

六、世间解,达伪通真号:以其了达世间诸法,相妄性真故。

七、无上士,调御丈夫,摄化从道号:但求自利曰下士,自利兼他曰中士,广修六度万行曰上士,二行究竟,万德具备名无上士。佛为无上士,能调伏众生,心猿意马,摄化从道,谓之调御丈夫。

八、天人师,应机受法号;以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无不以佛为师故。

九、佛,三觉圆明号:亦名觉悟归真号,以佛自觉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且以此理遍觉一切众生,二利成就,修证究竟故。

十、世尊,十界独尊号:以佛智为十界之最,佛德为世间所尊故。以上十号通于诸佛,谓之通号。至于佛之别名,各各不同,如娑婆教主,号释迦牟尼;极乐教主,名阿弥陀;过去佛,名迦叶;未来佛,名弥勒等。今说此大佛顶首楞严大法者,正是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译为能仁,牟尼译云寂默;能是般若,仁是慈悲,寂默是法身,佛以三德立名,故曰释迦牟尼。

(2)约义:

佛是觉义,三觉圆明故。

佛是光明义;心有智光,身有常光故。佛是真实义;破妄归真故。

佛是安乐义;常乐我净故。

佛是大富义;聚无量功德法财故。

佛是威德义;摄诸邪魔外道故。

佛是希有义;悬远值遇难故。

佛是最尊义;九界圣凡所共尊故。

佛是清净义;无诸垢秽故。

佛是甚深义;功德智慧,深邃无底源故。

佛是广大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

佛是自在义;摄物利生,无不自在故。

佛是庄严义;福慧二严,身相圆满故。

佛是吉祥义;所到之处皆吉祥故。华严经天王赞佛:‘迦叶如来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佛是过量义;凡小心思,所难测量故;华严经云:‘有量无量,牟尼总超越。’佛之功德,佛之含义,说之无穷,赞莫能尽。如普贤行愿品云:‘如来功德,假使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3)约德:

德谓诸佛利生之功德。佛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七才八解,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一一功德、皆云无尽’华严经又云:‘如来一毛功德聚,众生亿劫难思议’。法华经亦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如来复有无量无边,功德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又‘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故知佛德,赞莫能穷。

(4)约喻:

诸佛甚多以喻立名,如日光佛,月光佛,日月珠光佛,日月灯明佛,日月净明德佛,日月灯王佛,山王佛,海王佛,树王佛,龙王佛,须弥佛,须弥山佛,须弥光佛,须弥灯王佛,师子佛,师子吼佛,师子游戏佛,师子奋迅佛,象王佛,天王佛,香王佛,旃檀王佛,琉璃光佛等,皆以喻立名。

今以喻释佛义:

则佛喻天,以佛大慈大悲无所不覆故。

佛喻地,有情无情无所不载故。

佛如日,无暗不破故。

佛喻月,能除热恼故。

佛如父,能生育众生,法身慧命故。

佛喻母,能培养众生,菩提幼苗故。

佛喻虚空,究竟清净,无所不容故。

佛喻莲花,生死污泥不染,涅槃清水不沾故。

佛喻宝王,能生法宝满众所愿故。

佛喻医王,能治众生,烦恼重病故。

佛喻药王,无病不除故。

佛喻树王,普荫法界众生故。

佛喻须弥山王,以戒定慧陀罗尼四宝所成故。

佛喻海王,佛之境界如普光摩尼香水海,莫能尽其边际,穷其底源故。

佛喻狮王,謦亥弹指,十方世界六种震动故。

佛喻龙王,能雨法雨,令大地众生,皆获清凉故。

佛喻转轮圣王,以三乘五乘统令大千,法界众生,皆共成佛道故。

佛如大导师,能导众生,出生死海,至涅槃岸故。

佛喻船师,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亦不住烦恼中流,恒驾大愿船,往返生死,入俗利生故。

(5)约教:

教谓藏、通、别、圆、四教。

转生灭四谛法 轮,是藏教如来。

转无生四谛法 轮,是通教如来。

转无量四谛法 轮,是别教佛。

转无作四谛法 轮,是圆教佛。

其义如前释题中,判教相所释。本经谓阴入处界,皆如来藏性。

又:‘此妙见精,与诸空尘,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皆指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是诠无作四谛理。

故约教释,此中该是圆教佛。

(6)约观心:

心谓众生本具真心,宋真宗问大觉莲和尚:‘如何是佛?’答:‘有节非干竹,二星偃月宫,一人居日下,弗与众人同。’此偈显即心是佛。故前约名、约教、约德、约义、约喻、释佛,总不出一心。纵经无量劫修行,亦不过显此真心本具之功德。故马祖云:‘即心是佛’。

若观心从缘生,无常、苦、空,不净、无我、是藏佛教。

若观心即空,非灭故空,既无自他心境,亦无能观所观,是通教佛。

若观心,先空、次假、后中、是别教佛。若观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圆教佛。

本经诠三如来藏,空如来藏,一空一切空;不空如来藏,一假一切假;空不空如来藏,一中一切中。

心法如是,佛法、众生法,无不如是;心法不可思议,佛法、众生法、皆不可思议。

举一即三,言三即一,故本经是圆教观心。

(7)约因缘:

众生虽本具佛性,然必假修德方显,修德因缘,有亲有疏,亲缘谓自己发心,疏缘谓善友资助。

如本师释尊,初居凡夫,为大光明陶师,因值遇古佛释迦,发菩提心。

初阿僧祇劫,行菩萨道,至毗婆尸佛,共值七万五千佛,于其中间,一一佛所,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复从毗婆尸佛起,第二阿僧祇劫行菩萨道,至燃灯佛,其间共值七万六千佛,一一佛所,亦皆供养承事。时燃灯佛,即与授记,将来成佛,号释迦牟尼。

复从燃灯佛起,第三阿僧祇劫行道,至尸弃佛,中间共遇七万七千佛,一一佛所,承事供养,皆蒙授记作佛,是谓三祇修福慧。

复从尸弃佛起,经百劫种相好因,至迦叶佛世,蒙佛授记,一生补处,名护明菩萨。

生兜率陀天,于此娑婆世界,贤劫中第九小劫,人寿减至百岁时,降生中印度,迦毗罗维国,母名摩耶,父字净饭,号名悉达多,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此约因缘释佛。

(8)约本迹:

本谓本来,迹是示迹。前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是本师释尊,迹门示现之成佛因缘。若约本来,久已成佛,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法华经亦云:‘我自成佛以来,甚大久远,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于其中间,所经国土,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为微尘,一尘一劫,我成佛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法华经开迹显本,故知释尊,实已久远成佛。

(9)约六即:

六即之理,遍于诸经。而隋朝智者大师,始发明其名。

一、理即佛:谓众生本具佛性。本经云:‘汝与众生,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又云:‘十方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是谓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由闻法开悟,信解本具佛性,与佛无二。如经中阿难及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又:‘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是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因悟佛性,而称性起修,念念观照,烦恼不起,如本经中:‘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又‘心心流入,圆妙开敷。’谓观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由观行加功策发,位至十信,先断粗惑,相似见佛性,谓之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从相似有功用道,入无闻道,历住、行、向、地、等觉、一心三观,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名分证即佛。

六、究竟即佛:从分证无用功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证清净法身。如本经中:‘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谓之究竟即佛。

六即虽同名为佛,然相去天渊,圣凡有别。若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屈心;若知即而常六,则不生我慢想。本经显理,是六而即,即而六。六而常即故,即事即理;即而常六故,即理即事。事理圆融,正是究竟即佛。

(10)约时处:

时通三世,谓过去、现在、未来。处通十方,谓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三世,无不有佛。

本经所谈之佛,既非过去迦叶佛,亦非未来弥勒佛;既非东、南、西、北、四方,亦非四维上下,而是中央娑婆国土本师释迦牟尼佛。

今释尊虽已入灭,然其所说法宝,尚在人间,塔寺所供,皆释尊舍利,及其圣像;故得谓之现在佛。

◎《讲记》·净空法师

下面是主成就,就是说法的主人,是『佛』。凡是经里面单单说一个「佛」,没有冠上佛的名号,通常都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这叫主成就,说法的主人。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在此简单给诸位介绍一下,否则的话我们对于这个名号得不到利益,我们学佛不会学。「释迦牟尼佛」,这五个字都是印度话音译过来的。「释迦」两个字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八德里面的仁爱,通常古人翻「能仁」,能是有这个能力,仁就是仁慈,我们讲得方便一点,诸位容易懂的,就是八德里面的仁爱。「牟尼」两个字我们也说方便话,就是清净的意思,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经里面是翻「寂默」,不好懂,我们把它说做清净心,大家好懂。仁爱再有清净心,这个仁爱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念释迦牟尼佛,就要存仁爱之心,就要学清净的心,所以名是表德的。我们念佛菩萨的名号,要晓得它含什么意思,取这个意思来改造自己。我有没有仁爱的心,我有没有清净的心?有,我就是释迦牟尼佛,没有就不是,名与义要能够相应,这就叫修行。所以执持名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天天念,念了不晓得观照,念了有什么用?一天念十万声,没用处。如果你要懂得观照,一天念一声都有无量功德,诸位要晓得念佛是这么念法才管用。《般若经》里一再提醒我们,依文字起观照。「南无释迦牟尼佛」是名字,你要依这个名字起观照才行。

「南无」也是印度话,是皈依的意思。什么叫皈依?皈依是指心,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我们的心随着外境跑,皈就是回来,眼见色,对于色不起贪瞋痴,回来了,这叫皈。依是什么?依靠我们的智慧光明,这叫真正的依,依靠自性里面的智慧光明。拿《楞严经》来讲就是舍识用根,皈就是舍识,依就是用根,这叫皈依。根性里面的德能,能仁就是慈悲,寂默就是禅定、就是智慧,定跟慧是一体的,定就是慧、慧就是定,从定慧当中起的作用就是慈悲,就是能仁,这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一句名号「南无释迦牟尼佛」是这样讲的,我们念这一句名号要懂得这个意思。要真正能够皈依我们自性清净心里面的定慧起的慈悲作用,救护一切众生,我们本身就是释迦牟尼佛。实实在在我们是释迦牟尼佛,我们迷了,用这句名号把自己释迦牟尼佛唤醒,唤起来,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愿,这是他的本怀。要晓得用这一个名号唤醒自己本性里面的释迦牟尼佛,念一切佛、念一切菩萨都是这个念法,你才有无量功德。

佛说的一切经不是说他的经,是我们自性清净心里面的「大藏经」,你要能这样的会归才有作用,你才会开悟,你对于经论才有亲切之感,晓得不是外面的,原来是自己的。你要是把它划一个界线,那是某佛的、某菩萨的,与我不相干,那糟了,你念一辈子也不会懂,听一辈子讲也听不懂。学佛贵在直下承当,不拐弯抹角。直下承当就是完全是自己的,诸佛菩萨是我自性里面现出来的诸佛菩萨,一切经论也是我自性当中现出来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样才能成就,如果不这样学,给诸位说,那都是佛门里面的外道,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是我们身外之佛、心外之佛,你就是佛门的外道,心外求法,无有是处。「佛」的意思也不多讲,就讲到这。

卍〖经文〗『在室罗筏城,祗〔zhī〕桓精舍』

◎《正脉疏》·交光法师

在室下。第五处成就也。

孤山〔宋·法师智圆〕曰。室罗筏。讹云舍卫。此云丰德。城中财宝五欲多闻解脱四皆丰足。故以名也。

祇陀。波斯匿王太子之名。此云战胜。

桓即林也(园地。本属太子。而给孤长者。以金布买之。少分未满太子感动。止之并施桓垣〔墙〕。故特标之)

精舍。即给孤所建。华饰工巧。纯一清净。无诸喧杂也(太子喜施感同长者。故祗树给园。或竝〔“并”〕称。或标首。即今王像与给孤竝坐。而世以为土地二郎。真可笑也)斯经非此胜地。何以说之。故曰处成就也(凡佛说处。各随所见。凡小见处秽土。菩萨不离尘寰〔人世间

〕见处净界。但〔只〕诸经随宗文有隐显而已。此经悲接凡小意多。故不明净。相也)。

◎《讲义》·圆瑛法师

○『在室罗筏城,祗〔zhī〕桓精舍』:

处成就。上句是所化处,下句为所住处。

『在』者住也。佛有三身:

一、法身佛,无在无所不在,以法身无相,故无所在;以法身遍一切处,故无所不在。经云:清净法身,犹若虚空,亦无在无所不在。

二、报身佛,有无量相好庄严,在莲华藏世界。

三、应身佛,乃应众生之机,所示现之身,或在灵鹫山,或在竹林园,今在室罗筏城,祗园精舍,以示迹此处,无论久暂,去来行止,皆名为住。

『室罗筏城』,即侨萨罗国都城,因有二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译为丰德,旧云国丰四德,五欲——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财宝、多闻、解脱四皆丰足故。余〔我

〕以财宝五欲,不足称德,乃将丰德二字,分而释之。谓地多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故名丰德。

『祗』者,具云〔全称〕祗陀,亦云逝多,译为战胜,乃匿王太子名。以其生时,适王战胜他国,奏凯回朝,赐以是名,以志喜也。

『桓』即是林。

『精舍』,乃须达多长者,为佛建立,以供众僧,精修梵行之舍。

今连『祗桓』并称者,以林是太子布施,舍乃长者所建,存其功永留盛事。

有他经,称「祗树给孤独园」。祗树,即祗陀林中诸树;给孤独,乃须达多长者之善名。长者家财大富,生平乐善布施,常以财物,周给孤独之人,故得是名。园本祗陀太子之花园,长者欲请佛说法,乃与商买。太子戏曰:卿财富无量,能以金砖布满园地,即算卿买。长者即毅然运金砖以铺之,太子止之曰:前乃戏言耳。长者曰:今日之殿下,他日之君王,君无戏言,讵可失信?迨金砖布满,太子曰:我当与卿,共成供养佛僧功德,长者不允。太子曰:园地金砖铺遍,自当属卿,而树根金砖铺不到,自当属我。长者只得承允。太子自起门楼,请佛出入,故曰祗树给孤独园。《楞严》大法得此胜地,可以宏宣,是为处成就。

合上信闻时主处,初先明五义竟。

◎《讲记》·海仁法师

○『在』:即住义,一切众生,无不有住;五戒是人住,十善是天住,十恶是三涂众生住,三三昧是出世圣人住,首楞严大定,是佛住。

现约迹门,则室罗筏城祗桓精舍,是佛所住。佛为能住,故曰佛在,是主成就。

○『室罗筏城』,是憍萨罗国之首都,为波斯匿王所有,译云丰德,以其国财宝丰富,而人民又有多闻,好道,解脱等德,故曰丰德。只谓祗陀,译为战胜,是波斯匿王太子之名。

○『桓』谓树林。

○『精舍』、是须达多长者,为佛而建,以供僧众,精修梵行之舍。

弥陀经云:‘祇树给孤独园。’以须达多乐善好施,常以财物,周济孤独,人皆名之给孤独长者。长者欲请佛到彼国说法,佛遣舍利弗先往,觅地建立精舍,以安僧众。舍利弗独选祇园,因商之祇陀太子,太子戏言,须黄金满地,方许出售。长者毅然搬运金砖,前往祇园,太子止之谓属戏言。长者云:今日之殿下,他日之君王,君无戏言,岂可失信。太子无奈,虽售园地,然坚持树林,仍属己有,用以供佛,故名祇树给孤独园。亦即本经之祗桓精舍。

佛于此敷演楞严大教,是处成就。

合前信、闻、时、主、处、及后之比丘众,谓之六种成就。

◎《讲记》·净空法师

『在』,经上不用「住」,而用「在」,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佛的教化区,佛只有说今天在娑婆世界,明天在忉利天宫,不能说住,「在」就是没有出自己的家。我们到什么时候也称一个「在」?不要再说「我住在某个地方」,一住就小了,这圈圈就小,「在」没有圈圈、没有界线。这是讲佛这个时候他老人家是在舍卫国。

『室罗筏城』,是舍卫国城的名字,这是印度话,在《弥陀经》里面、《金刚经》里面都翻作「舍卫国」,是一个地方。「室罗筏」跟「舍卫」音差不多,古人翻译的时候是音译的,这是处所的成就。室罗筏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丰德,这是当时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大城。称「舍卫国」是称它首都的名字,不是国名,这一点诸位要记住,它的国名叫憍萨罗。经里这种称呼很多,称舍卫国,实际上「舍卫」只是憍萨罗国里一个城市的名字而已,是它的国都。「室罗筏」就是「舍卫」,翻译不一样,意思是一样,中国的意思是丰德。丰是指物产丰富,这个地方的物产丰富;德是讲人民的知识水平很高,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很多,所以佛在这个地方教化,这个地方叫丰德。

过去印度人,印度可以说跟着佛法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交通就相当密切。印度在古时候称我们中国叫「支 那」,我们都不懂得支 那是什么意思。支 那原来是梵语,意思跟室罗筏差不多,是指我们地方的物产丰富,人民智慧很高,是一种称赞的称呼。到后来我们不懂得,以为人家这样称我们是瞧不起我们,称我们作支 那国。正如同现在我们佛门里面,人家外面称我们和尚,都感觉得很丢人,和尚这个名词好像是不好听的。哪里晓得和尚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亲教师,而一般人不懂得这个意思。亲教师,亲自教我的老师,我才称他作「和尚」,好像在学校念书,他上过我的课的我才称他和尚,没有上过我的课的还当不起这两个字。在佛门里面「和尚」是最尊贵的称呼,不是随便称,不是哪一个出家人都能够当得起这个称呼,不可以。在一个寺庙里面只有住持称和尚,住持以下的不能称和尚。和尚在一个寺庙是个校长一样,那一个学校里校长只有一个,哪有人人都可以称校长,那这个学校不就大乱!和尚就等于校长一样。

『祇桓精舍』,这里头有很长一段故事,我们也把它省掉不要讲了。祇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他们两个人有一段因缘,原来佛在王舍城讲经,须达多长者到那边去作客,见到释迦牟尼佛,对佛非常的佩服、崇敬,就想请佛到自己国家里面来常住、来讲经。但是佛的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你要请他,要请那么多人去,不是请一个,一个人招待容易,那一请就得请上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是大富长者,所以回国之后就想找一个地方能够容纳这么多人。找来找去看到太子的花园很适合,祇陀太子的别墅在城外,风景也非常美,地方也很大。看中这个地方,就跟太子商量,「我要请释迦牟尼佛到这边来讲经弘法,他的弟子那么多,你这个地方招待他们很适合」,就想跟太子买这个地方。太子当然不愿意,几番的讨价还价,太子看他的心很诚,故意跟他开个玩笑,听说你家的财富很多,你家藏的黄金不少,你要是能把你家的黄金铺我这个地,铺多少卖多少给你。须达多长者真的就把家里黄金搬出来铺地,祇陀太子一看,看呆了,心里一想,释迦牟尼佛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要不然须达多不会干这个傻事情。于是就跟须达多讲,「算了算了,请他可以,功德我们两个人做」。须达多说,「不行,我一个人做,我功德不给你」。祇陀太子想了一想,「那不行,你黄金铺地可以,这个树木花草是我培养的,我统统把它砍掉,我这个不卖你总可以吧!我卖给你的是地」。那要把树木花草都砍光,这个地剩下荒地,那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来须达多没有办法,「好,功德平分好了」。就是两个人做功德主,这是「黄金布地」的掌故。《大般若经》也在舍卫国讲的,那上面写得很详细,很有趣味的一段故事,我们在这里也不必说了。处所的成就。

明“时、主、处”义——《楞严》参习(6)

《西方发愿文》·云栖 莲池大师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唯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徧十方剎。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无量寿佛赞

无量寿佛,甘露王,威德愿力难量,洪名虔称消灾障,化火宅,为清凉,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长,一向专念莫彷惶,勤熏戒定香,信愿行三是资粮,苦海得慈航,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大愿大力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多声)

惟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民无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诸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向文】

卍 谨以诸功德回向 卍

◎遍法界。虚空界。十方剎土。微尘法界。一切众灵。

闻经觉悟。皆悉念佛。求生净土。圆成佛道

(三遍)

◎全球各地一切人为灾害。祈求诸佛菩萨慈悲化解。

◎全球各地一切人为战争、自然灾害罹难众生亡灵等众。

弟子众等宿世现前一切有缘众生。

闻经觉悟。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见佛闻法。惑尽慧开。

真实安乐。顿脱生死。

速成正觉。如佛度生。

卍 愿以此功德回向 卍

全球众国主 众国皆昌隆

消除众灾厄 世界永和平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愿将以此胜功德,回向法界诸有情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南无阿弥陀佛(多声)

明“时、主、处”义——《楞严》参习(6)

明“时、主、处”义——《楞严》参习(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