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長蘇原型陳慶之,文弱書生被封為戰神?戰無不勝的原因是什麼?

梅長蘇原型陳慶之,文弱書生被封為戰神?戰無不勝的原因是什麼?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影視劇《琅琊榜》,最近我又刷了一遍,仍然被梅長蘇的智慧和步步為營所折服,其實梅長蘇是有原型的,他的原型便是被封為戰神的文弱書生——陳慶之。

陳慶之,字子云,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名將,後為武威將軍,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被後人稱為歷史上打仗最厲害的人,當時童謠中一句“名軍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流傳至今。梁武帝蕭衍曾評價他:

“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根據姚思廉在《梁書·陳慶之傳》中的記載,梁武帝蕭衍派飆勇將軍陳慶之護送魏奸元顥北歸,“陳慶之遂身披白袍,率7000人,橫掃河洛,14月內連下魏32城, 攻無不克。大小凡47戰,以7000兵力,先後破魏軍丘大可7萬、楊昱7萬、元天穆數萬,降費穆2萬,直陷魏都洛陽。”描述了陳慶之戰無不勝、以七千兵力破七萬大軍的傳奇故事。

“戰神”的名號流傳千古,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小說《奔流》中的男主角,用兵天才和不敗名將,三百白騎取得了鍾離之戰勝利,這便是以陳慶之為原型。

梅長蘇原型陳慶之,文弱書生被封為戰神?戰無不勝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的戰神實際上是一位“射不穿札,馬非所便”的文弱書生

無法想象的是,這位民間傳頌的“白袍戰神”其實是一位“射不穿札,馬非所便”的文弱書生。甚至有人猜測,陳慶之晚年是因疾病而亡,畢竟影視劇《琅琊榜》中梅長蘇便死於舊疾復發。

“射不穿札,馬非所便”,意思是射箭的時候,小木片都射不穿;騎馬的時候,又不是很順利,即不善射箭,不善騎馬,身體文弱。

這位戰神曾經是梁武帝身邊的文官,相傳陳慶之自幼便跟隨蕭衍做書童,蕭衍酷愛下棋,棋癮一上來可謂廢寢忘食,經常通宵達旦地和人對弈,其他人都筋疲力竭,唯獨陳慶之精力特別旺盛,只要蕭衍想下棋,他隨叫隨到,甚得蕭衍的歡心。

奈何我們這位文官有個軍功夢,他追求的一直是建功立業,後來他便成為了千古第一名將。

梅長蘇原型陳慶之,文弱書生被封為戰神?戰無不勝的原因是什麼?

陳慶之戰無不勝的原因是什麼?

陳慶之真的戰無不勝嗎?其實不是的,有過一次失敗的經歷。晚年的時候梁武帝再次派陳慶之去伐東魏,但由於對方守軍太多,最終失敗。但是這不影響陳慶之的傳奇故事。

那麼文弱書生能有這樣戰績的原因是什麼呢?陳慶之制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簡單地將其歸咎於“僥倖”二字,我覺得有點武斷。總結說來,原因有四:

其一便是當時的政治形勢,梁興魏衰,北魏常年對外用兵,國力空虛、內亂不斷,前有延昌四年(515)冀州僧人法慶領導的大乘教起義,後又 正光四年 (523)的六鎮起義。武泰元年 (528) , 胡太后毒死孝明帝, 自居攝政。肆州秀容的爾朱榮以此為由攻入洛陽, 在河陰將胡太后及大臣兩千餘人殺死, 控制朝政。此時的北魏軍民之心不穩,且很多軍隊因為常年征戰損失慘重,引進一些缺乏訓練的民夫充當兵力。

其二便是陳慶之是一個富有戰略戰術思維的儒將,有謀略膽略,擅於把握戰機。雖然關於陳慶之那些戰役的具體細節史料上並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根據《琅琊榜》的梅長蘇想象一下。還有一點便是,陳慶之很會學習對手的長處,如他下令自己的手下士兵學習北方的騎兵戰術和戰略,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殆,也不是沒有道理

其三便是陳慶之帶軍有方,訓練了一支軍紀嚴明的白袍軍,重視士氣的鼓舞,通過殺戮來激勵士氣。陳慶之也善於安撫士兵,對有功之士進行封賞,《梁書》中記載道:“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愛惜將士, 常將梁帝的賞賜及錢財分給部下,而自己卻素衣穿著, 與部下共甘苦, 因而能得到部下擁戴, 願為之效死力。

其四便是傳說的力量,首戰告捷的傳奇故事傳出來之後,一方面鼓舞了自家士兵的士氣,同時也讓敵方的軍心潰散,前文提到過北魏軍民本不是什麼正規軍,當然極易受影響。一時間,陳慶之的威名成了北魏皇族的夢魘,每當提起這個名字,都會心驚膽顫。

梅長蘇原型陳慶之,文弱書生被封為戰神?戰無不勝的原因是什麼?

總的來看,陳慶之作為手無縛雞之力的將領,卻極有領導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