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必須告訴你:你的善良並不招人喜歡

人之初,性本善。我信,甚至有些人在社會的打磨之下還能一直保持善心,幫助他人。


在親戚、朋友、熟人之間最容易維持這種善心,總是忍不住在別人需要幫助、或自己認為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主動給予。這本沒錯,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推力。


近來我得到的新體會是,善良有時候也需要剋制。你認為給別人的幫助,是否只有你認為有用?是否是你想宣揚自己的某種價值觀?是否你想證明自己有價值?


在朋友遇到挫折時,比如工作不順心,伴侶之間發生一些不快,便很容易在與人聊天時傾吐出內心的煩悶。而被傾訴的對象,往往會把對方的問題代入自己的生活中,想象自己會如何解決,然後把建議給對方。


這個思路,有幾個問題:


一、

感同身受是一件很難的事。人的情緒很脆弱,也很頑固。開心時,全世界的悲傷加起來都不能損害開心感;低落、難過時,所有的快樂都顯得蒼白。


儘管十分努力地將自己放置於對方的情境中,但情感上是很難共通的。你在愉悅的狀態裡,感到工作順心,和朋友相處良好;這時候,朋友發信息來講述他的糟心事兒,比如突然對工作失去熱情,懷疑人存在的意義。你卻很難有共鳴,還隱約有這樣的感受:怎麼會這麼想呢?是不是他最近沒有認真工作,在心態上沒調整好,以至於不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只要工作認真投入了,就不會覺得沒有意義啊!


當然,情況很多時候會反轉,你和朋友的位置會有互換的時候,因為沒有人永遠處於低谷,也不會永遠屹立在情緒的制高點上。


所以,即使再怎麼想感同身受,也沒法在根本上做到。


二、沒有了解對方的真正訴求。那麼,你給的建議,可以解決你想象中的難題,而不是對方想要的點。


如果朋友和你吐槽另一半太忙,小孩太煩,而你卻一上來就已經把電視劇和小說裡、你的生活中類似的事集中起來,安在對方身上,然後給出大量的處理方法。但是,別人可能只是想找你傾訴、發洩一下心中的鬱結,或許有時候也就只是找些話題和你聊天罷了。另一方面,每個人都在生活中持續成長著,連我媽都在抖音上學到了一些鍛鍊、運動的方法,所以,你給的建議,別人是不是真的從沒想到過、從沒試過呢?也或許,更好的方法都試過。而且,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不一樣,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公式。也沒有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從而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問題。


有一次,從一個媽媽處瞭解到她和她上幼兒園的小兒子的相處,無論再忙,她都會抽出時間和他玩遊戲,而且引導他養成愛護姐姐、保護姐姐、保護媽媽的小男子漢精神。聽了她採取的具體的方法,當時真感覺這是非常有智慧的媽媽,很有用的方法。後來有一次,聽另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媽媽提到她的小煩惱,大的孩子會吃小一點的孩子的醋,認為小傢伙搶走了她在家庭裡面的部分關愛。我當時就亟不可待地講了上一個媽媽的故事。但是,我事後瞭解到,其實後面這個媽媽,在要二胎之前,做過許多許多功課,看了很多關於如何養育兩個孩子且達到平衡的書籍,和大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和有經驗的二胎媽媽溝通;在二胎生下來之後,也儘量讓兩個孩子感受到同樣的關愛,付出不少心力。所以,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只根據自己已有的直接或間接的人生經驗,貿然給出建議,有很多狹隘之處。


三、在善良的基礎上,你是否讓人信服?


江湖郎中和三甲醫院的醫生,誰會更讓你信服?即使兩者開的藥方是一樣的,你多半也會覺得後者更安全可靠。

一個媽媽和一個未婚女子,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你更相信誰?更願意和誰進行深入交流?

專業度和成功的經驗,影響人們的判斷。

面對這麼多的問題,那麼我們就要包裹自己,對別人的困難和痛苦視而不見嗎?

善良不允許冷淡和漠不關心。而且我們也有和他人建立、維持聯結的需要。

面對別人的困難,我們如何適時作出反應呢?

我想到釋迦牟尼,普度眾生之前,應該是先渡自己。瞭解眾生之苦何來,這對於我們的現實意義是,詳細溝通,多以傾聽他人為主。


1. 多提問,引導對方從表面問題往深處挖掘。一來能讓自己更詳細瞭解情況,而不是半路就開跑;二,若對方沒有深入思考過問題的源泉,“產婆術”式的提問有助於讓對方自己走向探索之路。


2. 瞭解對方的真實訴求。若對方只是想抱怨、發洩一下,我們要做的就是一個傾聽者,順著對方的話,給一些簡短的反饋,讓他感到有人和自己在一起,不會陷入孤單的絕望;若對方實在通過自己,找不到出路,信服你,想從你這裡獲取建議,在詳細瞭解對方的處境之後,你再給出自己的建議。


3. 即使對方沒有采納你的建議,也請一定不要灰心和耿耿於懷。


需要知道的是,每個人都有獲取信息的多種渠道,或許他身邊有更能讓人信服的人,或許民間偏方,或許道聽途說,或許官方解釋,或許是某本書。


你盡力而為就好,別人是否採納,那是別人的課題。

認識到這點,我們便不會陷入“為了防止傷害而變得冷漠”的境地。

做一個好夥伴,不光要有善良,也要有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