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没有法律,没有限制,只有一条规则:永远也别坠入爱河。”

十几年过去了,就算用现在的眼光回看2001年的《红磨坊》,还是那么好看。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这部电影成为歌舞电影中的一个代表作品,在各种欢快的歌舞下,讲述的却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作为好莱坞歌舞片的代表,《红磨坊》取材于法国巴黎著名的夜总会场所,因其华丽的歌舞表演闻名,这种夜夜笙歌,灯红酒绿的场面恰恰是巴黎纸醉金迷生活的真实写照。

《红磨坊》

在红磨坊中有两类人:西装革履的贵族和流光溢彩的舞女。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但是在这群舞女中,只有一人无论是出场方式还是服装造型都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她就是女主萨婷。她也是红磨坊的台柱子,令众多贵族为之倾心,因为她在众多浓妆艳抹的舞女中,显得格外清新,服装也很简约,这样的形象也为后面剧情中萨婷爱上穷小子,放弃富有公爵做出了铺垫。

以歌舞剧的形式描绘出一段郎才女貌的凄美爱情故事,狗血又真实。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青年诗人长相帅气,青春活力,萨婷也正是被他的外表所吸引,两人借着排练新剧的机会偷偷约会……但两人的恋情并不顺利,萨婷太被动,一面要担心整个剧团的安危一面要安抚小男友的嫉妒心。就算是在美好的故事也有一个悲伤的结局,电影最后,身患绝症的萨婷在爱人的怀里死去,好在她歌舞升平的一生中,有轰轰烈烈的爱过一次……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可能连导演自己都不相信,没有钻石,甚至没有面包,舞女和穷小子所谓的真爱能够持久一生吗?

于是他对舞女说:你去死吧…

享乐之城的诞生

19世纪末的巴黎,人称享乐之城,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城中以卡巴莱酒店和舞场最为出名,在个人崇拜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夜店的经理们越来越看好推广明星表演的好处,而提到法国巴黎的“红磨坊”就会想到那里的歌舞,在那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红极一时的歌舞女郎。

为了重现百年前的华丽、璀璨的巴黎夜生活氛围,导演将电影中舞台背景设计的无比奢华气派,并加入了古典、爵士、朋克等音乐类型进行混合编排,同时加上舞女们的热舞,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一个旧日巴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浮华世界。

歌舞片中的重要“歌曲”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号称“晚宴剧场”的红磨坊,歌舞表演以法国热烈奔放的“康康舞”为主,表现出女性热情奔放、柔媚的体态,如果说舞蹈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那么歌声才是令观众产生感官愉悦的一部分。片中女主不仅是被男主的外表所吸引,也被他的歌声所吸引。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这部令人眼花缭乱的歌舞大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1899年,但是电影中所有角色唱的歌曲全部都是现代流行歌,而且都是经过改编的,比如美国经典歌舞片《音乐之声》的主题曲就被用到了男主第一次表现唱歌天赋的情节中,而Beatles最著名的情歌《all you need is love》则是被用到主角求爱的剧情中,这段情节是最经典的,最终这首歌也成为两人之间的定情曲…同样的还有很多。

将观众耳熟能详的音乐带到电影中,不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也不会让观众觉得影片太遥远,很多歌曲都能表现出导演在主题和诠释观点上的前卫风格,这些歌,不仅充分表达了剧中人的心情和感情,有些还被颠覆了歌曲的原意,产生了另一层戏剧效果。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红磨坊》对现代歌舞片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说它是里程碑也好,教材也好,不能否认的是它就是一部不得不看的经典艺术片!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说起来,这样的故事在任何国家都有类似的,而类似“红磨坊”的场所在任何地方都有。这里用“秦淮”和“红磨坊”做对比,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属于不同的民族,却因独特的美而闻名于世。

历史上的秦淮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芳草地,秦淮旧梦谁纪”、“六朝金粉之遗,只剩秦淮一湾水。”

一湾秦淮与明季名妓成为旧日金陵最重要的遗产,而秦淮也成为旧时文人墨客笔下最深的情结。

红磨坊之前都介绍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那个时候也是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流连忘返,不过当时的英国人也不喜欢 “康康舞”,认为它很放荡,很下流,禁止在英国演出。

1889年10月6日,红磨坊歌舞厅在康康舞的乐声中正式诞生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同样,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民国首都,南京也进行了一场废除娼妓的活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场景在中西方同时上演。

不过如今那个与秦淮人家相对的“红磨坊”,也从原本的“情色场所”变成艺术的殿堂,是巴黎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观众们都是怀着想要了解真实巴黎的感情去观看演出,而演员们也不会为了取悦客户强颜欢笑,如今红磨坊是不少女孩子的梦想,这就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中国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总是将戏子、戏子的挂在嘴边,不晓得艺术也是文化,她们才华横溢,即便是有在多人喜欢,还是会有人轻贱她们,这种观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不过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从内心慢慢开放。通过对比,我们能发现中西方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千差万别,但都符合各自的国情,相信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用旧思想看待这些,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尊重各行各业的人,因为这个世界人人平等,男女平等。

歌舞片在中国的边缘性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跟着《红磨坊》去了解了巴黎的喧嚣,穿越那些美不胜收的歌舞场面,我们置身在其中,感受悲伤和欢乐,这样的歌舞片还有很多,世界电影艺术大多都有歌舞的传统,比如印度的宝莱坞、美国的百老汇等,都是以电影中的歌舞元素而闻名世界的。

而歌舞片作为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在中国一直处于边缘,中国歌舞片数量不仅少,还没有清晰的类型特征,但是歌舞片在中国的市场上却很吃香,比如2016年出品的《爱乐之城》就很受中国观众喜爱,也收获了巨大的票房。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其实中国歌舞片要培养自己的观众群体,首先应该培养出一定数量的音乐剧观众,这样才能从中发掘潜在的票房价值,在国内热播的《声入人心》等综艺就是很好的平台,也是让老百姓去了解音乐剧的一种方式,打造属于中国的音乐剧人才也是必然的。

但是中国歌舞片不能一味的模仿西方歌舞元素,要学会吸收中国传统和民族歌舞中的精华,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歌舞片,只有这样才能持续的发展,营造一个自己的清晰定位。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2017年上映的《芳华》成为该年度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并取得14.2亿元的票房收入,也表明在电影叙事中融入歌舞元素不失为一种创新路径。虽然《芳华》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歌舞片类型意识,但是七个歌舞片段也足以成为亮点,这种“后台歌舞片”也是一种新方向。

随后的《幻乐之城》也开启了音乐剧+电影的综艺新模式,反响也不错,能看出来中国观众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总之不论是从电影届的小环境还是从流行文化这个大环境来看,中国歌舞片都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后续要如何发展,就看各位电影人了。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结语

《红磨坊》被称为歌舞片的复兴之作。

这话没毛病,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央视六看的,电视上英俊的少年用歌声,向莎婷诉说着“自由”、“美”、“真理”,并给她带来了她从未感受过的“爱”

有段时间每个星期都在看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绚烂无比充满大悲大喜的梦。


以《红磨坊》为例,解读西方“舞女”文化——越浓艳越悲伤


歌舞片真的会让人看到不同以往的一面,没有接触的可以看看。

文原创,图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