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为例,解读泰式风格表象下的隐喻价值

文|黄三斤

泰国"新浪潮"之后崛起的泰国电影则向世界展示了东南亚电影的独特风貌。说到到泰式本土化电影,我们不得不提到泰国新锐导演阿彼察和他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这部电影凭借独特的"本土化"人文关怀,质朴,客观地塑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世界,成为了泰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获得金棕榈奖的影片。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凭借东南亚独特的人文情怀,客观的长镜头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神秘的热带雨林。电影中融合了泰国的传统文化与本土传说,影片在视听语言方面,导演深受蔡明亮导演的影响,在抓住热带雨林真实空间的同时刻意留白,使影片真实却神秘。除此之外,人与自然,生存与死亡等佛学哲理无一不展现着导演"本土化"的影像风格。风格明显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就像一株热带植株在好莱坞的植物园中独树一帜。

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为例,解读泰式风格表象下的隐喻价值

影片中的神秘国度就像阿比察和眼中对泰国理想社会的映射,原始化的丛林生活塑造了人们闻所未闻的自然,导演用长镜头和大全景全方位的展示了这神秘国度的原貌,将导演的世界观借助自然,传说,宗教一一呈现。

正是这种泰式本土化的电影风格,光怪陆离的宗教色彩,广阔无垠的热带雨林编织成了一幅独特的画卷。让观影者在短短九十分钟,就对泰国有了全新的认知。因此,本文我将会从创作风格、视听语言、个性构图三个层次,从浅入深对这部电影浅陋剖析,为观影者呈现《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的"泰式"魅力。

01、电影风格独树一帜,展现现实与魔幻的影像实验

(1)风格源于本土文化渗透

影片讲述身患绝症的布米叔叔在生命弥留之际与妻妹阿珍回到乡下农场,以度过生命最后的两天。在农场生活的期间,布米见到了已故妻子阿惠的亡魂和失踪多年成为灵猴的儿子波松。

布米通过与家人的沟通以及对前世的回忆,逐渐放下了对死亡的恐惧,决定走向自己出生的山洞等待自己生命结束的故事,魔幻是阿彼察和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魔幻风格已经渗透到了整个故事之中,影片涉及人与自然,生死轮回,前生今世等深层次问题。但我们不难发现影片中的魔幻主义是与西方的弗洛伊德理论完全相悖的,影片中更多传递的是泰国这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市井传说。

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为例,解读泰式风格表象下的隐喻价值

就像影片中在城市生活的妻妹所说:"我才不要这个农场,有鬼…"发生在乡间农场的光怪陆离在"乡下"这一场景的限定下显得自然,寻常。

在我看来,观众也无需在乎这些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联,也无需在意这些画面的弦外之意,因为在导演看来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些情节是源自泰国市井的传说,即是信仰和民族传统。

(2)风格源于导演对生死的独特理解

观看完整部影片之后,观影者发现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导演为我们展现的除了人类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魔幻的未知世界。而且在影片中生与死也不是对立的,在一观点源自佛家的生死观即众生平等。我想这也是也是导演受到佛学的熏陶,对生死产生的独特见解。

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通过镜头,我们看到在昏暗的光线下布米叔叔一行人在凉棚里聊天,和谐融洽的氛围被亡妻阿惠灵魂和成为灵猴的儿子波松出现所打破。但是除了片刻人们的惊诧之外,人们又恢复了一开始的融洽,布米叔叔还给自己的亡妻,儿子盛上了晚饭,一行人并没有因为奇怪事情的发生而心神不宁。

在我看来,我们就像是整个事件的旁观者,以独特的视角来为我们呈现人与亡魂、灵界的相处模式,这种相处模式是平等的,是纯粹的内心观念,但却糅杂着作者对生死的独特见解:血缘关系的连结,是永恒的守候。

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为例,解读泰式风格表象下的隐喻价值

(3)风格源于对"魔幻+写实"的视听掌控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的总体风格是魔幻的,神秘的,然而导演对影片空间造型塑造又是写实的。这种风格其实是导演受到了台湾导演蔡明亮导演的影响,《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更是把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导演并没有追求"好莱坞式"的三幕式结构,利用冲突来达到激烈戏剧张力,而是追求诗意般细腻的情绪宣泄。

这也是这部影片的过人之处,导演凭借诗意化的情绪渲染,与观众产生共鸣并且悄无声息地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渗透到每个观者的脑海中。

在电影进行到四分之三时,镜头跟随布米叔叔来到前世出生的洞穴,此时镜头切换到一行人之外的黑暗角落。在这个画面中,看似无人的黑暗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山灵的眼睛,是他们陪伴在布米叔叔左右。这种只有在宫崎骏动画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场景,却在这里出现,之前真实的环境和氛围因为这一个魔幻镜头的组接而变得更加诗意化。

导演在魔幻写意的同时,却没有忽略空间造型的真实,使得影片即使没有快节奏的蒙太奇,却也不缺乏与身俱来的戏剧张力。

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为例,解读泰式风格表象下的隐喻价值

02、视听语言宁静致远,呈现出泰式哲学的回归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摒弃花哨的蒙太奇手法,选用平缓的视听装修方案,影片中运用大量的长镜头,使观者沉浸在阿彼察和的泰式哲学中,带我们体验了东南亚神秘古国的自然观与生死观。

影片开始,导演花费近十分钟的时间,将镜头对准一头水牛,客观真实的记录了一头水牛从挣脱绳子逃逸再到被寻回的过程。其中在处理水牛在田野里奔跑的动作时,导演选用了一个长的摇镜头,这一镜头的转接,将我们放置于一个客观的位置,此时的观者更像一名旁观者,在暗处观望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看完这全过程的观者都会在水牛被寻回的一瞬间不禁叹气。短短几个长镜头不仅奠定了影片的整体魔幻的基调与电影的节奏,还展现了影片的主题:生与死的辨证哲学观。

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为例,解读泰式风格表象下的隐喻价值

03、 电影构图个性化,导演呈现出一场生存与死亡的辩论

电影构图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所承载的是导演想表达的信息。《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却摒弃了规则的构图法则,并没有遵循黄金分割法则等"线条式"构图。

并不刻意营造造型语言来突出主体,而是通过不规则的构图来呈现一种独特的戏剧张力,阐述导演的泰式哲学。

当布米去世以后,导演使用大全景俯拍展示了整个洞穴的环境,图中导演巧妙利用光影将画面自然的分成了两部分,布米被黑暗吞噬,代表着死亡,而阿珍坐在光线中,象征着生命。

此时的光影在画面中形成了阴阳八卦的形状,黑和白的融合使画面充斥着生与死哲学观念,此时此刻,生和死被导演融合成了一幅平静的画面,直观地阐述了阿彼察和对生命思辨这一哲学观点的探索。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对空镜头的运用并不仅仅是对电影节奏把控和东方电影中常见的"留白"。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中的空镜头都表现像人类的眼睛,是人类对自然与生命的凝视与反思,他融合了导演对生命,对自然的思考。

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为例,解读泰式风格表象下的隐喻价值


布米去世以后,镜头越过山洞,将画面定格在了山洞之外的风景中,在这十几秒的空镜头里,相继为我们呈现了一望无垠的森林和一颗树立在悬崖间的小树,太阳缓缓升起。这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这几组镜头的剪切,与之前整个段落中低照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意味着在生命的终点,不是黑暗而是无尽的光明。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认为和泰式本土化风格的呈现有着没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使用泰国人的思维方式,将镜头对准泰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泰国人的文化理念,输出了纯粹的泰式民族文化。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不仅呈现精彩绝伦的剧情内容,对于观影者也承载着深刻的启发,正如《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的森林与洞穴,其中这一场景的定位能引起所有民族群体的共鸣,并且极具泰式风格。此外,导演要对人性进行深刻的解读,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作品。如此作为,才能深深地打动观众群体,赢得认可,塑造出独具一格的中国式格局电影输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