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為例,解讀泰式風格表象下的隱喻價值

文|黃三斤

泰國"新浪潮"之後崛起的泰國電影則向世界展示了東南亞電影的獨特風貌。說到到泰式本土化電影,我們不得不提到泰國新銳導演阿彼察和他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這部電影憑藉獨特的"本土化"人文關懷,質樸,客觀地塑造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神秘世界,成為了泰國電影史上第一個獲得金棕櫚獎的影片。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憑藉東南亞獨特的人文情懷,客觀的長鏡頭向觀眾展現了一個神秘的熱帶雨林。電影中融合了泰國的傳統文化與本土傳說,影片在視聽語言方面,導演深受蔡明亮導演的影響,在抓住熱帶雨林真實空間的同時刻意留白,使影片真實卻神秘。除此之外,人與自然,生存與死亡等佛學哲理無一不展現著導演"本土化"的影像風格。風格明顯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就像一株熱帶植株在好萊塢的植物園中獨樹一幟。

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為例,解讀泰式風格表象下的隱喻價值

影片中的神秘國度就像阿比察和眼中對泰國理想社會的映射,原始化的叢林生活塑造了人們聞所未聞的自然,導演用長鏡頭和大全景全方位的展示了這神秘國度的原貌,將導演的世界觀藉助自然,傳說,宗教一一呈現。

正是這種泰式本土化的電影風格,光怪陸離的宗教色彩,廣闊無垠的熱帶雨林編織成了一幅獨特的畫卷。讓觀影者在短短九十分鐘,就對泰國有了全新的認知。因此,本文我將會從創作風格、視聽語言、個性構圖三個層次,從淺入深對這部電影淺陋剖析,為觀影者呈現《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的"泰式"魅力。

01、電影風格獨樹一幟,展現現實與魔幻的影像實驗

(1)風格源於本土文化滲透

影片講述身患絕症的布米叔叔在生命彌留之際與妻妹阿珍回到鄉下農場,以度過生命最後的兩天。在農場生活的期間,布米見到了已故妻子阿惠的亡魂和失蹤多年成為靈猴的兒子波松。

布米通過與家人的溝通以及對前世的回憶,逐漸放下了對死亡的恐懼,決定走向自己出生的山洞等待自己生命結束的故事,魔幻是阿彼察和電影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魔幻風格已經滲透到了整個故事之中,影片涉及人與自然,生死輪迴,前生今世等深層次問題。但我們不難發現影片中的魔幻主義是與西方的弗洛伊德理論完全相悖的,影片中更多傳遞的是泰國這個國家的民族傳統與市井傳說。

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為例,解讀泰式風格表象下的隱喻價值

就像影片中在城市生活的妻妹所說:"我才不要這個農場,有鬼…"發生在鄉間農場的光怪陸離在"鄉下"這一場景的限定下顯得自然,尋常。

在我看來,觀眾也無需在乎這些情節與其他情節的關聯,也無需在意這些畫面的弦外之意,因為在導演看來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這些情節是源自泰國市井的傳說,即是信仰和民族傳統。

(2)風格源於導演對生死的獨特理解

觀看完整部影片之後,觀影者發現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導演為我們展現的除了人類世界之外,還存在一個魔幻的未知世界。而且在影片中生與死也不是對立的,在一觀點源自佛家的生死觀即眾生平等。我想這也是也是導演受到佛學的薰陶,對生死產生的獨特見解。

在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通過鏡頭,我們看到在昏暗的光線下布米叔叔一行人在涼棚裡聊天,和諧融洽的氛圍被亡妻阿惠靈魂和成為靈猴的兒子波松出現所打破。但是除了片刻人們的驚詫之外,人們又恢復了一開始的融洽,布米叔叔還給自己的亡妻,兒子盛上了晚飯,一行人並沒有因為奇怪事情的發生而心神不寧。

在我看來,我們就像是整個事件的旁觀者,以獨特的視角來為我們呈現人與亡魂、靈界的相處模式,這種相處模式是平等的,是純粹的內心觀念,但卻糅雜著作者對生死的獨特見解:血緣關係的連結,是永恆的守候。

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為例,解讀泰式風格表象下的隱喻價值

(3)風格源於對"魔幻+寫實"的視聽掌控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的總體風格是魔幻的,神秘的,然而導演對影片空間造型塑造又是寫實的。這種風格其實是導演受到了臺灣導演蔡明亮導演的影響,《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更是把這種風格發揮到極致,導演並沒有追求"好萊塢式"的三幕式結構,利用衝突來達到激烈戲劇張力,而是追求詩意般細膩的情緒宣洩。

這也是這部影片的過人之處,導演憑藉詩意化的情緒渲染,與觀眾產生共鳴並且悄無聲息地將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滲透到每個觀者的腦海中。

在電影進行到四分之三時,鏡頭跟隨布米叔叔來到前世出生的洞穴,此時鏡頭切換到一行人之外的黑暗角落。在這個畫面中,看似無人的黑暗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山靈的眼睛,是他們陪伴在布米叔叔左右。這種只有在宮崎駿動畫電影裡才會出現的場景,卻在這裡出現,之前真實的環境和氛圍因為這一個魔幻鏡頭的組接而變得更加詩意化。

導演在魔幻寫意的同時,卻沒有忽略空間造型的真實,使得影片即使沒有快節奏的蒙太奇,卻也不缺乏與身俱來的戲劇張力。

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為例,解讀泰式風格表象下的隱喻價值

02、視聽語言寧靜致遠,呈現出泰式哲學的迴歸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摒棄花哨的蒙太奇手法,選用平緩的視聽裝修方案,影片中運用大量的長鏡頭,使觀者沉浸在阿彼察和的泰式哲學中,帶我們體驗了東南亞神秘古國的自然觀與生死觀。

影片開始,導演花費近十分鐘的時間,將鏡頭對準一頭水牛,客觀真實的記錄了一頭水牛從掙脫繩子逃逸再到被尋回的過程。其中在處理水牛在田野裡奔跑的動作時,導演選用了一個長的搖鏡頭,這一鏡頭的轉接,將我們放置於一個客觀的位置,此時的觀者更像一名旁觀者,在暗處觀望著這裡發生的一切。

看完這全過程的觀者都會在水牛被尋回的一瞬間不禁嘆氣。短短几個長鏡頭不僅奠定了影片的整體魔幻的基調與電影的節奏,還展現了影片的主題:生與死的辨證哲學觀。

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為例,解讀泰式風格表象下的隱喻價值

03、 電影構圖個性化,導演呈現出一場生存與死亡的辯論

電影構圖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所承載的是導演想表達的信息。《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卻摒棄了規則的構圖法則,並沒有遵循黃金分割法則等"線條式"構圖。

並不刻意營造造型語言來突出主體,而是通過不規則的構圖來呈現一種獨特的戲劇張力,闡述導演的泰式哲學。

當布米去世以後,導演使用大全景俯拍展示了整個洞穴的環境,圖中導演巧妙利用光影將畫面自然的分成了兩部分,布米被黑暗吞噬,代表著死亡,而阿珍坐在光線中,象徵著生命。

此時的光影在畫面中形成了陰陽八卦的形狀,黑和白的融合使畫面充斥著生與死哲學觀念,此時此刻,生和死被導演融合成了一幅平靜的畫面,直觀地闡述了阿彼察和對生命思辨這一哲學觀點的探索。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對空鏡頭的運用並不僅僅是對電影節奏把控和東方電影中常見的"留白"。在我看來,這部影片中的空鏡頭都表現像人類的眼睛,是人類對自然與生命的凝視與反思,他融合了導演對生命,對自然的思考。

以《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為例,解讀泰式風格表象下的隱喻價值


布米去世以後,鏡頭越過山洞,將畫面定格在了山洞之外的風景中,在這十幾秒的空鏡頭裡,相繼為我們呈現了一望無垠的森林和一顆樹立在懸崖間的小樹,太陽緩緩升起。這象徵著新生命的誕生,這幾組鏡頭的剪切,與之前整個段落中低照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意味著在生命的終點,不是黑暗而是無盡的光明。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之所以能獲此殊榮,我認為和泰式本土化風格的呈現有著沒密不可分的聯繫,《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使用泰國人的思維方式,將鏡頭對準泰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泰國人的文化理念,輸出了純粹的泰式民族文化。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不僅呈現精彩絕倫的劇情內容,對於觀影者也承載著深刻的啟發,正如《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的森林與洞穴,其中這一場景的定位能引起所有民族群體的共鳴,並且極具泰式風格。此外,導演要對人性進行深刻的解讀,將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融入作品。如此作為,才能深深地打動觀眾群體,贏得認可,塑造出獨具一格的中國式格局電影輸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