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祕密》兒童是喜歡秩序的。

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叫做《童年的秘密》,我會用5期的內容為您來講解本書的精髓,本期是講解的第2期。

在上期的解讀當中,我們講到了瞭解兒童心理的重要性,同時強調,無論是從身體發展還是心理發展方面,都要遵循兒童自身發展的秩序,而不能夠把成年人的主觀意願強加於他。

因為,即使是看起來無比弱小的嬰兒,也有他自己的心靈和想法;即使是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在我們能夠探討他的外部表現之前,其感知就已經啟動了他的心理發展。

開始今天的講解之前,先請大家回顧一下:

你生活中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或者說目睹過這樣的場景:小孩子會突然變得焦躁不安,甚至大哭大叫,這種突如其來的哭喊,總是讓你覺得無可奈何,且不知道如何解決?

而面對以上的這種情況,就需要了解一下,關於孩子敏感期的問題了。孩子突然的哭鬧,可能僅僅是因為你動了一下他身邊的一個枕頭的位置。

01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階段被我們稱為“敏感期”。

通俗地講,兒童敏感期,就是指兒童在連續、短暫的時間裡,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

在書中,蒙臺梭利是這樣解釋“敏感期”的:

“敏感期與一種特殊的敏感性有關,是處於進化過程中的人和動物,在生命早期狀態下的一種需要。它是一種暫時的個性傾向,僅限於為了獲得某種特定的品質或者是特徵。”

《童年的秘密》兒童是喜歡秩序的。


因此,當那種品質或者是特徵消逝的時候,敏感期也就隨之消逝了。敏感期這一特徵,最開始是由植物學家德弗里斯在昆蟲身上發現的。

他用可以變成蝴蝶的幼蟲,為我們解釋了敏感期的概念。

幼蟲在剛剛出生的時候,只能夠吃枝頭的嫩芽,而不能夠吃整片葉子。

但是,為了讓幼蟲更好地生長,雌蝴蝶本能地把卵產在樹枝交錯形成的角落裡的隱蔽之處。當幼蟲破卵而出時,它是如何知道樹梢末端的嫩葉才是它所需要的食物呢?

是光線!蝴蝶幼蟲對光線特別敏感,這些幼蟲沿著樹枝方向向前爬,因為那裡是最亮的地方。

但是,幼蟲不會永遠被光線吸引,等到它長大,能夠吃較為粗糙的食物時,它對光線的敏感期就消失了。

隨之而來的是,這隻原來貪吃的小蟲子,現在彷佛被施了魔法一樣變得不吃不喝,同時它還把自己裹在了漆黑的蛹裡。這一切只是因為,這隻蟲子知道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變成蝴蝶,破繭而出。

兒童也會擁有相似的敏感期。

在敏感期階段,兒童身上會存在著一種生命衝動,引導兒童去自我調整並獲得知識和技能,蒙臺梭利將其稱作“一束從內心發射出來的光,或者是一節提供能量的電池”。

也正是因為敏感期的存在,兒童才得以不斷激起激情,去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成長和苦難,精神世界才得以被不斷地豐富和創造。

《童年的秘密》兒童是喜歡秩序的。


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處在敏感期的孩子極容易發脾氣。尤其是在他們進行極為重要的活動,卻受到外部阻礙干擾時,他們會產生悲傷情緒和暴力反應。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之所以會在敏感期發脾氣,是因為兒童的某種需要沒有被滿足,這是他認為自己處於危險情況下發出的警告。同樣,這種需求一旦被滿足,或者說當他感到自己處於安全狀態下的時候,脾氣可能就會立刻消失。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剛剛還情緒焦躁近乎歇斯底里的孩子,突然之間就平靜下來了。

但是如果我們不努力去洞察這一切,便極有可能將其認為是孩子的任性和胡攪蠻纏。

02

在所有的敏感期中,兒童有一段時間會對秩序非常敏感,即“秩序敏感期”。這是一個重要而神奇的階段,一般開始於孩子1週歲之前,一直持續到2週歲以後。

聽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談到兒童,可能滿腦子都是亂到沒法收拾的家,玩兒完不放回去的玩具等等。兒童怎麼會和“秩序”兩個字會扯上關係呢?

事實上,兒童確實在某個階段,處於與外部世界相關的秩序敏感期。在這一時期,兒童可能會做出一些讓我們難以理解的舉動。

比如無數次無緣無故地哭泣,而且拒絕一切試圖安慰他的舉動。

如果你瞭解兒童的秩序敏感期的話,你就會發現,他大哭大鬧一場,是因為你打破了他腦海當中原有的秩序。

《童年的秘密》兒童是喜歡秩序的。


也許是你動了他身邊的東西,或者挪動了某樣東西的位置,因為在秩序敏感期,如果某件東西沒有放在孩子記憶當中應該放置的地方,就會讓孩子極為不安。

在書中,蒙臺梭利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

在一次旅行中,蒙臺梭利所在的旅遊團當中有一個年輕的媽媽,她帶著一個大約一歲半的小孩子,由於孩子太小,難以步行走完完整的旅程,於是媽媽便把他抱了起來往前走。

但是沒有過多久,這位媽媽就大汗淋漓,只能夠脫去外套並搭在自己的手臂上,再繼續往前走,然而此時,懷中的孩子卻突然哭了起來,甚至是哭聲越來越大。

媽媽努力去安撫他,但是絲毫不起作用,筋疲力盡的母親也開始變得焦躁不安。團隊當中很多好心的人想為她提供幫助,於是輪番抱起孩子,並且鼓勵這個孩子。

然而,事實情況越來越糟糕,這個孩子感覺快要被氣瘋了,等到導遊強硬地把孩子抱過去的時候,孩子開始粗暴地反擊。

看到這個場景,蒙臺梭利走到這位媽媽的身邊說:“我可以幫你穿上外套嗎?”這位媽媽對於蒙臺梭利的請求感到很困惑,但她還是同意讓蒙臺梭利幫她穿上了外套。

接下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剛剛大哭大叫的孩子立刻就安靜了下來,同時還不停地說:“外套……肩膀……”

是的,在孩子的眼裡,外套是應該穿在身上的,而不應該像塊破布一樣被搭在手臂上。當他發現抱著他的媽媽改變了這一秩序的時候,便開始焦躁不安。

《童年的秘密》兒童是喜歡秩序的。


03

孩子與環境的交往過程中,感覺到的是一種來自於外部的秩序,除此之外,對兒童而言,還有另外一種秩序,它來源於兒童的身體內部,叫做內部秩序。

內部秩序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以及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也可稱之為“內部定向”。

當原有的姿勢和位置被打亂後,兒童就會變得焦躁不安,發脾氣,甚至還會生病。

我們來看看這個案例。

一位保姆在離開她工作的家庭時,給被照顧的小孩兒找了一個能幹的新保姆來代替自己。新保姆以為這份工作很簡單,但是,當她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卻遇到了麻煩。

原來,只要新保姆一給小孩兒洗澡,小孩兒就變得不安和絕望。他不僅開始哭鬧,還試圖推開這個新保姆。新保姆做了她能夠想到的一切,但是這個小孩仍然討厭她。

奇怪的是,當以前的保姆回來後,這個小孩就變得安靜了,很明顯也喜歡洗澡了。於是,之前的這位保姆非常耐心地解讀兒童不完整的語言。原來,這個小孩已經把新保姆當成了壞人,可是為什麼呢?

兩位保姆比較了她們給小孩子洗澡的方式,並發現了差異:第一位保姆是用右手靠近他的頭,左手靠近他的腳;而第二位保姆是用了相反的動作給孩子洗澡。

無論是外部秩序還是內部秩序,都需要我們去了解。因為一旦出現了違背孩子所認可的秩序的情況,孩子會很容易變得情緒激動,愛發脾氣,甚至是拒絕一切試圖緩解這種情緒的舉動。

《童年的秘密》兒童是喜歡秩序的。


但是,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是在小題大做,或者無事生非。因為兒童對秩序的感知和成年人不同。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多,我們或許對於很多東西都已經開始麻木,但是兒童不一樣,他眼前所見的一切都是新的,他沒有什麼經驗,正處於獲取各種感知映像的過程中。

因此,秩序帶給兒童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因為兒童是在環境中被塑造的,他必須要在這個他並不熟悉的環境中去生存,甚至去掌控,所以他需要明確而堅定的指導。

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樣:“他從零開始並感受到創造的艱辛。我們則像是辛苦致富者的那些坐享其成的兒子,無法理解父輩的辛勞,我們因所取得的社會地位而變得冷漠而粗心。”

但是,我們必須要克服這種冷漠和粗心。正是因為兒童時期的我們也經歷了同樣的事情,才有了現在對自我的覺察,因而才可以去引導孩子。

“我們富有,因為我們是兒童的繼承人,他們白手起家,卻奠定了我們未來的生活基礎。”

所以,下一次,當你發現孩子焦躁不安的時候,請先不要責怪他的無理取鬧;當你費盡心思依舊哄不好他的時候,也不要指責他的胡攪蠻纏。

多去想一下,孩子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簡單到,他身邊的小枕頭是不是被你挪過位置,他的臥室是不是被你隨手放了一個原來沒有的物品。

對敏感期問題的討論,或許可以為我們解決孩子不停哭鬧提供一點思路。

以上是本期節目的所有內容,感謝聆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