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命名的“千年古縣”趙縣為何被專家歎為觀止

趙縣被稱為“千年古縣”的由來


楊利波

如果你驅車來河北石家莊市趙縣旅遊參觀學習,或者走親訪友,當你一進入縣城主城區,迎接你的不僅是錯落有致毗鄰林立的高樓,你還會看到命名為安濟廣場的一座趙縣標誌:一尊巍然的青銅大鼎彷彿在日月輪迴地光照下,展示著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底蘊。

在鼎的底座第一層周圍有六個基面,五個側面都是和趙縣歷史文化有關的內容,正面鑲嵌了一個古銅色牌匾,上面寫著: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趙縣,落款是: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

趙縣“千年古縣”的名稱是怎麼由來的呢?

國家地名保護與趙縣申請認定“千年古縣”工作的啟動

其實,趙縣就是一個千年古縣,讓我們翻開歷史,來了解一下古老的趙州。

趙縣歷史悠久、文物薈萃,名勝古蹟眾多,現有國保文物5處:趙州橋、永通橋、陀羅尼經幢、大觀聖作之碑、柏林寺真際禪師塔。其中趙州橋為世界之最,素有“天下第一橋”之美稱。

趙縣,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南四十公里,這裡古為趙國地,是燕趙文化薈萃之處,自從北齊天寶年間殷州更名為趙州之後,直到1913年將趙州更名為趙縣,趙州的名稱沿用長達一千三百多年。

趙縣,早已被世界所關注,也同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所關注。

趙國燦,趙縣民政局副局長,一直主抓地名辦等業務的分管領導,2018年7月的夏日,趙縣政協文史資料組在他的辦公室進行了採訪,趙國燦向我們講述了2003年趙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認定為“千年古縣”的過程。

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設在國家民政部,在民政部和地名辦聯合辦公。

趙縣“千年古縣”是怎麼認定的呢?地名辦又是做什麼的呢?

民政部地名辦的職責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地名工作的方針、政策、法規,落實全國地名工作規劃,審核承辦本轄區地名的命名、更名,退行地名的標準化、規範化,設置地名標準,管理地名檔案。

早在1988年,根據省地名辦前身省地名委員會統一部署,趙縣地名辦公室就開始在全縣進行地名資料更新,深入調查全縣281個村,28個鄉鎮及上百個廠礦企事業單位,取得《標準地名錄》、《標準地名圖》、《資料更新表》和《實體照片》,著手編寫第二部《趙縣地名志》。

1992年12月,《趙縣地名志》由中國城市出版社創編髮行。全書按綜述、政區地名、聚落地名、自然地名、經濟地名、文化地名、歷史地名及附錄分類,收錄地名336條。

1992年-1995年,對城區18條街道和110條街巷更名、命名工作,許多村落村名和街道街巷名稱來由,都充分體現和彰顯了趙縣千年文化底蘊。

2004年11月,國家民政部、中國地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地名學會為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啟動了“中華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千年古縣”工程,並相應的成立了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

“千年古縣”是由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地名研究所共同實施的國家重點文化走出去戰略項目——“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項目之一,依據“中國地名文化遺產鑑定標準體系”和“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對象鑑定標準”,在中國現存的800多個上千年的古縣中,優選出100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地名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縣,進行“千年古縣”的重點保護和國內外宣傳工作。

我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地名浩如煙海。其古老地名歷史之久,文化內涵之豐富,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甲骨文中記載的地名,有的仍在沿用。我國具有上千年曆史的古縣地名達800多個,古村鎮地名5000多個,大的山川古地名1000多個,還有很多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幾十種語言的地名。這些地名承載著所指代地理實體的文化信息,保存著人們對特定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有認識和思考方式,記錄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和審美理念,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是文化延續和傳承的重要載體,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但是,由於我國多年來對地名文化價值缺乏認識和保護措施,古老地名隨著社會變革不斷消失,面臨失傳的危機。因而,搶救和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十分重要,十分迫切。

“千年古縣”工程自2004年開始,在聯合國地名組織和民政部的領導和支持下,在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語言學家許嘉璐、著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專家侯仁之、鄭孝燮、羅哲文、李學勤、著名文史專家季羨林、文懷沙、任繼愈、金開誠、沈蘇儒等專家的指導下,成立了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專家委員會,啟動了“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課題。依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宗旨和工作措施,結合我國國情和地名的特性,對地名文化保護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全面探索。在各相關領域專家的共同努力下,“保護工程”對我國甲骨文和古籍文獻中記載的古地名進行了專題研究;對我國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的資料進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礎上,初步完成了我國地名文化遺產存量評估、鑑定標準體系以及相關理論探索等科研課題。

“千年古縣”工程整個考察、評選、審定過程中,中央電視臺將其作為大型電視文獻片全程跟拍,許嘉璐為“千年古縣”題字,當時的國家民政部長李學舉為此項工程總顧問,他對該文獻片評價說:這是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成果不但利國利民、利子孫,而且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貢獻,將載入史冊。

河北省、石家莊市地名辦均認為趙縣符合“千年古縣”條件,建議趙縣縣委縣政府申報“千年古縣”。2004年11月29日,國家民政部“千年古縣”專家組成員、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員李炳堯教授在省、市民政部門領導陪同下,到趙縣考察申報“千年古縣”工作。

趙縣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和籌備會,將申報“千年古縣”做為2005年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從人員、資金各方面大力支持申報工作。

趙國燦當時做為趙縣民政局地名辦主任和申報小組組長,在縣委縣政府、民政局工作部署下,依據《省民政廳冀民[2004]125號文件》精神,立刻準備各項前期準備工作。

2005年1月3日,趙政辦函[2005]1號,下發關於印發《趙縣人民政府關於面向社會徵集街路名稱的通告》的通知,同日,趙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下發關於轉發縣地名辦公室《城區街路命更名及路牌安裝實施方案》通知,要求各部門要站在全局和“全力打造新趙州”的高度,積極配合,為“千年古縣”申報成功奠定基礎。

根據通知精神,趙國燦和同志們制定了《城區主要街路門牌調查表》、《城區主要街道門牌普查情況》、《趙縣城區街路更(命)名調查徵集表》,展開走訪、調查、填表、統計和梳理,然後開會研究,並徵取各方面意見、建議,最終將更名建議上報政府。

為充分體現歷史文脈,趙縣人民政府依據石家莊市地名標誌技術規範,對城區9條街道、路更名、命名如下:安濟大道(原國道街);昇華街(原東環路);臨洨路(原南環路);貢院街(原影院街);龍騰街(俗稱工業街);李春大道(俗稱北二環);永安路(俗稱中醫院北路);育才街(俗稱新道街);北辰路。其他原有街路名稱不變,對城區8條主要街道安裝門牌和街、路標牌1700塊。

向民政部提交 “千年古縣”申報資料有:

1、趙縣地名文化調查材料

2、縣政、縣情概況

3、趙縣歷代名人

4、趙縣歷代名人著作

5、過境詩人讚美趙縣詩文

6、趙縣國寶、省保文物資料圖片

7、趙縣公路等級劃分情況

趙縣為申報“千年古縣”成立專家組,李文進、賈國鎖、頊國成、劉國慶、劉慶東、張煥瑞 等當時均為趙縣專家組成員。

趙州橋與趙州的關係

2005年4月,民政部“千年古縣”專家組通過河北省省地名辦和石家莊市地名辦,懷著對趙縣的神秘色彩的吸引決定,踏入這片土地,去探尋這千年古縣的源頭,看還能不能找到歷史的麟羽。與此同時,由中央電視臺攝製的大型文獻電視系列片《中華千年古縣》在趙縣正式開機。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流經趙縣城南五華里的洨河岸邊的趙州橋公園。走入趙州橋公園,耳邊就會響起著名的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旋律,而歌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民間雜戲《小放牛》,質樸詼諧的歌曲,所歌唱的就是一座跨越七個朝代,歷經一千四百年的大石橋——趙州橋。在千年歲月長河裡,這座石橋靜靜地橫跨在洨河兩岸,看著河水緩緩趟過,它連接洨河兩岸,也連接著歷史和今天。

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即公元595至公元605年間,匠師李春在這裡主持修建了世界上跨度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趙州橋,趙州橋全長六十四米,跨徑達三十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大橋變傳統的半圓拱為圓弧拱,兼顧水陸交通,為方便車馬運行,橋身主拱圈的上邊兩端,各加設了兩個小拱,稱作敞肩,這種設計不僅節省了石材,減少了橋身自重,而且還增加了橋下河水的洩流量,減少了水流對橋身的衝擊。

趙國燦回憶說,當年的原趙縣教育局長、文史專家頊國成向專家組講述了趙州橋的傳說:

相傳,趙州城南有個村子叫五里屯,一條洨河穿村而過。百姓過河枯水季還好,要是到了雨季,河水暴漲,就無法通行。

一天傍晚,五里屯來了兄妹倆,這就是魯班和妹妹魯姜。看著大家著急的樣子,就商量著要為來往的行人修座橋。

魯班修橋的事讓玉皇大帝和東海龍王知道了。龍王派饕餮來援助魯班,饕餮趕到洨河,張嘴就喝光了河水。接著,玉皇大帝派仙人送來修橋的石料。魯班見有位神童,手裡揮動著鞭子,趕著一大群白羊漫天遍野奔來。到了河邊白綿羊瞬間變成了修橋需要的各種石料。

魯班見河水已乾,石料已有,就開始修橋。他剛剛修好橋基,玉皇大帝又派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前來支援。不一會兒,二十八道拱圈並排架好了,魯班開始安欄板,鋪橋面,好趕在雞叫以前完工。

洨河上一夜修起了一座大石橋,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仙人張果老的耳朵裡。張果老邀了柴王爺和趙匡胤一塊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一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著一個獨輪小推車,三人一起來到大石橋。

張果老指了指小黑驢和柴王爺的獨輪小推車問魯班:“我們過橋,它經得住嗎?可別中看不中用!”張果老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褳裡。柴王爺聚來五嶽名山,裝在了車上。柴王爺推車,趙匡胤拉車,兩個人上了橋,張果老倒騎上毛驢,緊跟上橋。三仙一上橋,眼瞅著大橋一忽悠。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穩住了大橋。再看橋面,毛驢上坡吃力,留下幾個深深的驢蹄印。小車過重,車輪碾下一道深溝。趙匡胤用力過猛,柴王爺右腳一打滑跪在橋上,留下一個大大的膝蓋印。大橋下面,魯班力託橋身,留下來一隻大手印。這就是古橋仙蹟。

五里屯因大石橋而出名,後更名大石橋村,後宋哲宗趙煦將大石橋賜名安濟橋,意為“安渡濟民”,安濟橋因所在地地名趙州,故後人稱之為趙州橋。

那麼,作為一個已存在一千多年的古縣名,趙州的名稱是究竟從何而來呢?

趙郡“平棘李氏”家族的平棘是從何而來呢?包含數千年曆史的“趙”字,為什麼卻被如今一個小小的趙縣所承襲呢?

從建制沿革認定趙縣為“千年古縣”

趙縣古為趙國地,歷史趙郡、趙州治所,“趙”之專名世代傳承、沿用至今達1772年之久,趙縣堪為千年古縣,漢為平棘縣,晉為趙國,北魏置趙郡,曾為趙州治,隋改為趙州。1913年改為趙縣。趙縣歷史悠久,文物眾多,共有文物保護單位21處。趙州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燕趙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趙縣歷史的記錄與傳承,“趙州”這個古老地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地名文化遺產。

建制沿革

春秋初屬鮮虞國,後歸晉國,稱棘蒲(今縣城)。戰國初屬中山國,後為趙國地。秦朝,今縣境內有宋子(城邑),屬鉅鹿郡;棘蒲屬恆山郡。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棘蒲侯國,七年改為平棘國;文帝六年(前174年)有平棘侯國,置平棘縣,治今固城,屬常山郡;高祖八年(前199年)於今縣城東北又置宋子侯國,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侯國廢改置宋子縣,屬鉅鹿郡;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在今境西南設封斯侯國,並在今縣東部置敬武縣,屬鉅鹿郡。新莽時,宋子縣更為宜子縣,後廢。東漢字時,廢敬武縣,平棘縣屬中山國,後隸於常山郡(國);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趙國置趙郡。

三國初,平棘縣為魏國轄地;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封趙國(廢趙郡)並轄平棘縣。西晉時,平棘縣徒治棘蒲,屬趙國;今境曾一度又設宋子縣;西晉末趙國復為趙郡。東晉十六國時,因戰亂四起、疆域分割,趙郡幾易其主,先後歸屬後趙、前秦、後燕,均轄平棘縣。


南北朝時,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設殷州,趙郡屬之;此時趙郡治遷平棘(今縣城),轄平棘、房子、元氏、高邑、欒五縣。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諱,改殷州為趙州,仍治廣阿(隆堯縣),趙州名始於此,趙州下轄趙郡(含今趙縣區域)、州治初在廣阿,後移平棘,(今趙縣縣城),領趙郡、南趙郡、鉅鹿郡,平棘當時是趙州下轄縣平棘縣。

而平棘的由來就更早了,在《史記》中我們發現,在漢高祖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00年,這裡就曾設過平棘侯國,至今已兩千餘年,這個名稱甚至比趙州之名還早了七百多年。

為什麼起名平棘呢,因為當時趙縣境內有兩座土山,這兩座土山山頂平坦,荊棘叢生,所以命名為平棘山,平棘的地名也是因平棘山而得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趙郡、趙州、平棘三級治所都設在這裡。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趙州為趙郡,復置宋子縣;開皇三年廢欒州,平棘、宋子縣改屬趙州,趙州治平棘;大業三年趙州改趙郡,宋子縣併入平棘縣。唐代,武德初年(公元618年)趙郡又改趙州;武德五年(公元662年)趙州更名欒州;貞觀初欒州複名趙州,仍治平棘,屬河北道;天寶初年改趙州為趙郡,至唐乾元年間復為趙州。五代時(公元907——960年)兵戈四起、戰火連連,國號頻變,趙州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但治所一直在平棘。

宋代,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升趙州為慶源軍節度;宣和元年升為慶源府,仍治平棘,屬河北西路。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慶源府歸金;金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慶源府降為趙州;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趙州更名沃州,屬河北西路。金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元將史天澤取沃州,並改名趙州,屬河北真定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將平棘縣入趙州,州治仍在今縣城,屬真定府。清初,趙州仍屬真定府,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趙州升為直隸州。

民國二年(1913年)廢趙州改置趙縣,屬冀南道,後改屬大名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趙縣直隸於河北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縣屬河北省石家莊專區;1958年趙縣併入寧晉縣,1961年析置趙縣,1962年析趙縣地置欒城縣,屬石家莊地區;1996年地、市合併,趙縣屬石家莊市。

趙縣的歷史悠久,政區置廢和名稱更迭錯綜複雜,然“趙”之專名卻歷代傳承、相對穩定、一直沿用。今縣境,古為趙國地;公元212年(東漢建安十七年)廢趙國置趙郡,“趙郡”之名沿用395年;公元551年殷州更名趙州,並治今縣城,此為“趙州”之名初始,至1913年廢趙州為趙縣,“趙州”之名沿用長達1362年,且以州降縣、以州名縣。故“趙州”成為趙縣的代名詞或別稱,順理成章。

“趙”之專名沿用1772年之久。境內古老村落居多,建於千年以上的自然村有27個。在有文字記載的2500年曆史文化長河中,凝結形成了諸如“伏羲文化”、“龍文化”、“橋文化”、“佛教文化”、“郡望文化”等歷史文化積澱,從而匯成趙縣歷史文化的絢麗篇章。

趙州的佛教文化

柏林禪寺,中國著名佛教禪寺,處於北方佛教禪文化重要地位,趙州禪文化廣為流傳,趙州茶趙州祖庭所在地,內設河北省佛學院、河北禪學研究所。

柏林禪寺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縣城(古稱趙州)東南角,柏林街,與天下第一橋——趙州橋遙遙相望,它最早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 196 - 220 ),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

該寺是古燕趙的佛教中心,信徒眾多。歷史上有很多高僧都曾在柏林寺修行,如唐朝的趙州禪師、宋代的歸雲老人、元代的月溪禪師等。玄奘和尚西天取經之前,不遠千里而從成都來趙州,就在這裡學習了十個月,然後回到長安,之後就是名震千古的西天取經之行。

趙州禪師又稱趙州和尚(778年~897年),法號從諗,曹州(今山東菏澤)人,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

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享譽南北禪林並稱"南有雪峰,北有趙州","趙州眼光爍破天下"。趙州禪師住世120年,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諡號"真際禪師"。

民政部“千年古縣”專家組第二站就來到柏林禪寺。

關於趙縣“佛教文化”,趙州和尚留下不少意味深長的禪宗公案,趙縣柏林禪寺主持明海方丈在接受採訪中娓娓道來,講了趙州和尚一個著名公案“吃茶去”:

有一天,有兩個和尚拜碣趙州和尚。

從諗禪師問第一個和尚:“曾來過我們觀音院麼?”

那僧人答:“不曾來過。”

從諗禪師道:“吃茶去。”

從諗禪師又問第二個和尚:“曾來過我們觀音院麼?”

第二個和尚說:“來過”

從諗禪師說:“吃茶去。”

從諗禪師身邊有一個和尚不解,問到:“師傅,剛才那個沒來過的讓他吃茶去,怎麼這個來過的也教吃茶去?”

從諗禪師喚和尚的名字說:“你也吃茶去!”

明海方丈說,這就是從諗禪師的智慧,碰到有人誤入歧途心生妄念之時,及時地將其喚醒,引導他回到自然的眼前生活中來。

趙州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趙縣省級、縣級保文物17處,主要有:各子漢墓群、許家郭漢墓、宋子城文化遺址、陀羅尼經幢、禪林寺舍利塔、宋村商代遺址、永濟橋、商代遺址(計有董村、雙廟、王西章及宋村四個遺址)、虞世南大字碑、乾隆御詩碑。

宋子城文化:歷史久遠的宋姓在這裡發源,稀世孤品“宋子”三孔布幣在這裡鑄造,趙國名將廉頗在這裡橫刀立馬,著名刺客高漸離曾在這裡藏匿,劉秀的大將耿純的故里。

趙縣地傑人靈,名人輩出,其中趙郡“平棘李氏”家族有戰國名將李牧、名臣李安世、名詩人李頎、李嘉佑,名書法家李陽冰。

據趙縣文史專家賈國鎖考究,中國李姓一半出自趙郡“平棘李氏”家族。賈國鎖說:“趙郡李氏郡王文化,是趙縣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趙郡李氏,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豪門望族,他們的始祖是戰國時期名將李牧,李牧的孫子李左車是秦漢時期的謀略家,他的墓就在趙縣西宋村附近,李左車的十七世子李楷,在西晉末年,中國即將進入大分裂的時候,李楷為避免“八王之亂”,率家族遷徙到平棘西南封斯村,趙郡李氏在唐代成為顯赫一時、最輝煌的時期,歷史記載,趙郡李氏在唐代有24人考取進士,十三人先後任過宰相。比如李吉甫,他不僅是宰相,還是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他的《元和郡縣圖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輿地總志;宰相李紳不僅是著名宰相還是一名詩人,他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廣為流傳。”

趙縣之所以不愧為“千年古縣”,是因為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太多的烙印。每一段歷史都可以說是具有歷史的分量和價值,甚至在中國歷史都有重要的意義。

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稱帝之前,率軍征戰河北鎮撫諸侯。期間曾兩次進入平棘,即今天的趙縣,史稱“劉秀走平棘”。而促使他稱帝的一個重要事件,就發生在趙縣。

在趙州橋公園碑林,有一對石碑,分別寫著“攀龍鱗”、“附鳳翼”,賈國鎖老師帶領民政部專家組在這裡駐足,他說:“這兩句話出自耿純勸劉秀登基的故事,耿純,趙州人,是一直追隨劉秀身邊的大將。公元25年6月,劉秀和耿純從中山也就是現在河北省定縣往鄗南今邯鄲走,路過南平棘,南平棘就是現在趙縣固城村,眾將軍一致勸劉秀當皇帝,都被劉秀婉言謝絕。後來眾將出營之後,耿純單獨對劉秀說,大王您應該聽從眾將軍意見,眾將跟著您南征北戰拋家撇業,為的就是攀龍鱗、附鳳翼,建功立業享受榮華富貴,如果您不能順應大家的請求,恐怕人們思想就會渙散,有的人就會離您而去,如果到時再想收拾,恐怕就難多了。”

劉秀聽從了耿純的建議,南行三十里到了鄗南,也就是現在的柏鄉縣固城店,於6月22日登基稱帝,建立東漢。

耿純告老還鄉後,在平棘築起一座望漢臺,原址在趙縣縣政府前的大道上。望漢臺高七尋,基周長二百八十尺。上有亭閣以蔽風雨、四周有圍欄。明代趙州刺史蔡懋昭,將唐代著名書法家虞世南的墨跡“攀龍鱗”、“附鳳翼”豎於望漢臺洞券門外內外兩側,以頌“高陽忠藎凌雲上,光武神威渡水來”之壯舉。至於後來“龍鳳碑”何時何因移豎柏林寺中,仍是一個謎。

明代的時候,望漢臺乃趙州十景之一,州判陸健還曾為其作詩十首。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南巡途經趙州,在柏林寺看了“龍鳳碑”後,讚歎不已,遂潑墨引毫,揮筆題詩《趙州柏林寺小憩》:

禪寺曾聞古趙州,便途探跡正清秋。虞碑字具鳳龍勢,吳水體兼文武流。白鴿下無經可聽,金輪煥是聖重修。笑予柏子曾參熟,不知庭前樹是不?

“文革”期間,二碑被砸,龍碑的“鱗”字和鳳碑的“附鳳”二字損毀嚴重。趙縣文物旅遊部門公開向社會徵集原碑拓片及老照片,並在上級文物技術部門的協助下將二碑復原,目前被安放在趙縣的趙州橋公園內。

而今,故事滿身的望漢臺也早已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難覓其蹤了,所幸的是與它息息相關的“龍鳳碑”又復立在人們面前。

趙縣是中國雪花梨之鄉,東部轄區雪花梨有25萬畝種植面積。趙縣趙州雪花梨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歷史,自漢代即開始種植,到南北朝時成為“宮廷貢品”,。每年的“梨花節”吸引無數遊客紛至沓來。4月下旬,花瓣開始脫落,萬傾梨園含煙帶雨如飛雪蔽日,加之蜂飛蝶舞,形成“梨花飛雪”的文化景觀。

結語

民政部專家組被趙縣歷史文化歎為觀止,趙縣的許多村落、城內許多街巷,每一個名字後面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要說起趙縣的文化歷史,可以說說上一年也說不完。

民政部專家組還走訪了趙縣許多人文地方,不再一一贅述,綜上所述,趙縣堪為千年古縣。

2005年5月,趙縣成為國家民政部命名的首批“千年古縣”之一。

2005年6月趙縣成功申請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

2005年9月趙縣參加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故宮博物院、中國地名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千年古縣文化遺產精品圖片展”。

2005年10月民政部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主管分部為趙縣《千年古縣》頒發銅牌,列入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名錄。


聯合國命名的“千年古縣”趙縣為何被專家歎為觀止


聯合國命名的“千年古縣”趙縣為何被專家歎為觀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