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虧1.6億!我虧5000萬!多家上市公司“比慘”竟是因為這件事

目前,上市公司一季報正在密集披露。受到疫情影響,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因為主業在一季度被按下“暫停鍵”,出現業績下滑,這是情有可原的。但同時也出現了另一種現象:一些公司炒股票虧錢帶來了業績損失。

舉幾個例子:

華茂股份,一季度預計虧損1.6億至1.8億元,主要源於公司投資股票類金融資產,導致公司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減少多達1.68億元;

聯絡互動,預計一季度虧損1.1億至1.6億元,其中公司持有的港股雷蛇,報告期內公允價值損益約為-7000萬元;

而曾被戲稱為“股神”的御銀股份,2019年炒股票大賺9000萬,並且全年業績實現扭虧。但是今年一季度預計虧損4000萬元至5000萬元,其中,預計非經常性損益對淨利潤的影響金額為-4600萬元至-5500萬元,主要也是公司證券投資虧損所致。

根據相關媒體對上市公司一季度業績預告的不完全統計,業績變動原因與交易性金融資產有關的上市公司共有47家,其中有28家首虧。

近幾年,上市公司炒股票的典型代表是曾經的血液製品龍頭上海萊士。

2015

投資10億元炒股票,當年盈利8億多元。

2016

2016年底,把投資股市的資金提高到40億元。

2018

2018年公司業績鉅虧超過15個億,其中,非經常性損益為-16.73億元。

你虧1.6億!我虧5000萬!多家上市公司“比慘”竟是因為這件事

2018

2018年12月,上海萊士股價曾經遭遇連續9個跌停,市值跌去600億元。大股東因為高比例質押股票,不得不在暴跌過程中被動減持股票。

那麼,上市公司該不該炒股票呢?

上市公司或會辯稱,如果有錢賺又有閒錢,為什麼不炒?

但反對者表示,大家都知道股市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買賣,風險大、持續性不強。上市公司要耐得住寂寞,認真發展主業,用好的技術和產品不斷地佔領市場,擴大收入。而且,投資者買股票是看好公司在某個行業、某個領域或者某個產品上的競爭力,認為其能在未來持續地掙錢。而不是像炒股票一樣,今年賺錢了,明年或許還得重頭來過,還不知道是牛市還是熊市。

你虧1.6億!我虧5000萬!多家上市公司“比慘”竟是因為這件事

更何況,上市公司發行股票就是融資做事,做大事,做實事,做有價值、有潛力的實業上的事。如果炒股,投資者不如把錢交給專業的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交易所明令上市公司炒股不能使用募集資金和信貸資金,如果上市公司這樣做就是違規,會受到嚴厲處罰。退一步說,上市公司如果真有充足的現金用不了,為什麼不回購自己股票?

從公司層面來說,在發行股票的時候吸引投資者,是介紹自己在某個領域的競爭力,不會說自己炒股票的能力有多強,而投資者也不會是因為看好其炒股票的能力而把錢投給公司。公司如果不好好做主業,反而分心炒股票,這樣既違背初衷,風險也大。

你虧1.6億!我虧5000萬!多家上市公司“比慘”竟是因為這件事

從投資者層面來說,對喜歡炒股的上市公司,應保持警惕。炒股票其實很費時間和精力,上市公司如果把精力放在自己不擅長的地方,投資者是不會放心的。主業做不好,靠副業來賺錢,這種公司容易暴雷;或者主業做得好,卻又總想抓住股市的機會投機一把,看似短期給股東賺了更多的錢,可是分散了精力,在各行業競爭激烈的當下,主業競爭力能夠持久嗎?

所以,對於上市公司該不該炒股票,央視財經主播姚振山的答案是“不”。您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