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恢弘大气,余华小说细腻感人,读者还是更喜欢他的

莫言余华两个大作家:谁的作品读起来更有感觉,读者说出了真相。

每一个作家都是经历无数次尝试,最后成名。就比如莫言、余华、贾平凹、苏童等作家,他们无不是在自己的领域创作耕耘,到了一定年纪才出名的。莫言获得茅盾文学奖时已经是五十多岁,而余华至今尚未获得,茅奖对他而言还在路上,贾平凹更是这些作家的“老大哥”,茅盾文学奖对他来说并不是最高理想,在读者心里贾平凹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如今莫言获得,但贾平凹还在以两年一部书的速度笔耕不辍。苏童也是一样,文学写作之路跟很多作家又不太一样,他曾经走过史铁生疾病缠身般的经历,苏童如今和余华相像,都是奔六十岁的人,但证明身份的国际性文学奖还迟迟未见加身。

当代文坛

不过文学奖只是一些文学奖评委们对他们的认可,要说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真正的评价者还是读者。读者从作家书中获取思想价值观上的认同,内心深处的共鸣以及知识上的答疑解惑。说来我国作家群体很庞大,但真正能走进全民读者心中的也无非那几个人,就像上面所说,莫言、余华、贾平凹、苏童。当然也有我们读者集体怀念的路遥、陈忠实、柳青、张爱玲等等。

莫言小说恢弘大气,余华小说细腻感人,读者还是更喜欢他的

就说这些生活在当下的作家,他们的书几乎是各有各的特性,苏童的压抑婉转、贾平凹的细水长流、莫言的恢弘大气,余华的细腻感人。读者也非常喜爱这些作家。要说在国际上名气更盛一点的,当属莫言和余华,一个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是最先走出国门的作家。

莫言

莫言的小说就像他说的那样,擅长恢弘大气的描绘,常朝着大悲悯、大情怀、大气度下笔。譬如他最著名的小说之一《红高粱》,在叙述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不忘将于占鳌的个人英雄事迹和九儿小我的爱情故事穿插于宏大的历史背景,这些人在战乱时代表现出的家国情怀以及身上的痞气和豪气一股脑的卷入历史洪流,英雄并非没有缺点,莫言就是更真实的刻画着人之本性下的真实,和特殊时代下真性情的激发,即便是曾经的“土匪”,带有“痞气”的英雄也活出了精彩和伟大。

但是读者在读到莫言的《红高粱》时,心里也是大呼过瘾。但是对于大家苛刻的阅读口味和习惯而言,一本小说的行文如果来得更“酣畅”,想必是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所以莫言的《红高粱》固然很好,在文学史上地位固然很高,但插叙、倒叙比较频繁,也使得一部分读者略有“眩晕”。《红高粱》尚好一点,而莫言的《四十一炮》、《酒国》、《蛙》以及本来就难懂的《食草家族》和《十三步》在阅读感受上来说,甚至还不如《红高粱》、《生死疲劳》这些读起来不太卡壳的书。

莫言小说恢弘大气,余华小说细腻感人,读者还是更喜欢他的

当然,这是一个人的写作方式,可能跟莫言作品“西化”有关,莫言的文学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文学影响较大,欧洲文学名著,莫言也读得较多。因此有人认为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多的是接近西方作品的价值。而另一位和他名气相当的作家余华,他的作品给读者则是另一番感觉。

余华

余华最出名的小说当属《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了,虽然近些年创作的《第七天》也很受欢迎,但真正让余华家喻户晓的还是《活着》这部代表作。有不少读者说更喜欢余华的小说,就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例,读者认为《活着》是一部完全不用书签,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小说。读《平凡的世界》有时候都会停顿,但读《活着》根本停不下来。

莫言小说恢弘大气,余华小说细腻感人,读者还是更喜欢他的

《活着》是沿袭了鲁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用小人物的遭遇体现大背景的兴衰。而且主人公在开篇还有点“孔乙己”的神态,随着时代的变革,自从妻离子散后,“福贵”很快从“孔乙己”里走出来。可是时代的风暴并未停下来。遭遇父母被气死、被国民党“拉壮丁”、儿女伤残、妻子家珍重病离世、女婿外甥的厄运等等使得这个“二次”成长的福贵被迫坚强、也被迫“大丈夫”起来。在读者眼中,福贵“顺理成章”变成了一个在所有读者心中都有“文学地位”的中年再成长形象。

有人说余华像是中国的海明威或司汤达,在他的笔端,所有的故事都会声情并茂、妙笔生花,一口气完成,代入感很强,最容易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为此这部《活着》及另一部经典《许三观卖血记》一并入围了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活着》还在九十年代获得了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这是一个被当时誉为诺贝尔文学奖风向标的欧洲文学顶级奖项。

余华也赢得了国内文坛的关注。法国《世界报》认为余华的小说尖锐、有思想。《活着》是他擅长于描写进退两难的心理,把主人公置于历史的风口浪尖。他既是海明威又是司汤达。而美国文学认为余华书写的苦难人画卷,更像一本中国人的《圣经》。人物悲剧总是接踵而来,让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可以把《活着》称为是“中国的《约伯书》”。

莫言小说恢弘大气,余华小说细腻感人,读者还是更喜欢他的

读者的选择

因为笔力强悍,余华在文坛上也成了“鲁迅精神的继承人”。其代表作更是被现代人奉为经典。仅小说《活着》在2018年底不完全统计,销量达580万册之多,创当代纯文学销量奇迹。不仅是当代人有口皆碑的作品,相关出版社数据表明,《活着》被不少“90”后读者喜爱,越来越的九零后读者大军加入到读《活着》的行列。虽然最有批评家来说,更倾向于莫言,但对当代读者而言,他们更喜欢余华的书,原因很简单,就是余华的小说读起来有感觉。

本来这是一个“快餐”阅读时代,越来越少的人会捧着长篇巨制“耗费”时间。大家都在追求浮于表象的“声色犬马”。即便看书,也选择“短平快”,因此短文章完全较长篇更受欢迎。然而这也并非绝对,随着阅读平台的增多,一股蔚然成风的全民阅读现象也在慢慢形成,其中含金量高的纯文学作品越来越被关注。莫言、余华等作家的书也正以网络平台的方式走进读者。

莫言小说恢弘大气,余华小说细腻感人,读者还是更喜欢他的

值得庆幸的是,在传统文化不断被重视的当下,文学读物也趁机焕发了该有的生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