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這樣說有道理嗎?如何理解其真正的含義?

24K讀書記


仁不只是善,仁是從心而發的善。當我們看到自己家人朋友,甚至不相關的人受到傷害或者急需幫助的時候,仁者他會不考慮個人得失,行俠仗義。為了國家民族的正當權益不被傷害,可以捨命上戰場。仁者不可能坐視不管的,如果不管不問他們受不了良心的譴責。所以仁者必有勇。

有人說我也同情他人,但是我就是不願意幫助別人,要麼就是這樣的仁不夠單純,要麼就是勢力不允許,但是真正的仁者,就算勢力不允許,他也會尋找恰當的方式去幫助他人。

勇者不必有仁,貪官汙吏,小人得勢,強盜土匪,或者被人洗腦的無知者(日本鬼子)他們也很勇,但是他們純粹為了個人利益或者無知,而不是因為仁。其實這種勇,稱為莽更恰當。


春城文揚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這兩句出自《憲問篇》意思是: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這是孔子講勇敢於仁德之間的關係,也是孔子的道德哲學觀,他認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個方面,二者不能劃等號,所以人除了勇以外,還要修養其它各種德行,從而成為有德之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聖賢人物都有嘉言懿行(有教育意義的好言語和好行為),留傳至今;有言論的人,特別是那些欺世盜名的政客、立異鳴高的政治掮客以及推銷痞味文學的某些“寫家”,不一定有人品,有良知、有責任、有追索!仁民愛物的人,如夏禹面對滔天洪水而無所畏懼,敢於率領老百姓長年和洪水作鬥爭,使洪水得到治理;又如周武王面對暴虐的商紂而弔民伐罪(撫慰受害的老百姓、討伐有罪的獨夫民賊)。我們國家的幹部和人民的軍隊,在天災人禍面前奮不顧身,體現了大無畏精神。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為了人民的利益,設身處地,這就是仁心仁德之舉。


用戶春花有意


這裡的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

勇的範圍涵蓋了仁,言的範圍涵蓋了德。

牛有角,有角的不一定是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