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汇编(备考10月自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汇编(备考10月自考)

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讲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有蔡珪、党怀英、王庭筠等,可谓人才辈出。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董西厢——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被后人称为“董西厢”。

王西厢——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王西厢”。

散曲——散曲在元代被称为“今乐府”,散曲的形式有小令、套数(散套)和带过曲。小令又称“叶儿”,取其小的意思。他是散曲最简单的一种形式。曲中的小令,则是相对于套数而言的,只要是单支的曲子,不管字数多少,都称小令。套数也称散套,他是散曲中结构比较复杂、篇幅较为宏伟的一种形式。他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有头有尾的套曲。带过曲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他一般由同一宫调的两个或三个小令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内容。散曲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特点,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新的诗体。

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人称“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又称“四大传奇”。

话本——所谓“话本”,即“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不是工人阅读的书面著述。它原为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而且口气是针对观众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小说话本,多已经过下层文人的加工润色,已是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最初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元朝灭南宋并未使南戏消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他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南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高明的《琵琶记》。

元诗四大家

——元大德、延祐年间,虞集、杨载、范梈(peng)、揭傒斯四人因有文采入选翰林院,在京师成为士子向慕的著名人物而称誉诗坛,史称“元诗四大家”。

铁崖体——杨维祯、号贴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元代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在当时诗坛自成一派,效仿的人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