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公元747年。
一首《別董大》傳遍了大唐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此時——
李太白已經化身詩仙,《將進酒》、《蜀道難》、《清平調》……酒入豪腸,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王摩詰業已然成佛,寫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輞川別墅過起了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昌齡號稱“七絕聖手”,憑藉一曲“一片冰心在玉壺”,成為“大唐流行音樂榜”上的常客。
而這首《別董大》的作者高適,大V加身的時候,已經43歲。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雖然早就是一位飽經風霜的大叔,但是這個大叔有點帥:
45歲之前,他窮困潦倒,一度乞討為生;45歲之後,他平步青雲,開掛似的奔向人生巔峰。
高適用一場華麗的人生逆襲告訴世人:
一個人最高層次的成熟,是人到中年,仍然銳氣不減。
02
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
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公元723年(開元十一年)。
不滿二十歲的高適,滿懷著聞達於天下的野心來到長安。
高適是“苦孩子”出身,家裡窮得一塌糊塗,靠著親戚朋友的接濟和幾畝微薄的田產,得以完成學業。
但他天生就是一個樂天派,史書評價其“胸懷大志,有遊俠之風”。
別人問他,家裡都窮的快揭不開鍋了,讀書有什麼用?
他的回答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有人笑話他,一個寒門子弟整天做白日夢。
他反詰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說的大概就是高適這樣的人吧。
可惜,他最終還是落第了。
蘇纓在《大唐詩人往事》中寫道:“唐朝是科舉的天下,科舉是人脈的天下。”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別說“屈指取公卿”了,高適連一個稍微有身份的人都沒能見到。
眼瞅著和自己年齡相仿的李白、王維,都已經功成名就,就連同樣出身寒微的王昌齡,也飛上枝頭變鳳凰了。
人到中年,高適依然一身布衣。
這樣的境遇若是放在一般人身上,恐怕早就要考慮改行了。
但他高適,決不改“聞達天下”的初衷。
“漁樵十二年,種瓜漆園裡,鑿井盧門邊。”
有時候窮得吃了上頓沒下頓,必須向鄰居“乞討”才能過活。
就算這樣,他仍舊堅持躬耕苦讀。
科舉的失利,生活的苦難,不僅沒有磨滅他的意氣,反而激發了他的鬥志。
北上登薊門,茫茫見沙漠。
倚劍對風塵,慨然思衛霍。
人到中年,他告訴世人:我要奮鬥!
很喜歡這樣一段話: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眼裡寫滿故事,臉上卻不見風霜。不羨慕誰,不嘲笑誰,也不依賴誰,只是默默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真正的成熟,是經歷了世態炎涼之後的通透洗練,而不是遭受挫折之後的得過且過。
這就是高適。人到中年,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03
公元749年(天寶八年),高適已經45歲。
此時他已經從那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熬成了名滿天下的大詩人。
睢陽太守張九皋終於發現,在他眼皮子底下呆了很多年的這個農夫,居然是一顆滄海遺珠。
於是,在他的推薦下,高適參加了大唐帝國的一次“自主招生”,獲得了平生第一場功名。然後被分配到河南封丘做縣尉。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高適以為這一次他終於可以夢想成真,沒想到等待他的卻是夢碎的聲音。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日復一日的程序化工作,與他的宏圖大志相差實在太遠。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拍馬屁”不是他的特長,更別說讓他魚肉鄉里了。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應如此。”
當他回家向家人說起自己的痛苦時,竟然連家人也勸他隨波逐流。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這是正直善良的詩人最不能忍受的,於是高適轉身離去,沒有半點猶豫。
放棄好不容易過上的安穩生活,扔掉人人羨慕的公務員的鐵飯碗。
這樣的抉擇,對於一個在苦難中好不容易爬上岸的人來說,到底需要怎樣的勇氣和底氣才能做到啊。
周國平在《靈魂只能獨行》中寫道:
“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消亡。
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很多貌似成熟的人,就像沒有成熟就落到地上的果子,看似成熟了,實際上是被蟲子咬了,爛了。
人到中年,需要成熟,但成熟並非毫無原則的妥協與退讓。
真正的成熟,是內心的澄澈通明,有說“要”的勇氣,也有能說“不要”的底氣。
即使是個中年人,也是一個有鋒芒的中年人。
04
有人說,“寫字樓裡如青樓,不許樓裡到白頭”。
年齡是掛在每一個職場中年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更別說人均壽命更短的古代。
一個人生上半場都快走完的中年人,辭職以後還有什麼作為?
高適的回答是:當兵。
從官場退下,高適剛巧趕上安史之亂。
唐朝的詩人,除了寫得一手好詩,很多都練得一手好劍。
李白算一個,高適也不差。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那些年,高適讀的書裡面可不僅僅是經史子集,還有兵法修列。
在大軍潰敗、主將投降的情況下,高適獨自殺出重圍。當著皇帝的面陳其要害,展現出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華。
此後十多年,他在大大小小的平叛戰爭中屢立戰功,從一個詩人終成一代名將。
三代皇帝對其恩寵備至。玄宗任命他為侍御史,肅宗讓他出任蜀州刺史,代宗更是讓他執掌劍南,加封渤海縣侯。
《舊唐書·高適傳》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當高適意氣風發地在中年之路上大踏步前進的時候,李白被賜金還鄉;
王昌齡客死他鄉;
就連小他十幾歲的杜甫,也守著一間破茅屋,迎來悽苦的晚年生涯……
張愛玲說過:“時間好比一把鋒利的小刀,使用恰當的話,一塊普通的石頭可以被仔細地、緩慢地、一寸一寸地刻成一個奇妙的雕像。”
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命運所有的安排都是為了等待一場厚積薄發。
沒有數十年的苦讀,高適無法成為一名名傳千古的大詩人;
沒有衝破重重艱險對理想的堅持,他也不可能完成封侯拜將的傳奇。
人生最壞的結局不過是大器晚成。
中年人真正的成熟,並非一味地隱忍,而是心有所向,心有所持。
05
高適,字達夫。
“適”的意思是“往”,“到”。
名與字相互映照,就是“到而能達”的意思。
以吾之名,冠吾之志。
他就是這樣一個一往無前的模樣,縱使人到中年,依然銳氣不減。
人到中年,銳氣不減,不減的是迎難而上的自信和勇敢。
當我們遭遇挫折和困難的時候,可以學學高適,與其自暴自棄,不如尋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你才能在山重水複以後看到柳暗花明。
人到中年,銳氣不減,不減的是不忘初心的原則和底線。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當我們的原則和底線遭遇到挑戰時,你可以看看高適,不為功名利祿遮望眼,只有守得住底線的人,才有可能超越人生上限。
人到中年,銳氣不減,不減的是矢志不移的追求和堅守。
不懼努力太晚,不畏成功太遲。所謂的失敗,不過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
年近半百的高適選擇投筆從戎,最終在沙場上成就了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無非就是“堅持不懈”四個字。
一個人最高層次的成熟,就是人到中年銳氣不減。
人到中年,你敢不敢再沸騰一下血液?
縱使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