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這段米倉道上,為何曾有全國唯一的一座“嚴顏寺”?


閬中這段米倉道上,為何曾有全國唯一的一座“嚴顏寺”?


譚家駒/文

古代北出四川通陝西的有兩條古道,一條是自成都經劍閣、廣元到陝西沔縣的“金牛道”,另一條便是自成都經閬中、巴中、南江翻越米倉山進入陝西漢中地區的“米倉道”,這兩條棧道都十分艱險。(其實,唐代以後北出四川還有一條荔枝道。"荔枝古道"亦稱"子午古道",其起始於重慶涪陵,經子午道到達長安,成為連接川陝鄂的商業貿易路線。荔枝古道起源於唐天寶年間(742-756),唐玄宗為滿足寵妃楊玉環食新鮮荔枝的喜好,建起一條專供荔枝運輸的驛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涪州出產的荔枝。因此,宋代地理學家樂史最早在10世紀80年代將之命名為"荔枝古道"後,即被推廣——民俗君注

閬中這段米倉道上,為何曾有全國唯一的一座“嚴顏寺”?

金牛道因大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對其艱險作了生動、形象的描述所以人人皆知,上世紀30年代又因抗日戰爭的急需,沿著這條路線修成了川陝公路。50年代築成了寶成鐵路,改革開放之後公路由高等級到高速路不斷進行改造,而鐵路也在電氣化、複線等方面發展,所以現在從這條路線出川的人已經在高歌“蜀道不再難”了,而米倉古道則在時代前進聲中逐漸被遺忘,年輕人中已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大名了。


古代的棧道分“土棧”和“石棧”兩種,《四川經濟地理》一書中說:“伐木修路、雜以土石叫土棧;鑿孔插木,上鋪木板稱為石棧。”在這兩條古棧道中,根據不同段地勢的需要,土棧石棧原來都有。


通過閬中的“米倉道”,現在雖然行人稀少,到了路斷人無的境地,但在歷史上也曾有過千年的輝煌,同樣留下過詩人、文豪的足跡,有準確文獻資料為憑的北宋嘉佑元年(1056)蘇軾父子三人進京應試便是走的這條米倉古道。在《蘇文忠公詩編集註》卷一中的原文是:“自閬中出褒斜,發橫渠鎮入風翔,過長安五月抵京師

”,其後蘇轍寫了“寄題蒲傳正學士閬中藏書閣”的七言詩,並把閬中所見“朱欄碧瓦照山隈,竹筒牙籤次第開”的實景寫入了詩中。


蘇氏父子應試高中十年之後,治平三年(1066)老父蘇洵在開封病逝,蘇軾弟兄二人按當時的規矩扶柩四川眉山安葬,服完喪後於熙寧元年(1068)十二月攜家眷返京,看來蘇軾弟兄對米倉道是情有獨鍾,依舊走的是12年前出川的老路,還是“自閬中至鳳翔,過長安至京師。”除了說明已久居官場,成了大文化名人的蘇軾對米倉道個人情感之外,同時也證明米倉棧道古代在川陝交通中重要地位。


閬中這段米倉道上,為何曾有全國唯一的一座“嚴顏寺”?

米倉古道崖壁上的棧道孔至今清晰可見。


如果現在的旅客沿金牛道坐著豪華的汽車、火車出川再也看不到古棧道的雄姿的話,那麼你不妨走走米倉道,看看那斷斷續續的飽經風霜之後倖存下來的千年古道的真跡,一定會找到一種也許今後永遠找不到的感覺。


米倉古道在閬中老觀境內的“天冒水”一段,海拔880多米,是閬中市的至高點,峰高谷深,人煙稀少,自然保護完好,特別是“天生橋”,因其本身的地質地勢條件特殊,人們難以改變,所以留下了它的千載古貌。


所謂“天生橋”實際上上一段寡石山樑,狀若300餘米長的石魚,昔日的米倉古道必須在魚背的正中通過,道寬只有1.5米,因山體為整體的堅硬青石,兩側只在石縫中有少量草木艱難地生長,從道中看兩邊,都是萬丈懸巖,叫人心驚肉跳,遙想當年蘇軾父子騎馬過“橋”之時該是何種感受,蘇氏家眷們坐在轎中過此“橋”時,風掀轎簾又該是何等的驚恐!


過了天生橋便是嚴顏寺。記得一位歷史教授曾提出過疑問,東漢巴郡太守嚴顏,無論作為正史的《三國志》或是文藝小說《三國演義》在“傳”“記”中都沒有位置,之所以今人知道嚴顏者,是因為史學家在描述張飛義釋嚴顏的智舉時嚴顏沾了光的結果;全國之內沒有一個地方專門為嚴顏修寺廟的,不知為何在閬中遠離城市的深山中會修起一座規模不小的嚴顏寺來?曾為不解之迷。


閬中這段米倉道上,為何曾有全國唯一的一座“嚴顏寺”?

連環畫《張飛義釋嚴顏》


查閱正史和歷史地圖,張飛義釋嚴顏是在江州(今重慶渝中區),巴郡衙署設在巖渠(今渠縣土溪),現在的巴中當時尚未設州郡,名為漢昌縣,似乎嚴顏寺和歷史上的嚴顏並無聯繫。當我親臨此處時才想起了史書上的記載,張飛進川時,孔明曾嚴肅告誡過性格暴烈的張飛,要特別注意爭取民心,“

勿得掠擄百姓,以失民心,…惟德可以服從,勿得恣逞殘暴百姓,鞭撻士卒…,”張飛記住了這一原則,義釋嚴顏應該說也是這一原則的體現,張飛在去雒城(今廣漢)的過程中未受到強烈的抵抗,也是歷史事實。

一旦親臨實地,看到了此處地勢極為險要,附近的“天冒水”是在海拔888.8米處的一股永不斷流的噴泉,地形和水源確定了這是米倉道上的一座兵營,《閬中縣誌》載,在此處曾有“土人於此掘得鐵槍”更加證實此處是軍事要寨。


據當地老人回憶,他小時在此讀過書,看過不少碑文、對聯之類有文字性的東西,至今還能背:“頭頂天冒流水,眼觀香爐名山”這樣一付對聯,據回憶原來的碑文中有這樣的大意,此處原為一座軍營,本是嚴顏的部屬,在嚴顏歸順蜀漢之後,把營中的老弱和不願再過戰亂生活的土兵資遣回家,或賞發銀糧就地安家,著實帶來了一段安寧,大家都感激嚴顏,傳說很早就在此為嚴顏修建了小廟,到明永樂年間,在這段古棧道上已成了寺廟群落,天生橋前面有大寨門,專門修了張飛廟,鐵槍寺,在米倉道上構成了一片三國曆史文化的圖景。


閬中這段米倉道上,為何曾有全國唯一的一座“嚴顏寺”?

古廟


天生橋雄姿依舊,或許是大自然特意把它保留下來圖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詩句的教具,嚴顏寺、張飛廟、鐵槍寺雖已成了大堆大堆的瓦礫,但埋在土中的,露在土面的大量石刻,殘損的石刻神像,仍在顯示它昔日的堂皇,通向米倉脈的石梯、石板生滿蒼苔彎彎曲曲,起起伏伏穿越在叢林和荒草之間,它的使命只是讓後人知道,什麼是古代的“大道”,先民們的生存條件是何等的艱辛。


難得的是,嚴顏寺前的三棵大樹,一棵是菩提,兩棵為黃連,樹幹至少要三人才可合圍,皮色蒼老顯示著它是經歷了千年風霜的古木,但還依然枝繁葉茂站立在閬中的至高之處放眼古城,煥發著人們的懷古幽情。


漫步於遺留下來的米倉古道,駐足於毀損了的嚴顏寺前,讓我領悟到一個千古不變的道理:得民心,為百姓謀取幸福,安定的人,縱然經過了千古風雲變故,總還是會給後人留下幾分思念的,這或許可以作為我對歷史教授的為何全國只有此處有座嚴顏寺的一種回答。


資料:嚴顏寺,位於今閬中市龍泉鎮,東接漢昌(今巴中市),北達廣元漢中,這裡群山重疊,地勢險要。東漢獻帝建安17年(公元212年),劉備攻益州,收劉璋,軍事龐統被射死於落鳳坡,大軍受挫,命人前往荊州搬諸葛亮馳援,諸葛亮與張飛分兵沿江北上,分定郡縣,供圖成都。


張飛在江州義釋巴郡太守嚴顏,率軍向雛城進發,相傳當時張飛命嚴顏領人馬取漢昌,再經閬中到葭萌(今廣元)會合。漢昌守將懾於嚴顏威名,開城投降。嚴顏由漢昌往閬中市在此停留,整頓部隊,將漢昌歸順的老弱士兵資遣回家,不願者,賞發銀兩就地落戶,當地人為了紀念他,遂建寺廟紀念,後毀。 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天冒水山腰建一小廟,規模不大,但明末清初廟毀於戰火。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當地農戶手工藝人等在原有遺址上重新修建廟宇,廟後建有石碑坊一座,廟內,正中三間兩轉共五間,還有耳房數間。廟正中,塑道教神像蠶絲神嫘祖、老君、魯班等,清末還在廟內辦學校添孔子像,故後廟為文廟。


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當時川、楚一帶白蓮教起義,被鎮壓,從甘肅來一僧人法淨,主持廟內事物,發願募集四方,歷時數年,在原廟建正殿一座,內塑高約丈餘的佛像三尊,工藝精湛。佛像後有壁畫,,同時在正殿前修有山門及迴廊,門額題“嚴顏寺”。寺廟前有天生橋,香爐山。寺廟後有天冒水、七寶山,大黃粱樹、大黃桷樹、大菩提樹今猶存。

嚴顏寺矗立山間,飛簷畫棟,掩映叢林中,宏偉幽靜,蔚為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