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去幼兒園,找外部的原因,不如正視問題提升孩子能力

新生入園的適應期,根據孩子的情況不同,大概從一個星期到一個月不等,有的孩子甚至在小班的第一個學期都在適應中。

正是因為孩子處於入園的適應期中,所以即便是開學一段時間,也可能出現突然說不想去幼兒園的情況。

對於上了一段時間幼兒園,又突然說不想去的孩子,家長有時候就會懷疑是不是因為孩子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還是被欺負了,所以不喜歡去幼兒園了。

其實孩子不想去幼兒園,也是一種正常的想法,即便是上了一段時間,幼兒園的孩子也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可能跟自身的情緒有關,也有可能跟在幼兒園的遭遇有關。

從內在原因來分析,孩子不想去幼兒園,主要是因為性格、自理能力、適應能力等方面。

孩子不想去幼兒園,找外部的原因,不如正視問題提升孩子能力

自測可能影響孩子入園積極性的內在原因。

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果比較差的話,尤其在家中事事依賴家長,不會自己穿脫衣物、自己吃飯等,在進入幼兒園以後適應起來就會比較困難。

剛入園的時候,孩子們去上廁所或者是吃飯的時候,如果不能獨立完成,老師可能會給予一些幫助。但是過幾天以後,老師就會鼓勵讓孩子獨自去嘗試。

自理能力較差的孩子在多次嘗試的過程當中,總是做不好,就會有挫敗感。這樣也會影響孩子去上幼兒園的積極性。


孩子不想去幼兒園,找外部的原因,不如正視問題提升孩子能力

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弱。

情緒管理能力較弱的孩子在幼兒園當中,一旦遇到一點小挫折,就很容易引發自己的負面情緒。

比如,沒有受到老師的關注,或者是在跟同伴交往過程當中遇到了挫折,這時候孩子的負面情緒爆發,就會讓他因此對幼兒園都產生牴觸的情緒。

孩子的性格較為內向,不擅長主動與人交往。

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不擅長主動的與人交往,在幼兒園裡面沒有同伴一起玩,就會覺得有些無聊,有時候會因此不想去幼兒園。

總而言之,影響到孩子入園積極性的這些內在原因,都是因為孩子的一些能力還沒有達到適應幼兒園的要求。

孩子不想去幼兒園,找外部的原因,不如正視問題提升孩子能力

幫助孩子儘快地適應幼兒園,家長的做法是很重要的。光盲目地著急,或者是覺得幼兒園的環境不適合孩子,這樣的想法並不能有效地去幫助孩子。

上完幼兒園還有小學、初中,越往後越需要孩子依靠自身的能力去適應新的學習階段。在幼兒園這一階段,因為孩子年齡的限制,所以需要家長更多的幫助和引導。

家長幫助孩子提升三大能力,助力孩子適應幼兒園。

【一】增強孩子的自理能力。

不少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以後,不會自己使用勺子吃飯,上廁所不會穿脫褲子。這些都是因為在家中家長幫孩子做的太多,沒有給孩子去學習的機會。

其實在上幼兒園之前,這些自理能力就應該讓孩子學會了。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家長也一定要對孩子在家中的行為要求有所提高,不能再事事包辦。

孩子不想去幼兒園,找外部的原因,不如正視問題提升孩子能力

但凡在幼兒園裡需要孩子自己做到的事,在家中家長也要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能在幼兒園裡自己做,回到家中還有家長來幫助。這樣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不能提高的,而且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依賴心理,更影響去幼兒園的積極性。

家長一要相信孩子做得到,二要多鼓勵和肯定孩子的進步。這樣會讓孩子更有動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增強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在進入幼兒園以前,孩子這兩三年的時間都是跟家人度過的。一大家子的成年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很多事情都會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受到的關注也比較多。

家長的過度關注和嬌慣,會讓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差。一旦自己的要求沒被滿足,就容易爆發負面情緒。

孩子不想去幼兒園,找外部的原因,不如正視問題提升孩子能力

幫助孩子增強情緒管理能力,能夠自己調節負面情緒或者是避免產生負面的情緒。家長在家中要先逐漸改變之前嬌慣的教養方式,不能處處遷就孩子。

另外,家長可以通過跟孩子溝通,或者是在親子閱讀的時候,用生動的故事讓孩子明白,在遇到不同的情況時,該如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管理自己的行為。

比起講道理,孩子會更喜歡聽故事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