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並非智者之謎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他是三國時蜀漢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他隱居於南陽臥龍崗,博覽群書,極富韜略。公元207年劉備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他對劉備提出聯吳破曹,佔據荊州、益州,和好西南各族,逐步統一中國的方略,即《草廬對》,為劉備所採納。

諸葛亮並非智者之謎

諸葛亮


草廬對原文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 民殷國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 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 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 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 荊州之軍以向 宛、洛,將軍身率 益州之眾出於 秦川,百姓孰敢不 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並非智者之謎

吳佩孚手書 草廬對


此後,他被劉備拜為軍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劉備勢力漸漸強大,終於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蜀漢政權建立之後,諸葛亮任丞相。他限制豪強勢力,勵精圖治,賞罰嚴明,並加強對西南各族的統治,興修水利,屯田漢中,發展農業生產。諸葛亮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高尚的人品,傑出的才能,光輝的業績與獻身精神,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形象。千百年來,人們都把他當做智慧的化身,各種民間傳說更把他描繪成“呼風喚雨,撤豆成兵”的超人。

然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也有一些重大失誤令人惋惜,因此,他的智者形象,不免受到了挑戰。批評他的觀點主要有三方面:

其一,《草廬對》後期方案之誤。

《草廬對》歷來被譽為千古奇策。在群雄混戰之中,諸葛亮能提出蜀漢開國和三國鼎立的長遠戰略,是高瞻遠矚,無人能比的。按此戰略方案,劉備擺脫了困境,開創了蜀漢江山。

但是一些專家學者指出,這一方案的後期部分“ 逐鹿中原”則是錯誤的。諸葛亮說:“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正是按照這個分進合擊的鉗形攻勢,才使劉備失去了惟一可以問鼎中原的戰機。它顛倒了主力和偏師的關係,棋差一招, 前功盡棄。

西蜀一系列的敗仗,都和固守這過時的戰略有關:

秦川原來的確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富庶殷實,但漢獻帝東遷之後,這裡已“十室九空”,經濟凋蔽,不足以支持劉備逐鹿中原,戰略地位已不重要。而劉備根據這一戰略, 偏偏率重兵戰於秦川,稽延了時日,得不償失。

而荊州“沃野千里”,上通宛洛,下控江吳,是兵家必爭之地,只是腹地狹窄,處境孤懸,必須重兵據守。偏偏是此地蜀國兵力不足,驕傲自大的關羽打了幾個勝仗之後,競傾巢北上,致使後路空虛,被東吳來個“甕中捉鱉”,關羽被殺,荊州又失。而上庸、江州的蜀兵卻未能前來增援。

關羽為何失了荊州? 劉備為何敗於夷陵?馬謖為何失了街亭?

都和諸葛亮未能洞悉秦川、宛洛的形勢有關,都和他輕重倒置的佈局有關。


諸葛亮並非智者之謎

諸葛亮


其二,“失街亭”專斷拒諫之誤。

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興兵北伐,試圖統一中國。諸葛亮以馬謖為前鋒,率25000名精兵守街亭,而馬謖卻不遵循諸葛亮的正確部署,又不採納王平的苦苦勸諫,棄城不守,舍水上山,結果被魏軍圍山斷水,沿山放火,造成街亭失守,一出祁山失敗了。事後諸葛亮自貶三等,並下令處死馬謖。諸葛亮自責為“用人不當”。其實,街亭失守的根本原因,在於諸葛亮的專斷拒諫。表現在對行軍打仗和選派將領兩方面:

如,一出祁山前,魏延曾提出建議:“ 夏侯懋年少,怯而無謀。請讓我帶兵五千從褒中出,沿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出十日,可達長安,夏侯懋聞說我軍到,必會棄城而逃,當地軍糧尚足,等他們再派兵來,得二十日,那時你帶著大軍,也可從斜谷到達,一舉而成陽之西可定。” 這本是一條上策,但諸葛亮不予採納,謹守“安從坦道,萬全無虞”的教條。讓10萬大軍在崇山峻嶺中緩慢前行。

又如,在選派將領時,大家都推舉魏延、吳壹等人擔任先鋒,諸葛亮也不採納,偏偏用了“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馬謖,導致街亭失守。


諸葛亮並非智者之謎

諸葛亮北伐路線


其三,選賢任能之誤。

劉備在時,人才輩出,各展其能。法正、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簡雍、李嚴....要文有文,要武有武,獨當一面,光彩照人。而在諸葛亮時期,就有些眾星寥落,孤月獨明瞭。他用人方面的問題,表現在:

1.不能寬容雄才雋士。如李嚴、廖光、劉封等人,都很有才幹。只要使用得當,都可以建功於後世的。但是諸葛亮對他們求全責備。他們偶有過天,便被諸葛亮或貶為平民,或置之“閒散”,或流放,使他們的才能不能發揮出來。

2.不善於發揮部下特長。如馬謖、魏延等人,都各有特長。馬謖是當時不可多得的將才,自幼熟讀兵法,曾提出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著名策略。他本是謀略之士,而把他用為戰將就不相當了。而魏延則是劉備親自提拔的屢建戰功的將才,對領兵佈陣都能獨當一面。諸葛亮卻總是排斥他。

3.不重視培養接班人才。劉備死後,諸葛亮事必親躬,罰必親理,出將入相,獨立苦苦支撐大局,這樣勢必壓抑了人才的成長。他培養的蔣琬、費諱等接班人,因為缺乏實際工作的鍛鍊,就難以擔當大任了。所以,一旦諸葛亮撒手西歸,就後繼無人,蜀漢也就從此一蹶不振了。


諸葛亮並非智者之謎

諸葛亮與劉備


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這些缺點,還需要繼續考證。但是,即或是他存在這些問題,也是瑕不掩瑜,他的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崇高的盡職精神、過人的智慧是永遠為後人所欽佩的。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