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林則徐不為人知的故事

眾所周知,林則徐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

據史料記載,林則徐生於1785年8月30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詩人。

在嘉慶十一年(1806年),22歲的林則徐初入仕途,擔任廈門海防同知書記,專責處理商販洋船來往、米糧兵餉的文書記錄。

後來其官位越當越大,巔峰時期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

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

今天我們講一講林則徐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民族英雄林則徐不為人知的故事


忠於愛情的林則徐

林則徐一生只愛一人,對待愛情也是非常忠誠的。

在林則徐20歲時,參加鄉試,考上舉人,在公佈成績的那天,林則徐迎娶了他的妻子鄭淑卿,自此林則徐在鄭淑卿在世時都沒有納過妾侍,終其一生情深不渝,這在那個以三妻四妾為社會常理的時期,是很難能可貴的。

林則徐逝世後,同治至光緒年間,英國的杜莎夫人蠟像館特地為林則徐鄭淑卿夫婦製作蠟像,成為少數可長期展出的名人蠟像,以表敬意。

民族英雄林則徐不為人知的故事


自帶主角光環,從小就是神童

林則徐雖家境貧寒,但其四歲開始上學,七歲時便能背誦許多文章和詩詞,而且知曉很多道理。

林則徐九歲那年元宵節,老師給學生出對子:“點幾盞燈為乾坤作福”,

林則徐應聲對曰:“打一聲鑼代天地行威”。

又有一次,老師帶林則徐等學童遊鼓山,一時興起,出“山”、“海”兩字,要求學生做一絕對,當其他學童還在思索之時。

林則徐率先吟道:“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又有人出聯曰:“鴨母無鞋空洗腳”,

林則徐脫口而出:“雞公有髻不梳頭”。

其父高興地說:“此兒性靈,時有發現處,不引之則其機反窒。

當然,林則徐的智力能得到較早較好的開發,離不開其父的教育方式,其父對林則徐是十分嚴格的,但卻十分注意施教方法,從不壓抑孩子的天性,總是讓兒子在快樂的活動中享受讀書的樂趣。

讓孩子在愉快的心情和環境中學習,且嚴格要求孩子要能吃苦耐勞,從小就培養了林則徐良好的道德品質。

正因為有父親的悉心教導,林則徐從小立下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遠大志向,並養成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

民族英雄林則徐不為人知的故事

水利專家林則徐

我們都知道林則徐是民族的禁菸英雄,殊不知林則徐還是一位水利專家。

道光年間,黃河時常氾濫,導致民不聊生,在林則徐升任河東河道總督期間,面對關係到河道民生的重大問題,林則徐一心想要治理黃河水災問題,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裡,對備用的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繪製黃河沿河地理走勢,水流情況進行張掛,認真分析研討,便於瞭解和治理。

在林則徐調任江蘇巡撫期間,江蘇突發大水災,林則徐不顧報災限期和朝廷斥責,詳盡陳述災情,呼籲緩徵漕賦,提出“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請求。

這對發展生產,平息民困在客觀上起了有利的作用。

同時,他分析水災原因是由於吳淞江、黃埔江、婁河及與之相表裡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

於是決定興修白茆河、婁河,還修建海塘,這些在我國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

其後林則徐又治理長江水患,對修理堤壩有先期意思,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漢數千里長堤,安瀾普慶,並支河裡堤,亦無一處漫口。”

據史料考證的結果表明,林則徐的從政生涯,與水利建設是分不開的。

他的水利足跡遍及長江、黃河。

主持修理過吳淞江、黃埔江、婁河、白茆河和海塘等江南水系;

在新疆更是有 “林公渠”、“林公樹”、“林公井”、“林公車”的傳奇故事而流芳百世。

民族英雄林則徐不為人知的故事


熱愛學習,思維開闊

在閉關鎖國的清朝時期,當時的國民都是很封閉的,落後西方文明,在受到列強入侵的時候,被打的措手不及,面對節節敗退的戰事,林則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其帶頭學習西方文化,研究西方先進武器,秘密從外國購置了200多門新式大炮。

林則徐將西方國家的“戰船製造、火器製造和養兵練兵”作為探求軍事變革的重要內容。

雖然林則徐對西方認識比較膚淺,接觸西學的目的是出於外交、軍事的需要,但畢竟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對中國近代維新思想起到啟蒙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