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湘潭“奔跑”点燃人才引擎

中国组织人事报

核心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人心。从2月上中旬开始,湖南省湘潭市动员430名科技特派员下沉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指导防疫生产12300多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30多个,促进技术成果转化27项,推广新技术42项,形成新成果18项。这是湘潭市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湘潭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帮助人才“进得来”,支持人才“用得好”,鼓励人才“留得住”,打造人才聚集洼地,为湘潭“奔跑”装上强劲智力引擎。

本报通讯员

马立雄 翁灵娜 陈静

产业发展良将难求,部分人才水土不服,如何让人才“进得来”?

靶向引才 质量为上

湘潭居中部崛起之腹地、承东启西之要冲,又处悠悠湘水拐弯处,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明显。近年来,该市一系列人才新政的落地实施,使引才“红利”呈现强力释放的态势。

继《湘潭市产业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之后,湘潭近期又出台《莲城人才行动计划》,实施莲城人才引聚工程、重点人才培育工程、人才发展平台构建工程、人才机制创新工程、人才服务保障升级工程,以20条人才新政支撑“五大工程”。湘潭“人才新政20条”,既高度重视高精尖人才,最高揽才奖励达1000万元,又充分注重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既强化需求导向,又兼顾“土洋新老”,对增量人才和存量人才精准施策,政策惠及在潭的每一名创新创业人才。

引才数量重要,引才质量更重要。防止引进的人才因“水土不服”得而复失,怎么办?湘潭给出的答案是“缺什么人才就引进什么人才”。

湘潭是“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以智能装备制造为核心,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协同发展的“1 4”重点产业加速崛起。湘潭市委市政府以产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引进人才。2019年,湘潭分4批次,采取政府组团形式引才,先后组织160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赴哈尔滨、西安等地进行集中引才、企业自主引才、中介推荐引才,指导和引导320多家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引进各类高级研发、经营管理、专技人员、技师、高级技工和大专以上毕业生等各类产业人才9700多名。

湘潭市域体量虽小,高校却密集驻扎,智力热土滋养湘潭“智脑”,成为吸引各类人才的“强磁场”。湘潭破除陈旧的人才观,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鼓励推广“星期日工程师”“假日专家”“远程空间式合作”等柔性引才机制,放眼全球,不拘一格引才聚才。

去年,市政府帮助在潭企业、高校等全职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97名,柔性引进院士3人、博士139名。全市各用人单位引进各类大专以上毕业生17063人。

如何避免对人才“一引了之”,人才身怀绝技却无处施展的问题?

一线导向 科学评价

“需要什么人才就引进什么人才”,是满足需求端的“靶向引才”;“有什么人才就用到什么领域”,体现的是供给端的“人尽其才”。人才引回来了,不是撑门面用、当花瓶摆,关键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实践证明,用好用活一个人才,可以立起一面旗帜,培养一个团队,壮大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为此,湘潭积极搭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人才“用得好”。

科技与产业的融合能汇成多广的蓝海?答案藏在湘潭本地企业坐拥的院士工作站里。2019年,湘潭新建曹进德省级院士工作站和谭天伟市级院士工作站各1家,当前运营规范正常的院士工作站18家,改为长期合作的4家。通过院士工作站的运行,该市集聚了160多名进站专家人才,推动新产品研发46项,新技术新工艺推广61项,创造经济价值10多亿元。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智力优势、科技优势、资源优势,积极参加医疗救护、基础预防、物资供应、防控宣传等工作,为疫情防控提供智力支持。特别是从事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研发生产领域的人才及企业,全力投入新冠病毒感染防治技术、产品、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贡献。如千智机器人公司研发的抗疫消毒机器人、臻和亦康有限公司克服困难加足马力生产口罩和防护服。

湘潭积极引导并鼓励专家人才深入基层,扎根一线,服务一线。近3年来,湘潭先后引导或选派1300余名科技人才到基层和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255个,转化各类科研创新成果597项,攻克技术瓶颈211项,创造直接经济价值12亿元。

马秋成是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湘莲种植规模增大,莲农希望有机器取代人工给湘莲去芯。出于对莲农的特殊情感,马秋成开始潜心研究。10年间,他先后研发了全自动钻芯机、莲子开边机、新鲜莲子去芯机,为莲农解决了烦恼。有人问马秋成:“为何如此执着于湘莲加工?”他回答说,作为土生土长的莲乡人,特别是担任湘潭县湘莲产业链科技特派员多年,他希望湘莲加工机械能成为自己的“代表作”。

在湘潭,像马秋成一样的科技特派员有320多名。他们的舞台在广袤农村。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挥洒在了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人才用得好不好,评价机制来说话。根据《湘潭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暂行办法》,湘潭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存量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将人才分为ABCD四个层级,通过申报、初审、复审、评审、公示等环节,认定市高层次人才682人,其中A类顶尖人才1人、B类领军人才15人、C类高端人才127人、D类高级人才539人。

湘潭大力推行人才评价改革,更加突出对品德、能力、业绩的评价。针对不同领域岗位要求、不同类别人才成长规律,实行分类评价,建立起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做到了“干什么、评什么”。对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及其重点企业下放人才评价权,“谁用谁评价”,防止了人才评价行政化和“官本位”。

此外,湘潭市还定向对全市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相关重点企业降低高层次人才认定评价标准,助力重点企业引才育才。围绕沙子岭猪、湘莲、粮油、水产、茶叶等特色产业链引进人才、团队,给予相应奖励或配套支持。对基础教育人才、一线医卫人才和乡村振兴人才,单独出台专项人才行动计划,单列评价标准。

专家人才频频外流,人才留不住、人在心不在的问题如何解?

真情服务 制度护航

留人,关键在留心。为解决“人才外流”问题,湘潭自上而下高度重视人才,真心关怀人才,热心服务人才,用情感、用待遇、用事业发展空间赢得人才认可。

融入湘潭,奉献社会,政治认同不能少。湘潭是伟人故里、红色摇篮,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影响了世世代代的湘潭人。近年来,湘潭高度重视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为主题,组织开展专家爱国奉献教育和红色文化传统教育,活动收效明显。

干事创业,安心发展,制度保障不能少。湘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出台《湘潭市推进科技成果处置权、分配权、收益权改革的实施细则》《湘潭市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引进认定和奖励实施细则(试行)》《湘潭市科技人才成果转化项目资助和奖励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措施,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才创新活力。

“湘潭市产业领军人才”湘钢钢铁研究院院长蒋凌枫说,从1999年大学毕业来到湘潭,他从一名一线技术员成长为技术厂长、研究院院长,带领团队快速推动湘钢的板材产品进入国内一流品牌,这都得益于湘潭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崇尚技术的良好氛围。

扎根湘潭,舒心生活,真情服务不可少。针对人才关心的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看病就医、住房保障等问题,湘潭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实施办法、人才购房和租房补贴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促进办法、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就读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近年来,湘潭每年在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300余万元,定期组织专家开展休假疗养、健康体检、体育健身、联谊等活动,让专家调节身心,增进交流,效果明显。

2019年,湘潭实施了市级领导带头联系、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分别联系,层层分工、人人负责的高层次专家人才服务制度。以谈心谈话、走访调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畅通专家人才与市委市政府的沟通渠道,让专家人才融入湘潭,坚定在潭工作、助潭腾飞的决心和信心。

一年来,湘潭全市各级各单位共联系重点领域人才470余人,走访2350余次,帮助解决编制调入、配偶安置、子女就学、家人就医、签证落户、购房、创业融资和科研立项等方面问题350余个。关心人才、留住人心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为湘潭“奔跑”点燃人才引擎

湘潭市科技特派专家在派驻企业研究新技术应用。

为湘潭“奔跑”点燃人才引擎

湘潭优秀乡土人才邓述东创新一亩田脱贫模式,现场指导贫困户种植羊肚菌。

为湘潭“奔跑”点燃人才引擎

金杯电工电磁线有限公司研发团队负责人陈海兵在生产车间了解生产情况。

深耕人才沃土

杭州市委组织部 程建全

精准引才用才,既是对用人单位负责,又是对人才自身发展负责,最根本的是对高质量发展负责。这些年来,湘潭市从点滴入手,步步为营,深耕人才沃土,集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力量,靠的就是“精准”。

坚守“精准”,考验的是人才工作者和用人单位的大局意识、人本精神、取舍智慧、拿捏能力。湘潭积极挖掘自身的区位、产业、资源和生态优势,更以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主动查找产业发展“良将难求”、部分人才“水土不服”等问题,聚起了人才工作破旧立新的倒逼力量。

“缺什么人才就引进什么人才”“不为所有但求所用”。湘潭主动解放思想,牵住人才供给端、需求端这两个“牛鼻子”,及时确立精准理念。瞄准重点产业,对接重点领域,突出重点实施人才“五大工程”,抓好靶向引才;选准用才路子,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强化精准服务,抓好人才难题销号管理,逐个回答“为谁引、谁来引、怎么用、如何评”等系列问题,走出一条可操作、好执行的精准引才用才路径。

四川乐山市委组织部 潘福金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近年来,湘潭市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一系列人才新政相继落地,引才“红利”不断释放,让湘潭在发展的浪潮中尝到了甜头。

人才引进不能盲从。有的地方图短期效应,短时间内密集出台多项政策,轰动过后很快偃旗息鼓;有的地方喜欢人才“高消费”,凡是高精尖人才的统统招揽,凡是喝过“洋墨水”海归的悉数聘请。这些招才揽才的做法,短期内可能有一定效果,但脱离自身发展所需,势必造成部分人才“水土不服”、身怀绝技“无处施展”等问题出现。湘潭市出台“人才新政20条”,既引高精尖人才,又引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形成高低搭配的人才梯队,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差异化”是引才的取胜之道。如今,引才热潮已从一线城市扩散到二三线城市,并呈现出参与城市多、招才规模大、惠才措施硬等特点。要想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和发展定位,既需要拿出“硬实力”还需要端上“招牌菜”,既要“精准度”还要“柔软度”。湘潭市充分借助“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优势,以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为核心引进人才,创新推广“星期日工程师”“假日专家”“远程空间式合作”等柔性引才机制,让各类产业人才汇聚在湘潭大地上。

深圳市委组织部 容剑锋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人才引来了,关键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湖南湘潭聚焦“供给端”精准施策力促“人尽其才”,精彩诠释了新时代用才之道。

发展有赖人才,人才需要平台。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平台,可为创业者插上坚实有力的翅膀,为创新者拓展尽情翱翔的天空。湘潭积极搭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载体,在人才集聚、孵化、成长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人才“红利”得以彰显。

用才关键在于用其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才是“王道”。让科技落地必须依靠一定的应用场景。湘潭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在抗疫药品、口罩和防护服、病毒消杀等领域为科技企业研发和生产提供“绿色通道”,使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大展拳脚。

基层是人才成长的“磨刀石”,科技创新与基层发展“联姻”,人才效应方得以尽情释放。湘潭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做实科技特派员制度,使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用到田间地头,让科技之光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放异彩。

人才不仅要用,更要保护和激励,才能使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差异各得其所。湘潭实施人才分类评价、多元评价,牵住了人才激励的“牛鼻子”,能较好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创新创业不竭动力。

江西上饶市委组织部 胡军

服务人才既要贴身又要贴心,这是湘潭破解人才留不住、人在心不在等问题的有益启示。

对人才来说,事业是感召力,平台是凝聚力,留住人才需要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做好人才引进“后半篇”的服务工作。根据人才的实际需求,因人而异,因才而用,积极实施人才项目、搭建人才载体,为人才提供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创造以事业留人、用平台聚人的必要条件。

良禽择木而栖,良才择地而居。留住人才重在关心人才,通过真金白银向人才投入、真心实意为人才服务,着力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才。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和全方位服务人才机制,当好人才的挚友、诤友和“后勤部长”,加强为人才提供“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务,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把优质服务做到人才心坎里,形成拴心留人的良好机制,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浓厚氛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