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組織結構評價的三級標準

作者介紹:郝軍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總裁班特聘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碩士

能完成組織目標的結構就是好的組織結構

在這個基礎上,還是有些高下之分的。

  • 初級:能完成目標
  • 中級:能完成目標;且高層人員精簡,溝通順暢,內耗很少;基層執行有力,客戶反饋迅速,客戶價值及滿意度很高,創造持續價值
  • 高級:組織能夠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產生自適應,進行自我調整,自我進化;對決策層的依賴程度很低
中小企業:組織結構評價的三級標準

初級及中級的結構,這個容易理解,下面舉一個進化成高級組織的例子。

視源電子2005年成立於廣州高新區科學城,主營業務是液晶電視主板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在這個領域做到全球第二,佔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量的比例為13.08%,約佔總營收的70%。

創始人孫永輝創業時在公司有近80%的股份,現在他在公司的股份只有10%。就是公司2005年開始盈利的時候,每年他都把股份分給員工,每年就是5%,10%不停地一直在分。所以到了今年,我們IPO交材料之前時,我們的116位員工都是整個集團的股東。(數據截止為2014年6月,下同)

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很多年輕人會有創業的衝動,在企業沒有這種條件下,往往就統一離職,於是,為了保留難得的人才,也為了企業能更有活力,企業設計了一套內部創業的機制如下:

  • 論證想法:平時在工作中有員工提了一個很好的點子,並認為這個產品應該未來會有市場,那企業就會提供一個標準的調研報告,讓他據此調研。他可以調動公司的所有資源來做這件事。
  • 自立門戶:企業有一個戰略規劃部,如果認為他的這個調研結果是很合理的,就會為他和項目先成立一個事業部,確保讓產品有一年的銷售。當每個月的盈利能夠保障的時候,就會給他成立一個子公司。
  • 逐漸做大:企業有規定,子公司的團隊要先持20%的股份,就是為什麼說是讓他一年以後才給成立子公司,我們也不希望創業公司最終做不成。如果說一開始員工持有股份,最後對他可能是一個損失。這個團隊如果持續三年每年保持盈利的話,團隊將佔60%股份,公司就只佔40%,這相當於企業自己去做一個投資和孵化。
  • 創新驅動:企業今年有一千五百人,已經完成了50個億的銷售額。其實其中有七百多的員工在做的,是跟當前銷售一點關係都沒有的項目,都是在孵化的新項目。

這種近半數員工做的都是創新的項目的企業,很像谷歌,這才是面向未來,擁有自適應、自我調整能力、能夠主動進化的企業架構。而且在這種架構下,某個領導人的認識侷限、決策失誤等問題,被群體的智慧、年期人的創意、以及系統安全設置的保障(三年利潤期)給規避了。這樣的結構,這樣的機制,接近老子在道德經裡描述的管理的理想:無為而治。

中小企業:組織結構評價的三級標準

比如,為了解決年輕員工多,孩子沒有合適幼兒園的問題,團隊內部有員工提案做個幼兒園,用上面的機制,結果做了幾年,竟然做成了當地的高端連鎖幼兒園。

好的管理可以超越行業週期,可以自動進行商業模式創新。

這就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管理做到這個程度,戰略都變成次要的。

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設計的組織結構能達到初級到中級,就已經很不錯了。

中小企業:組織結構評價的三級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