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企業如何“自救”——商業生態進化方向揭祕

本期話題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黑天鵝”事件到來,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創業投資行業深受影響。VC/PE機構募投活動受限,不少創業企業更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對他們而言,及時應對疫情衝擊,破解融資困境顯得尤為重要。


有挑戰也有機遇。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資本市場迎來新機遇,市場參與者為之歡騰。此外,商業生態正在進化中,如何轉“危”為“機”,成為現階段的關注點。


本期嘉賓:

知名創投專家、財經作家

如是資本董事總經理

如是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張奧平


直播乾貨|疫情之下,企業如何“自救”——商業生態進化方向揭秘


- 問答時間 -

《國際金融報》:此次新冠疫情對創投行業影響幾何?疫情“黑天鵝”給創業和投資行業帶來哪些新思考?


張奧平:對創投機構來講,“資本寒冬”在2020年一季度可以說更加寒冷,且行業分化加劇。數據顯示,當季投資金額僅有993.65億元,與2019年一季度同期相比下降44.55%;投資案例共發生544起,同比下降74.78%。


如是資本在疫情初期調研了百餘家投資機構,結果顯示,大約75%的投資機構不準備一季度出手,二季度有50%的投資機構也難以出手,可見二季度的市場表現並不會比一季度樂觀。


股權投資市場投資金額銳減,核心原因有兩個,可以說是“雙殺”:一是延續了2018-2019年募資難的情況;二是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大部分投資機構需要把更多時間精力用於投後管理,幫助已投企業渡過難關,此外出差、盡調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如是資本調研,頭部機構、國資與戰投逆勢崛起,無論是在募資和投資兩端均不受影響,反而有所增加。整體看,創投行業已進入極端分化階段。


對創業企業來講,在整個商業生態當中,線上化、非接觸式類型的企業,如在線醫療、線上教育、在線辦公、直播電商等迎來了不同層面的發展機遇,而線下、接觸式的企業基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當然,對各行各業的企業來講,相關影響也加劇分化,一端是頭部化,強者恆強、大而難倒;另一端則是生意化,賺錢為王,小而美。


新冠疫情對創投行業帶來了思考和改變,投資機構對企業核心關注點有所變化。未來,投資機構將會重點關注抵抗風險的能力強、具備長期價值型微創新能力的企業,可以實現良好數據轉化能力的創新企業。而純模式創新型的企業,短期無法實現盈利的企業將不再受到資金的追捧。疫情“黑天鵝”事件給到創業和投資的思考是“積極的悲觀遠好於盲目的樂觀”,因為世界不會按下暫停鍵,商業的發展、創業與投資也不會按下暫停鍵,我們要做的是學會與“黑天鵝”共舞。事實上,每個人都需要具備這樣的能力。


- 問答時間 -

《國際金融報》:對於VC/PE機構而言,新冠疫情造成最大阻力是什麼?現階段應當重點關注什麼?又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張奧平:疫情對VC/PE機構造成的最大阻力是無法正常開展線下的工作,募資端、投資端、管理端皆是如此,因此,“資本寒冬”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更加寒冷。但這對整個行業而言未必是壞事,股權市場過去幾年的虛假繁榮破滅,有利於硬核價值崛起,摒棄過去的風口論,一切迴歸真實價值的本質。


對整個VC/PE行業格局而言,目前的分化並不是二八分化,而是1%與99%的分化。大部分過去被資本的泡沫催生出來的企業與投資機構都將面臨被淘汰。同時,創投進入了“精益投資”的時代,近些年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垂直領域投資機構,大的綜合型投資機構內部也把賽道分得非常細,術業有專攻。事實上,純財務投資已經變得越來越被動,而對產業十分了解又有財務實力的投資機構會有所發展。


VC/PE機構現階段,首先應當重點關注企業的生命力,也就是抗風險的微創新能力,其次是長期價值的創造能力。對於政策的支持,之前也有很多投資機構在談過,例如,資管新規對股權行業一些政策的放開等。


- 問答時間 -

《國際金融報》:疫情期間,中小微企業現金流斷裂怎麼辦?在向創投機構尋求融資方面有哪些注意點?


張奧平:中小微企業的現金流是不可以斷的,這裡我給中小微企業融資三個建議:多元化、理性化、專人化。


首先,通過多元化的融資方式,股權、債權、融資租賃等模式相結合,認真去學習企業屬地的貸款政策,以及更多的融資方式。目前融資環境中,能融到資是王道。不論任何情況,創始人永遠要做的三件事是:定戰略、拉人才、找資金。


其次,理性化,去年企業平均融資成功時間是5-7個月,在目前的逆境中融資成功時間至少會延長至平均7-9個月。逆境中不要再刻意抬高估值,與機構做長期談判,現在你的時間比一切都貴。要儘快與投資機構溝通爭取融資最快到賬的時間。


最後,專人化,如果企業內部有專業的董秘或戰略投融資負責人,此時要讓融資團隊開足馬力,分析制定企業在此次逆境中活下去的資金策略,並儲備到可以活下去的現金流。如果企業內部沒有,一定要快速聯繫外部融資顧問,尋求專業的建議與指導。


基於目前新冠疫情現狀以及商業生態復甦情況,樂觀來講,如果企業現金儲備大於10個月,可以暫不融資,專心發展主營業務,尋找疫情帶來行業結構性調整後的發展機遇。如果企業現金儲備是4-10個月的,立刻準備融資,減少開支的同時啟動融資,把握住融資窗口期。如果你的企業現金儲備是小於4個月的,要立刻啟動融資,大量減少開支的同時啟動融資,立刻向老股東彙報公司實際情況,尋求資金及更多的支持。在融資方面,還是要更加專業化,一定不能廣撒網,廣撒網相當於是在碰概率,賭運氣。要針對性的尋找確實手中還有資金,並且確確實實投資自身企業行業的投資人去積極溝通。


對於創業者而言,未來也許會持續的充滿不確定性,還是這句話“積極的悲觀遠好於盲目的樂觀”,要及時調整企業的發展戰略與經營策略。


- 問答時間 -

《國際金融報》:“危中有機”,有些行業在疫情期反而受益頗多。在您看來,2020年創業投資存在哪些新的商業機遇?在目前這個階段適合創業嗎?


張奧平:任何時代下選擇創業或者說做一個創業者,都需要宏觀上對行業發展足夠清晰,中觀上理順企業自身的商業模式,微觀上組建好自己的團隊,並且擁有一定的行業資源、上下游資源,同時擁有自身核心競爭力,如果這些基本要素還是欠缺的,我建議不要盲目的去追風口創業。


此外,剛開始的時候,創業和生意的邊界是模糊的,主要取決於創始人的長期遠景。生意的本質目標還是側重賺錢,較純粹的賺錢,在短期的時間內不違法、不違規和自己能做的前提下賺儘可能多的錢。而創業是包含更多複雜因素,戰略、聚人管理、不停迭代擴大自己的領地範圍邊界等等,很多因素驅動且缺一不可。大多數人在做生意的路上滿足後選擇退出,或是直接退縮了。而“能人”會讓邊界不斷擴大,生意變成事業。有些生意是已被定義的生意,當你選擇它的時候證明你自己確定想要了什麼,而有些尚未被定義也不能證明到底算生意還是事業,那就看創始人和其願景了,可能會始於生意終於事業,當然,我們說,在現在這個時代,做個生意確實也挺好。


- 問答時間 -

《國際金融報》: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這對VC/PE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此外,新三板改革將給VC/PE帶來哪些機遇?


張奧平:資本市場的新機遇主要來源於全面註冊制的改革。創業板註冊制改革與科創板的最大不同在於行業定位不同。科創板重點還是在“硬科技”,六大戰略新興行業;而創業板註冊制改革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


註冊制改革對於VC/PE最重要的影響在於以下兩點:第一,VC/PE退出渠道的擴寬,目前國際資本市場充滿不確定性,海外上市有一定的阻力,而創業板註冊制將給到更多非硬科技類型的,且具備高成長性的優質企業實現IPO的機會,尤其是互聯網類的創新型企業。第二,一二級市場估值價值套利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Pre-IPO的投資模式將不復存在,上市企業破發也將會常態化。所以,創投投資要更多關注企業的長期價值創造能力。


一級市場股權融資已成為註冊制時代下企業長期價值的“試金石”,是因為註冊制對企業能否實現IPO判斷的核心是能否實現市場化市值的能力,科創板中的五套標準也已經體現。如果在一級市場中,企業都不具備被機構投資者認可的價值,無法實現股權融資,沒有機構可以給企業定價,那麼在註冊制下的IPO階段,大概率也不會有機構投資者願意參與,企業的發行難度會很大。


新三板的改革,尤其精選層的落地,對VC/PE來講是打開了新的價值投資退出的渠道。此前,因為新三板市場不具備流動性,VC/PE的退出渠道也是基本被封死的,而精選層小IPO,給到了這樣的退出渠道,但企業在什麼板塊並不是最重要的,企業質量的好壞才是投資機構判斷的核心。


- 問答時間 -

《國際金融報》:全面推行註冊制之下,企業融資迎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張奧平:註冊制下,IPO僅是一輪融資手段。未來,企業的資本價值一定面臨著分化,擁有關鍵技術、研發能力或價值型模式創新能力的企業,是具備長期價值創造能力的,便可以在一級市場實現股權融資,也可以在註冊制下實現IPO資本化發展。如果產品、技術、商業模式、服務能力都是複製而來,這樣的企業沒有核心價值壁壘,也不具備長期價值創造能力,那麼就會被資本市場所淘汰。我們這裡說的資本市場是一二級市場。


- 問答時間 -

《國際金融報》: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引人深思,VC/PE投資有哪些啟示?未來投資人看重怎樣的商業項目?


張奧平: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會使得投資人對企業任何時期的財務造假零容忍,在財務盡調階段也會更加的詳盡。隨著資本謹慎,未來投資人會更加看重產品、服務、或是技術、商業模式的落地性,不具備落地性,或需要長週期才能轉化出商業價值的項目,投資機構則不會重點關注了。


記者:朱燈花

編輯:潘晟


直播乾貨|疫情之下,企業如何“自救”——商業生態進化方向揭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