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宝宝只爱看书不愿睡觉,一哭二闹三撒娇,家长该怎么办

为什么爸爸不允许两岁的宝宝多看书

已经是晚上10点半了,一如往常,宝宝看书的兴致依然很强,两只小手各拿一本图画书,要求爸爸妈妈各读一本。望着床上一堆散乱的、已经读完的图画书,再看看一脸期待并兴奋的宝宝,爸爸再次耐心地对宝宝说,我们睡觉好不好。宝宝非常坚决地说不要。一想到如果宝宝长时间晚睡会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爸爸再也忍不了,大声对宝宝说,今天就读这些,剩下的明天再看。宝宝一听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哇的一声就大哭起来,同时转过身抱着妈妈说,我要去看外婆。

两岁宝宝只爱看书不愿睡觉,一哭二闹三撒娇,家长该怎么办

妈妈说外婆已经睡了,不要打扰外婆睡觉了。但宝宝仍旧哭个不停。妈妈知道这是宝宝的一种策略,他不想在爸爸的压力下马上睡觉,他需要寻求外婆的安慰。果不其然,宝宝退而求其次地说道,就去一下下,好不好。妈妈说那就去一下下,然后抓紧时间回来睡觉好不好。宝宝说好。就这样,妈妈抱着宝宝去找外婆了。说是一下下,其实是半个多小时,一直折腾到晚上11点多才睡下。

两岁宝宝只爱看书不愿睡觉,一哭二闹三撒娇,家长该怎么办

第二天晚上,又到睡前的亲子共读时间,宝宝一手抱着奶瓶,一手拿着三本图画书对爸爸说,今天就看这几本好不好。宝宝的神态和口气让爸爸心里很难受。同时,妈妈坐在一边说,你看你昨天说了他一下,他就记住了,今天就不敢多拿书了。爸爸听后在内心里长叹了一声,轻轻地对宝宝说,你想看几本就看几本,可以多拿几本。宝宝听后有些疑惑不解地看着爸爸,小手想再拿本书又有些不敢拿。看到宝宝将信将疑的样子,爸爸亲手搬了一堆书放到床上。这时宝宝才开心地笑了起来,但从他脸上的表情来看,宝宝内心的疑惑并没有彻底解开。

两岁宝宝只爱看书不愿睡觉,一哭二闹三撒娇,家长该怎么办

对宝宝大吼大叫的代价有多大

一声断喝很简单,可以快速释放你的不良情绪,然而这声粗暴地断喝带来的焦虑却需要花费宝宝很长时间来消化,甚至于就此扼杀孩子的不断生长的兴趣和潜力。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是需要时间的,但破坏或者中断这种情感连接往往只需要一秒钟。哪怕彼此已有很强的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一旦产生了冲突,这种信任和尊重也会迅速烟消云散。也就是说信任和尊重也是有阶段性的,而这种阶段性的信任和尊重代表的就是一种距离。

两岁宝宝只爱看书不愿睡觉,一哭二闹三撒娇,家长该怎么办

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人说“理解”二字,但理解并不代表认同,说“理解”只是代表着不想让对方尴尬而已。有据于此,当家长因宝宝不听话而导致情绪面临崩溃的边缘时,宝宝内心所承受的压力比家长更大。在孩子的潜意识之中,一旦所需得不到满足,他就会以哭闹的形式进行抗争,如果抗争不能取得胜利,就会以“退缩”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家长总是以为孩子不听话是孩子的问题,为了给孩子立规矩而采取一些强制措施。的确,这些强制措施一般都能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即当孩子下一次碰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按家长的意图进行活动,以迎合家长的需要,由此,皆大欢喜。

两岁宝宝只爱看书不愿睡觉,一哭二闹三撒娇,家长该怎么办

这种孩子为了迎合家长而出现的皆大欢喜,看上去很美好。但“迎合”背后所隐藏的“动机”很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孩子知道自己没有力量与家长抗衡,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更大的伤害,他就必须暂时屏蔽欲望或就此放弃自己的要求,久而久之,其天生的潜能被家长无情的剪断了。如果宝宝潜能的自我发展被剪断,有的还能续上,但代价将非常巨大,还有的断了就断了,终其一生也回不来。即使强行接上,家长会很痛苦,孩子更痛苦。

两岁宝宝只爱看书不愿睡觉,一哭二闹三撒娇,家长该怎么办

优越感就是四处树敌,没有陪伴一切免谈

现实生活中,令人无奈而又可笑的事情很多。一方面,我们的家长既聪明又焦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代价;另一方面,为了体现自己优越感而四处树敌。比如,有的家长为了体现自己对教育的重视,会送宝宝去早教机构或者培训机构上课,希望借助专业的力量激发宝宝的潜能。但问题的矛盾之处就在于此——对3岁之前宝宝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家长的亲身陪伴和全心接纳。

两岁宝宝只爱看书不愿睡觉,一哭二闹三撒娇,家长该怎么办

但凡看上去健全的成年人,为了体现自己的优越感,几乎是武装到了指尖。从说话到动作、从服装到手机,随时随地地向他人表明自己多么与众不同。有据于此,其言行举止也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孩子。但其实优越感是一种比较愚蠢的行为,因为优越感,让别人对你敬而远之;因为优越感,让别人对你只有迎合而没有实话;因为优越感,让别人对你产生反感;因为优越感,让别人对你感到幸灾乐祸;因为优越感,让别人对你表面尊重内心鄙视。

夫妻和眭,家庭和谐,全身陪伴、全心接纳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不论是在孩子面前还是他人面前,不断地展现你的优越感,不仅愚蠢而且有害。因为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而是与你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如果不能够把孩子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那么你终将难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是常识也是现实。你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