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七旬夫婦替子還債-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老兩口在院子裡摘花生。
  ■坂裡鄉技術員指導何阿秀種辣椒。


  “甜玉米收入1400元,稻穀收成2000元,土雞蛋被全部預訂,還有豆子、花生、辣椒等收入……”近日,在長泰縣坂裡鄉新春村,72歲的湯金德和70歲的老伴何阿秀盤點今年的收成,欣喜不已。
  6年來,受惠於脫貧攻堅政策和愛心人士的幫扶,老兩口不僅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替病故的兒子還清29萬元的債務。“最後一筆500元欠款前幾天還了,我可以鬆一口氣了……”何阿秀說著,淚水也止不住流了下來。
  文/圖 記者 朱亞聖 通訊員 徐智心
  家遇不幸
  兒子一家食物中毒送醫
  29萬借款沒能救下兒子
  6年前的一個晚上,老兩口的兒子、兒媳和孫女誤食了有毒的蘑菇,一家三口被送到醫院搶救。他倆心急如焚,僅有的7萬元積蓄很快花完了。
  親戚和鄉親們得知他們家的情況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少的幾百元,多的上萬元,短短几天,就籌到了29萬元。然而,經過一個多月的搶救,兒子還是不幸離世。因接受不了家庭的變故,兒媳不久後也離家而去。
  兒子去世、兒媳離家,看到湯家的不幸遭遇,親友們誰也沒跟老人提起還錢的事。但湯金德、何阿秀夫婦的想法很樸實,這救命錢是親朋好友、鄰里鄉親東拼西湊來的,大家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給了幫助,連張借條都沒要,這份情不能辜負,“為子還債,天經地義!”

  社會有愛
  精準扶貧助力增收 農忙勞作鄉親來幫忙
  那一年,湯金德66歲,何阿秀64歲。在大多數同齡人頤養天年的年紀,他們卻要起早貪黑,賺錢養家、還債。
  湯金德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無法乾重活,只能在家養蛋雞,絕大部分農活都落在何阿秀的肩膀上。她守著家裡的四畝地,種水稻、種韭菜、種辣椒、種玉米,什麼賺錢種什麼。幾年下來,繁重的勞作讓她比同齡人蒼老許多,但她的堅強也讓大家敬佩不已。遇到農忙時,常有鄉親過來搭把手。
  2015年11月,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湯金德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孫女就學享受教育扶貧“三免一補”政策,還有企業家承諾資助孩子至大學畢業。
  同時,針對他們家的各項產業扶貧措施接連上馬:每年能領到產業扶貧資金補助9000元;古農農場負責人每年送100羽蛋雞幫她發展養殖業,雞蛋由社會各界人士“包銷”;在鄉政府請的技術員指導下,阿秀的莊稼季季豐收,每逢“墟日”,她還做米粿到集市上去賣。
  老人誠信
  一有餘錢馬上還債 感恩各界常行報答之舉
  收入越來越多,但老兩口平時捨不得多花一分錢,即便是低保救助金,也要儘量省下來還債。有親戚主動提出,不用急著還錢,但他們說:“別人越是這樣,越要誠信做人。借人家錢,人家利息都沒有算,所以不能賴掉一分錢。”就這樣,500元、1000元、1500元……只要手中一有餘錢,他們馬上拿去還。

  村裡哪家有喜事難事,夫妻倆也都會主動前去幫忙,報答當年的救濟之情。唯恐有所遺漏,他們在村裡囑咐個遍:“千萬記得通知我們一聲!”
  當年牽頭籌款的村民劉阿洲說:“這些年,老兩口硬是把錢還上了,非常不容易!吃苦耐勞、知恩圖報,讓人感動!這得感謝政府部門和各界愛心人士的幫扶。”
  在新春村,湯金德、何阿秀“替子還債”的故事傳為美談,大家都誇他們“能幹、堅強、誠信”。而阿秀總是說:“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沒有企業家們的扶持,沒有鄰居們的幫忙,光靠自己一家的力氣是不可能這麼快還完債的。這樣的恩情,我一輩子也還不完。我一直告訴孫女,要懂得感恩,記得報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