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七旬夫妇替子还债-今日头条-手机光明网

  ■老两口在院子里摘花生。
  ■坂里乡技术员指导何阿秀种辣椒。


  “甜玉米收入1400元,稻谷收成2000元,土鸡蛋被全部预订,还有豆子、花生、辣椒等收入……”近日,在长泰县坂里乡新春村,72岁的汤金德和70岁的老伴何阿秀盘点今年的收成,欣喜不已。
  6年来,受惠于脱贫攻坚政策和爱心人士的帮扶,老两口不仅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替病故的儿子还清29万元的债务。“最后一笔500元欠款前几天还了,我可以松一口气了……”何阿秀说着,泪水也止不住流了下来。
  文/图 记者 朱亚圣 通讯员 徐智心
  家遇不幸
  儿子一家食物中毒送医
  29万借款没能救下儿子
  6年前的一个晚上,老两口的儿子、儿媳和孙女误食了有毒的蘑菇,一家三口被送到医院抢救。他俩心急如焚,仅有的7万元积蓄很快花完了。
  亲戚和乡亲们得知他们家的情况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少的几百元,多的上万元,短短几天,就筹到了29万元。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儿子还是不幸离世。因接受不了家庭的变故,儿媳不久后也离家而去。
  儿子去世、儿媳离家,看到汤家的不幸遭遇,亲友们谁也没跟老人提起还钱的事。但汤金德、何阿秀夫妇的想法很朴实,这救命钱是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东拼西凑来的,大家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了帮助,连张借条都没要,这份情不能辜负,“为子还债,天经地义!”

  社会有爱
  精准扶贫助力增收 农忙劳作乡亲来帮忙
  那一年,汤金德66岁,何阿秀64岁。在大多数同龄人颐养天年的年纪,他们却要起早贪黑,赚钱养家、还债。
  汤金德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无法干重活,只能在家养蛋鸡,绝大部分农活都落在何阿秀的肩膀上。她守着家里的四亩地,种水稻、种韭菜、种辣椒、种玉米,什么赚钱种什么。几年下来,繁重的劳作让她比同龄人苍老许多,但她的坚强也让大家敬佩不已。遇到农忙时,常有乡亲过来搭把手。
  2015年11月,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汤金德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女就学享受教育扶贫“三免一补”政策,还有企业家承诺资助孩子至大学毕业。
  同时,针对他们家的各项产业扶贫措施接连上马:每年能领到产业扶贫资金补助9000元;古农农场负责人每年送100羽蛋鸡帮她发展养殖业,鸡蛋由社会各界人士“包销”;在乡政府请的技术员指导下,阿秀的庄稼季季丰收,每逢“墟日”,她还做米粿到集市上去卖。
  老人诚信
  一有余钱马上还债 感恩各界常行报答之举
  收入越来越多,但老两口平时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即便是低保救助金,也要尽量省下来还债。有亲戚主动提出,不用急着还钱,但他们说:“别人越是这样,越要诚信做人。借人家钱,人家利息都没有算,所以不能赖掉一分钱。”就这样,500元、1000元、1500元……只要手中一有余钱,他们马上拿去还。

  村里哪家有喜事难事,夫妻俩也都会主动前去帮忙,报答当年的救济之情。唯恐有所遗漏,他们在村里嘱咐个遍:“千万记得通知我们一声!”
  当年牵头筹款的村民刘阿洲说:“这些年,老两口硬是把钱还上了,非常不容易!吃苦耐劳、知恩图报,让人感动!这得感谢政府部门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帮扶。”
  在新春村,汤金德、何阿秀“替子还债”的故事传为美谈,大家都夸他们“能干、坚强、诚信”。而阿秀总是说:“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企业家们的扶持,没有邻居们的帮忙,光靠自己一家的力气是不可能这么快还完债的。这样的恩情,我一辈子也还不完。我一直告诉孙女,要懂得感恩,记得报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