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以威脅人類生存的力度挑戰著全球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秩序,迫使所有人反思曾以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評價體系、社會發展模式,重新考慮社會問題的解決方式。面對未來,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重新出發?

11月18日至20日,“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在線上舉行。峰會以“新連接創造新動能”為主題,來自中國、美國的近80位重磅嘉賓聚焦後疫情時代社會創新,圍繞“共益經濟(利益相關者經濟)、人本科技和新型領導力”三大路徑進行了深入地分享與探討。

本次峰會由斯坦福慈善與社會創新中心、北大斯坦福中心、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共同呈現,通過14場重要議題論壇和工作坊,為來自全球超過2100位學者、商界領袖和創變先鋒等各界人士構建了一個互相分享新知與方法,互相汲取信心與力量的場域。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Carla Eckhardt

斯坦福慈善與社會創新中心執行主任Carla Eckhardt表示,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變得更加脆弱,尤其是在面臨日益增加的挑戰面前,但是我們相信找到一條通向未來的可持續之路是可能的——通過我們共享的價值驅動,實現我們共通的人性,“我們期待著峰會能夠給大家新的靈感,帶來新的可能性,探索新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有效的變革”。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沈東曙

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聯合創始人兼CEO、《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中文刊出版人兼主編沈東曙表示,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事件,讓我們看到工業化時代建立的社會認知體系和制度需要大幅度地修正,“我們需要新的動能來推動這樣的變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建設包容性發展的社會,在推動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中更加有所作為”。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共益經濟”正當其時/

新冠疫情的挑戰,讓人們更加渴望美好世界。如何讓擁有資源優勢、創新精神和影響力的商業機構成為推動社會向好的主要力量?“共益經濟”正當其時。

共益經濟又稱“利益相關者經濟”,是相對於所有者經濟而言,強調經濟體不僅僅要對股東負責,還應該對其他利益相關者,包括客戶、員工、社區、合作伙伴,環境以及其他相關方負責。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Mark Kramer

FSG聯合創始人、常務董事,哈佛商學院高級講師Mark Kramer認為,圍繞著創造共享價值的理念重組公司,將賦予公司更大的目標,增加員工的動力和自豪感,在企業和政府之間建立更健康的關係,這將是全球公司競爭優勢的下一個前沿。

南非的人壽和健康保險公司Discovery就通過設計激勵機制,鼓勵客戶採用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實現了客戶預期壽命延長10年和公司人壽保險計劃獲得更高收益的雙贏,成為南非最成功的保險公司。

“市場驅動的解決方案可以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強有力的方法。我們認為,企業作為企業而不是慈善捐助者,是解決社會緊迫問題的最強大力量。” Mark Kramer強調。

如何實現共享價值的目標,Mark Kramer表示,第一個層面是圍繞滿足新的需求,設計新的產品、進入一個未被開發的市場而進行的創新;第二個層面,是聚焦於重新定義價值鏈中的生產力,兼顧供應商和員工福利的同時提高生產力和盈利能力,同時讓他們生活得更好。第三個層面是改善當地的營商環境,真正為企業所在的社群帶來福祉。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古永鏘

具體到中國,合一集團主席、天人文化聯合創始人古永鏘建議,首先,要繼續倡導共益經濟的理念,擴大影響力;第二,介紹更多全球和本土的成功經驗和方法給企業家和企業的管理者;第三,基於中國企業和行業的特點,進行共益影響力評估工具的定製化研究和開發;第四,從個人品牌、投資者、社區、城市等多個角度推動共益經濟形態的構建和落地。

實際上,在中國已經有不少企業在實踐共益經濟的理念,目前僅已經獲得共益企業認證的就達到了24家。據武漢當代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艾路明介紹,一些互聯網企業、新興經濟類型企業在創立時就有非常清晰的關於社會發展的目標,希望通過產業發展解決社會問題的痛點,“這樣一批新興企業,其實在今天已經越來越多地存在,越來越多地興起了。”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艾路明

在從理念、方法和制度等層面探討讓共益經濟形態成為可能的同時,與會嘉賓還從商業和科技精英個人使命、影響力投資的推動、共益城市與可持續社區的建立、新經濟時代品牌發展路徑等多個角度對共益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分享和討論。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人本科技”方興未艾/

科技的發展改變著社會的形態,讓人們之間的距離變得既貼近又遙遠。那麼,科技創新在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方面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王戈

斯坦福大學音樂與聲樂計算機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戈認為,很多時候,我們的所作所為都能歸結為一個問題——我們想怎樣與技術共存,我們想和自己的設計共同生活在怎樣的世界?因此,明天的人類不僅應是專家,還應是科技藝術家、遵循倫理道德的發明家以及系統設計師,應該能夠將他們的設計作品與作品所服務的世界相契合。

科技的發展和社會觀念的進步不僅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為教育創新帶來了新的機會。不論是科技產品的開發,還是科技人才的培養,都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以實現提升人的幸福感和社會福祉為目標。

國內已經湧現出一批創新型教育機構,例如致力於培養內心豐盈的個體積極行動公民的探月學院、“在做成全式的教育”的一土教育、專注於創新思維的混沌大學等。

受益於技術和教育的發展,新時代的創業者和公司開始把為社會創造價值嵌入到產品和服務當中,使公共利益、社會價值與商業資本相輔相成,成為新商業變革的引領者。例如,水滴公司用互聯網科技助推廣大人民群眾有保可依,保障億萬家庭;理想汽車打造了中國新一代的新能源汽車;藍城兄弟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為LGBT人群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的公司……

這些企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順應科技賦能人類的趨勢,擁抱新商業變革。“當消費者的價值觀在移動往前走的時候,他們對於產品的要求就可能不再是過去意義上的性價比,而更多的是性價比和價值觀重合的雙重要求。”

沈東曙表示。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峰會線下直播圖,圖片從左到右依次是馬保力、沈亞楠、沈鵬、沈東曙

科技的發展已經在重塑社會的方方面面,為了使科技造福於人和免於濫用,需要科技創新者和應用者對人們普遍接受的善的認同、追尋和實踐。

如何把“為社會創造價值”嵌入到教育、商業和科技創新之中,使個體發展、公共利益、社會價值與商業資本相輔相成?與會嘉賓就新時代的教育創新、運用數字技術創造人類福祉、擁抱新商業變革、創造力教育、社會創新教育等話題展開了反思與對話。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新型領導力”引領未來/

人人參與的互聯世界,需要新型的合作、組織和領導的方式。如何建立新型的領導力模式,使得企業家精神和志願精神有效結合,推進社會創新,實現系統性變革?

《超級參與者》(New Power)的作者Jeremy Heimans和Henry Timms認為,當下的世界,在運轉中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一種是傳統力量的思維方式;一種是新興力量的思維方式。

在一個新興力量主導的世界,人們希望對體系制度有更多的瞭解,而不是被告知他們喜歡聽的;希望對機構是如何運作的有更多接觸;非常信任協作共創的、充滿群體智慧的非正式網絡化治理模式。人們在其中開始塑造規則,而非被規則所規訓。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Henry Timms

“思考新連接與新動能,我們決不能忘記,我們需要考慮新興力量。我們也決不能忘記,我們要確保取得更公平、更公正的結果。” Henry Timms強調。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Jeremy Heimans

“很多事情為了做成,我們不僅需要政策制定者,需要法律,我們也需要行為改變的草根,也就是更大數量的民眾支持。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新興力量能夠發揮作用最主要的場域。” Jeremy Heimans表示。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關凱

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院長關凱認為:“我們面對的問題,越來越需要彼此共享更多的資源,從而形成new power去覆蓋old Power解決不了的領域。”

如何實現這樣的社會創新?斯坦福大學慈善與社會創新中心全球影響力創新實驗室聯合總監Christian Seelos認為,有效創新的架構包括系統、駕馭力和決心三個部分:系統是人們自己身處其中的在地現實,它是問題和變化的動力產生並維持之處;駕馭力即對某件事非常擅長,缺乏耐心和過於急迫是駕馭力的敵人;清晰度和決心是你依據自己最深的內驅力行事的真實性。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Christian Seelos

只有你自己放棄的時候,創新才會真正失敗。對那些清楚他們的決心的企業家和組織來說,他們會從挫折中恢復過來,他們會站起來,再試一次,繼續前進。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不可能失敗,因為每一步都有之前的艱苦努力中得到的經驗。” Christian Seelos強調。

為了推動新老力量的平衡與互動,進一步推動社會創新,峰會邀請了在“社群與共創”議題上前沿的探索者與實踐者,分享了社群與共創的前沿趨勢、經典案例和最佳實踐,提出了當前社群與共創發展的問題、困境出路與未來。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左為David Bornstein,右為Eric Nee

為了讓更多人瞭解社會創新的故事,推動以社會議題為題材的解困式報道的發展,峰會還邀請了解困式報道網絡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David Bornstein、《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主編Eric Nee等圍繞“建設性敘事的力量”,與財新傳媒副主編任波女士、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兼CEO田霏宇先生、CNEX視納華仁基金會聯合創始人與運營長陳玲珍女士以及嗶哩嗶哩知名人文科普知識視頻博主兼資深媒體人蔣松筠(老蔣巨靠譜)先生進行了分享和對話,並將共同推進在中國的語境下,運用多元的媒介表達方式(影視、音樂、藝術和文字等),更有效地傳播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和社會問題的解決者的故事,進而促成更多人行動起來,創造更大的改變。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四位中方嘉賓在直播間與 Bornstein和Eric互動探討:從左至右依次是任波、陳玲珍、田霏宇及蔣松筠

同時,樂平基金會也宣佈在今年與國內最有活力的短片節“HiShorts”啟動“最具社會創新影響力獎項”,以鼓勵通過短片創作作品來幫助人們看到社會問題和探尋社會問題解決方案的優秀創作者們。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世界的秩序,讓我們遇到了很多挑戰和困難,但這次大會我們非常幸運地用一種多元呈現的方式放大了各種各樣的新解決方案,各種各樣的新思想,來回應這些社會挑戰。”沈東曙表示。

“我們已經根據峰會主題建立了很多的新社群,比如影響力投資、共益城市,建設性敘事,社群和共創的未來,系統性變革與新型領導力等。我們非常歡迎各位嘉賓和參與者,和我們一起在未來共同通過社群的方式,持續地推進相關議題的研究、探討和實踐。”沈東曙強調。

新連接創造新動能,2020年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雲端舉行

/關於斯坦福中國社會創新峰會/

斯坦福慈善與社會創新中心(簡稱“PACS”)是全球最重要的社會創新研究機構之一,是社會創新最權威的刊物《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的出版方。自2017年春季起,在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下,由斯坦福慈善與社會創新中心主辦的中國社會創新峰會每年在北大斯坦福中心舉行,峰會聚焦推動中國社會創新的發展,以模糊疆界促進跨界創新為主要宗旨,引入全球學者、社會企業家、專業人士、青年企業家代表、商界領袖相互學習,並在過程中促進中國、美國和東亞在社會創新方面前沿的思想者和實踐者的對話,共同討論如何在中國推動本土社會創新實踐以及新公益跨界建設。

/相關機構介紹/

1、關於PACS

斯坦福慈善與社會創新中心(The Stanford Center on Philanthropy and Civil Society,簡稱PACS)利用整個大學的多元化,以及世界一流教師的知識資產,研發並分享有助於優化慈善策略、推動社會朝著更好方向前進的知識。斯坦福慈善與社會創新中心通過出版《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研討會等方式提供了一個共享社會創新思想、實踐經驗的知識空間。

2、關於樂平基金會

2010年,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由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學者和商界人士共同發起。理事包括:艾路明、關凱、梁在中、林榮強、湯敏、沈東曙、茅於軾、吳敬璉、徐冰、周慶治、張維迎、資中筠等。

樂平基金會致力於共建一個包容發展的社會,與真切關心社會發展的人,共同創建解決社會問題的生態環境。

作為社會創新的先行探索者,2002-2013年,樂平先後孵化培育了五家社會企業,涉及貧困女性就業、農村小額貸款、學前教育、生態農業等。作為社會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者,2014年,SVP中國項目落地,探索引入跨界力量參與社會創新過程的方式;2017年,樂平成為《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SSIR)唯一的中文出版方;同年,啟動“共益企業”項目,倡導“利益相關者經濟”;2019年建立“先行實驗室”(Believe to See Lab),用理念、知識和制度賦能企業,將商業價值和科技創新與社會價值相融合。

3、關於《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

《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簡稱SSIR),創刊於2003年,是全球社會創新領域最權威的讀物之一,指導和激勵來自全世界各個領域的數百萬社會變革領袖。

通過與斯坦福慈善與社會創新中心的合作,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於2017年引進《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是其唯一授權的中文出版方。

通過《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中文版,樂平希望把全球社會創新領域的新進展介紹到中國,協助構建中國社會創新的知識體系和跨界創新社區。同時,樂平也關注本土社會創新案例,希望匯聚中國本土知識,讓中國本土知識和全球知識能夠合在一起,介紹亞洲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在發生的一切社會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