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放棄老弱”在西方根深蒂固

陶短房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自詡“文明世界”歐美多國都出現毫無顧忌地公開談論“放棄老弱”的現象,讓很多中國人感到難以接受。但若翻開歷史書就能發現,西方不過是重新揀起“選擇性放棄老弱”的陋習。


在西方歷史上,必要時放棄老弱的做法由來已久。《荷馬史詩》記述的特洛伊戰爭第十年,被希臘聯軍圍困的特洛伊城就是將寶貴的糧食優先提供給還能夠拿起刀劍守城的人,而任由婦孺老人自生自滅。在著名的“雅典大瘟疫”中,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最終用火燒雅典城的辦法驅散了瘟疫,但正如許多傳染病史學家所指出的,這實際上是一場“選擇性放棄”,因為無人照料的老弱病殘,是無法從火場中逃生的,只有相對強壯的人才能逃脫火場。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詞”雖然提到“像尊重父母般尊重教給我醫術的人”,卻隻字不提“理應救治每一個人,包括老弱婦孺”——因為這並不是那個時代醫者的傳統,也不是他們力所能及的使命。
在許多歐洲國家的民間傳說中,患有麻風病等在當時看來是“絕症”病人,尤其是被認為“絕對不可能被醫治”的老年人,會被丟棄在深山洞穴或荒島上,任其自生自滅。這種習俗從古希臘時代就在歐洲廣為流傳。愛琴海上的小島——位於克里特島東北方米拉貝洛灣、面積僅8.5公頃的史賓納隆加島,就曾長期被作為“麻風病被拋棄者”的棄置地。這個古老而殘酷的法則歷經漫長的拜占庭和奧斯曼帝國時代,一直延續下來,1913年又被接管這裡的希臘政府用於棄置麻風病人。這些無助的老弱病殘最多時達400人以上,他們缺衣少食、最多也只有一名巡迴醫生偶爾去探視一下。直到1957年,這座後來因英國作家希斯洛普暢銷小說《島》而廣為世人所熟知的“麻風島”,在極其偶然情況下被人發現曝光,希臘當局才不得不結束這一“傳統”。

1348年,歐洲有史以來最大瘟疫之一——黑死病席捲大半個西南歐,其中又以意大利半島上的佛羅倫薩為最甚。親歷了這場浩劫的薄伽丘在《十日談》第一天一開始就敘述了這場災難,其中直率地描述稱,大疫面前“任何同情心都成了一種美德和奢侈品”,就連“強壯的青少年也成批死去”,而老人和弱者像“雅典大瘟疫”般只能自生自滅。
1655年的倫敦大瘟疫號稱“英國本土最後一次大規模鼠疫”,這場導致至少10萬人死亡的大瘟疫,最終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共衛生法律《1665年死亡率法典》。但早在1663年,倫敦郊外碼頭區就出現大批可疑的、病因不明的死亡者,不過這裡住的都是窮人和老弱,他們被“上等人”刻意忽略和隔離了。直到疫情在1655年7月不可遏制地傳入倫敦市區後,“上等人”才不得不正視這一“無差別威脅”。在《魯濱孫漂流記》作者笛福另一部代表作《大疫年紀事》(笛福的舅舅在疫情暴發時被困在倫敦城裡)中,記載了許多因醫療和生活保障資源不足,在困城中無助掙扎的老年人,以及他們的悲慘境遇。
1720年法國馬賽暴發的“馬賽大鼠疫”同樣是一次殘酷的、對老人和弱者赤裸裸的拋棄,其惡劣性質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醫院在短短几天內爆滿,驚慌失措的市政府和醫院將病人從醫院甚至自己家中強行驅趕出去。老弱病殘被驚慌失措的家人拋棄,許多人在街頭死去,並被拋入匆匆挖出來的“萬人坑”。

直到近代,隨著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對老弱病患的救治和應對變得高效,疫情壓垮醫療體系的門檻大幅度提高,很大程度上讓“選擇性放棄”的前提(資源不夠救助所有需要救助的人)不復存在,這種做法才逐漸銷聲匿跡。但此次新冠疫情表明,在部分西方人心中,這種陋習仍然根深蒂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