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黃鸝鳴翠柳”,孩子質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文/愛艾媽媽

古人的智慧是無限的,不僅創造了許許多多的生活用品,還體現於中國五千年的文字文化上,古人用優美,有內涵的詞語組成一個個經典的古詩詞,傳唱至今,但是古代的文字文化和現代文學還是有一定“代溝”的,一些古詩詞現在生活運用不上,甚至孩子都無法理解其中的意思。

“兩個黃鸝鳴翠柳”,孩子質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兩個黃鸝鳴翠柳”,孩子質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一位寶媽在網上求助,孩子上5年級了,在學習上開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不再一味的死記硬背,這本是好事,但是孩子思維活躍,有時候提出的問題,家長都無法回答。

這天孩子背古詩,背到杜甫的《絕句》時提出了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讓寶媽無力反駁,孩子認為絕句中“兩隻黃鸝鳴翠柳”是個病句,形容鳥的量詞明明是“只”,為什麼杜甫要用“個”來形容呢,如果自己在考試中也用“一個鳥”來寫作文,一定會當做病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孩子質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孩子甚至懷疑整首詩的語境都存在問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明明是另個季節,黃鸝鳥、柳樹、雪天怎麼可能出現在同一個場景裡呢?

面對孩子提出的文學質疑,沒什麼學歷的寶媽也無法回答,網友紛紛出主意,但都不是很靠譜,不過對於詩的一句語境問題還是給出了答案,網友:“你家孩子怕是沒去過成都吧,杜甫這首詩寫的就是成都,而成都也確實能出現柳樹、黃鸝鳥、雪同時出現的場景。”

“兩個黃鸝鳴翠柳”,孩子質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給孩子解釋古詩詞裡的量詞問題呢?

一:舉例說明

家長可以跟孩子講,語言是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在古代“個”可以說是一個統稱的量詞,例如:“飢烏道是無人在,偷覷盆池一個魚”,形容魚用的也是“個”,還有辛棄疾寫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用的也是個,所以說,在當時是可以這樣應用的。

“兩個黃鸝鳴翠柳”,孩子質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二:為了押韻

杜甫先生寫的詩句是出名的工整,在平仄押韻上來講,“只”的音是沒有“個”押韻的,“個”的音短促且輕快,更符合杜甫當時喜悅的心境和音律上的規則。

三:為了接地氣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剛剛進入蜀地,心情非常舒暢愉悅,“個”這個量詞更加接地氣,更加口語化,符合當下的語境和心情。

“兩個黃鸝鳴翠柳”,孩子質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古代詩詞文化在現在生活中用不上,孩子還有要學習古詩嗎?

一:學習古詩增強文化底蘊

古詩詞確實在現在生活中用不上,孩子在讀背誦的時候也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都是在死記硬背,一知半解,但即使這樣,還是應該讓孩子積極學習古詩。

只有讀多了背多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慣性思維,當他看到祖國大好河山的時候,脫口而出的不是“我去,真美”,而是“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當他遇到心愛的女子,不只會說“我喜歡、我愛你”,還能說出“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這樣優美絕倫的詩詞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孩子質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二:有助於增強孩子的記憶力

孩子的大腦是慢慢成型的,如果孩子從小學習背誦古詩,那麼就能更好的開發孩子的大腦,鍛鍊記憶力。

三:感受到古人的道德品質

古人把“仁、義、禮、智、信”深刻在心中,寫出來的詩句也大多由大仁大義,孩子經常讀經常背誦,也會感受到古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質,從而影響自己。

“兩個黃鸝鳴翠柳”,孩子質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小愛每日一課:

學習背誦古詩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一件大難事,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學習,自己先去了解詩人的語境,和寫這首詩的用意,然後講解給孩子,讓孩子理解著去背誦,與孩子一起學習故事,感受詩人的仁、義、禮、智、信。

“兩個黃鸝鳴翠柳”,孩子質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你家孩子有沒有針對古詩詞提出過質疑?歡迎留言交流。

小愛媽媽每日一課,根據我的育兒經驗去總結、分析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果你在我的文章中找到了共鳴,找到了孩子成長的答案,就請關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吧。

注:(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父母必修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