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孩子质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长无力反驳

文/爱艾妈妈

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不仅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生活用品,还体现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字文化上,古人用优美,有内涵的词语组成一个个经典的古诗词,传唱至今,但是古代的文字文化和现代文学还是有一定“代沟”的,一些古诗词现在生活运用不上,甚至孩子都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

“两个黄鹂鸣翠柳”,孩子质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长无力反驳

“两个黄鹂鸣翠柳”,孩子质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长无力反驳

一位宝妈在网上求助,孩子上5年级了,在学习上开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再一味的死记硬背,这本是好事,但是孩子思维活跃,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家长都无法回答。

这天孩子背古诗,背到杜甫的《绝句》时提出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让宝妈无力反驳,孩子认为绝句中“两只黄鹂鸣翠柳”是个病句,形容鸟的量词明明是“只”,为什么杜甫要用“个”来形容呢,如果自己在考试中也用“一个鸟”来写作文,一定会当做病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孩子质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长无力反驳

孩子甚至怀疑整首诗的语境都存在问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明明是另个季节,黄鹂鸟、柳树、雪天怎么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场景里呢?

面对孩子提出的文学质疑,没什么学历的宝妈也无法回答,网友纷纷出主意,但都不是很靠谱,不过对于诗的一句语境问题还是给出了答案,网友:“你家孩子怕是没去过成都吧,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成都,而成都也确实能出现柳树、黄鹂鸟、雪同时出现的场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孩子质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长无力反驳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给孩子解释古诗词里的量词问题呢?

一:举例说明

家长可以跟孩子讲,语言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古代“个”可以说是一个统称的量词,例如:“饥乌道是无人在,偷觑盆池一个鱼”,形容鱼用的也是“个”,还有辛弃疾写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用的也是个,所以说,在当时是可以这样应用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孩子质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长无力反驳

二:为了押韵

杜甫先生写的诗句是出名的工整,在平仄押韵上来讲,“只”的音是没有“个”押韵的,“个”的音短促且轻快,更符合杜甫当时喜悦的心境和音律上的规则。

三:为了接地气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刚刚进入蜀地,心情非常舒畅愉悦,“个”这个量词更加接地气,更加口语化,符合当下的语境和心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孩子质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长无力反驳

古代诗词文化在现在生活中用不上,孩子还有要学习古诗吗?

一:学习古诗增强文化底蕴

古诗词确实在现在生活中用不上,孩子在读背诵的时候也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都是在死记硬背,一知半解,但即使这样,还是应该让孩子积极学习古诗。

只有读多了背多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当他看到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脱口而出的不是“我去,真美”,而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当他遇到心爱的女子,不只会说“我喜欢、我爱你”,还能说出“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样优美绝伦的诗词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孩子质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长无力反驳

二: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孩子的大脑是慢慢成型的,如果孩子从小学习背诵古诗,那么就能更好的开发孩子的大脑,锻炼记忆力。

三:感受到古人的道德品质

古人把“仁、义、礼、智、信”深刻在心中,写出来的诗句也大多由大仁大义,孩子经常读经常背诵,也会感受到古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影响自己。

“两个黄鹂鸣翠柳”,孩子质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长无力反驳

小爱每日一课:

学习背诵古诗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件大难事,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习,自己先去了解诗人的语境,和写这首诗的用意,然后讲解给孩子,让孩子理解着去背诵,与孩子一起学习故事,感受诗人的仁、义、礼、智、信。

“两个黄鹂鸣翠柳”,孩子质疑杜甫名句是病句,家长无力反驳

你家孩子有没有针对古诗词提出过质疑?欢迎留言交流。

小爱妈妈每日一课,根据我的育儿经验去总结、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我的文章中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孩子成长的答案,就请关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吧。

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父母必修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