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裡有糧,為啥我心裡還慌?

最近 ,有些國家宣佈暫停一些農產品出口。由此,不少媒體發表文章對我國糧食安全是否會因國外出口限制而受到影響表示擔憂,更多的文章是自信滿滿。但是無論自信的還是擔憂,文章給人的感覺都是不自信。


今天讀到的文章標題竟然是“緊急預警”,稱另一場意指糧食的災難又要開始了。為什麼會恐慌至此?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我們手裡有糧,但是表現出來的還是如此心虛?究其原因,那是因為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我們的這些糧食都在哪裡,我們的庫存今天還有多少。所以,儘管滿篇大道理說我們手裡有糧心裡不慌,但讓人讀到的還是慌張。


手裡有糧,為啥我心裡還慌?


關於中國的糧食安全狀況,最新的權威資料就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年10月14日發佈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中國糧食安全成就表現在,糧食產量穩步增長,穀物供應基本自給,糧食儲備能力顯著增強,居民健康營養狀況明顯改善,貧困人口吃飯問題有效解決;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是指,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保護和調動糧食種植積極性,創新完善糧食市場體系,健全完善國家宏觀調控,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全面建立糧食科技創新體系,著力強化依法管理合規經營;未來的努力方向是,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加強儲備應急管理,建設現代糧食流通體系,積極維護世界糧食安全。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實施了“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其中有幾大指標應該是我們關心的:


一、糧食生產能力。就說一個單產水平——2017年稻穀、小麥、玉米的每公頃產量分別為6916.9公斤、5481.2公斤、6110.3公斤,較1996年分別增長11.3%、46.8%、17.4%,比世界平均水平分別高50.1%、55.2%、6.2%。


二、口糧絕對安全。就說主糧進口——稻穀和小麥產需有餘,進出口主要是品種調劑,2001年至2018年年均進口的糧食總量中,稻穀和小麥兩大口糧品種合計佔比不足6%。大量進口的主要是油料作物大豆,佔比為75.4%。


三、糧食儲備能力。就說倉儲水平——2018年全國共有標準糧食倉房倉容6.7億噸,簡易倉容2.4億噸,有效倉容總量比1996年增長31.9%。政府糧食儲備數量充足。在大中城市和價格易波動地區,建立了10-15天的應急成品糧儲備。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其效果地球人都知道。每年農業農村部、國家統計局都會發布各個品種的糧油播種面積,收穫的季節也會發布各種產量信息。但是對於巨大的“藏糧於庫”,卻很難找到有關信息。比如庫存信息,這是與國際接軌的基本信息。糧食生產大國有公開透明準確的庫存信息發佈制度,因為庫存信息是經濟社會重要的基本面信息,它是指導貿易、價格、生產的基礎。

手裡有糧,為啥我心裡還慌?

我們現如今這麼龐大的糧食中央儲備、地方儲備、企業儲備、農村儲備,然而,我們並沒有統一發布的庫存數據。你說你手中有糧,其實你根本不知道屬於你的糧食到底在哪裡。因為庫容不等於庫存,庫存不等於商品。自從1990年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建立以來,體制機制就隔三差五的改革著,加上歷次清倉查庫反映出來的重大問題,特別是重點糧食產區多次爆出的重大腐敗案件,這一切都讓人對糧食庫存這個問題不能釋懷。


對於“藏糧於庫”的問題,國家一直在深化糧食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目前看,步伐滯後於生產領域的需要,或者說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沒有起到應有的預警作用。


比如自2004年國家先後啟動了主糧最低收購價政策。2016年起逐步完善了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政策,進一步降低了政策性收購比例,實現了以市場化收購為主。比如2019年10月國糧糧〔2019〕284號文件發佈了《關於完善小麥最低收購價有關政策的通知》,自2020年起對最低收購價小麥限定收購總量。限定2020年最低收購價小麥收購總量為3700萬噸。其中限定收購總量分兩批次下達,第一批數量為3330萬噸,不分配到省;第二批數量為370萬噸,視收購需要具體分配到省。2019年我國小麥總產量1.34億噸,供求平衡有餘,已連續7年產大於需。但是你要知道幾年來最低收購價收購了多少?收了什麼品種?拍賣了多少?拍賣的價格?流拍的原因?不同的品種有怎樣的去向?這些都基本找不到信息。


“藏糧於庫”,國家儲備的糧權在國務院,但國家糧食信息要服務於國家糧食安全。未來我國糧食安全的保障不僅靠財政政策,還要靠信息服務。未來我們還要繼續推進種植結構調整,還要大力發展強筋弱筋小麥等。那麼,這些結構調整的依據是什麼?需要信息提供基本面的分析,保證決策正確。


近年來由於發展強筋弱筋小麥被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某些省一下子把優質專用小麥全面推開,而2019年市場價格低迷給了優質麥發展當頭一盆冷水。這樣折騰的結果在於決策不是根據市場需求信息決定的,而是迎合政府要求做出的。另外就是產業化經營問題。要解決各主體間的利益對接,信息化同樣是基礎工具。許多大型企業在多年之後最終放棄產業化努力,也是因為在政策、信息、措施等方面都缺乏國家層面的支撐。所以,“完善糧情預警監測體系。強化糧油市場預警機制,加快建立健全涵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監測預警體系,依託信息技術準確把握國內外糧食形勢,健全糧油市場監測網絡,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市場信息服務,防範市場異常波動風險。”這是《中國的糧食安全》提出的未來的一個重要的主攻方向。當然,要解決的肯定不只是技術問題。

手裡有糧,為啥我心裡還慌?

其實目前疫情引發的恐慌還來自於農村的糧食消費市場。現在農村家庭基本不存糧,有糧在手的也是因為在等待合適的糧價,或者說是“惜售”,因為他種的並不是他習慣消費的品種。許多農民的糧食消費還是傳統方式,主要依靠農村的小型加工作坊。這種作坊採用傳統加工方式,品種當地化,加工的麵粉不加添加劑,保留了麥芽。加上,對於農民來說,這就是“小時候的味道”。這樣的味道也吸引了大量的市民下鄉買糧。


但是疫情期間,這些本來就不多的小作坊基本都關停了,農民突然感到吃糧不方便了,一種緊張感由此而來。緊張的原因是我們突然發現,這個領域幾乎被淡忘了,我們幾乎不知道農民吃的啥品種,吃了多少。農村糧食消費市場應該是國家糧食安全體系的大頭,在糧食省長負責制的體系下,各省應藉此疫情反映出來的問題,摸清底數,公開信息,加強服務保障,不能讓農民吃飯為難。


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看,中國的糧食安全短期沒有大的問題,但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這些空間大多又都在“細微處,角落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