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清代是距离现代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历史发展到清朝之后,各项制度都比较完善,官吏制度也是如此。

在清朝,全国官员有三万多,其中武官只有八千多人。但清朝本身就是个以武立国的朝代,并不是说就放弃了对军事方面的管理

比起其他朝代来说,清代武将的地位要高一些。对武将的选拔,也有一套自己的制度。清代武官入职的主要方式有世职、武科、荫生以及捐纳等。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第一种:世职

世职,意为世代承袭的职位。根据清制,清代除宗室、外藩两套爵位制度外,还有另外一套涉及范围更大更广,满族、汉族、蒙古族都包括在内的爵位制度,统称为异姓封爵或世职。

世职的制度在我国帝制时期历代都有,大多数是因为有较大的军功而得,代表着某些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并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世职范围广,公以下,恩骑尉以上都可授职。所以满、汉皆可以封作世爵。在清代初期,洪承畴的三等轻车都尉这个职位就是属于世职的一种。

在《霞外攟屑》中有那么一段记载:"至於郎中员外佐领世职。"里面也有关于世职的记录。像八旗佐领、散秩大臣这些管制,都有实行世代沿袭,这种也叫做世职的一种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清代武职主要还是以异姓功臣爵位为主,或称功臣世爵、民世爵。主要是在吏部验封司任职,职位也是有指定人群的,满蒙不授予,而给汉员和西南民族等其他的民族。

八旗世职:例如公、侯、伯爵承袭后要觐见皇帝,授予官职——散秩大臣或侍卫这类内官一类的职位。如果遇到外官或缺的情况,公、侯、伯、子、男给以副都统的职位,男爵以下职位的,授予官职——步军协尉。在云骑尉地位的,授予监守信炮官等。

骑都尉又比较特殊,可加封一云骑尉,职位名称为"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如果加封云骑尉,这人就可以晋爵三等轻车都尉。

各区各地都设了不少驻防,将轻车都尉定为协领,骑车都尉定为佐领,云骑尉定为防御,恩骑尉定为晓骑校。只要有能力被挑选进入军营的,子、男爵给以副将职位,轻车都尉给以参将等职位,骑都尉给以都司职位。

汉人的公、侯、伯、子、男爵的爵位,在侍卫这一职位上实习够之后,确实有缺口,才会授予副将。剩下的就发往各军区进行学习。学习年满之后,轻车都尉授参将,云骑尉授游击、守备,恩骑尉授千总。

第二种:武科

武举兴盛在明清两代之间,尤其在清朝盛行。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并不是在明清时期开始,而是开始于唐朝。至清代武举改名为武科。

唐代时武举考居中、骑射等,但到了清代,武举考试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等。合格者才可以参加笔试考试。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清代武举跟文榜考试流程差不多,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在先付举行,乡试在地方省城举行,会试在京城举办,会试通过,即已经获得武进士资格,再通过殿试分出三六九等。殿试就比较困难了,一般由皇帝主持,考试成绩定下后,会有专人在太和殿宣布。

名次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为前三名,而“二甲”有十多名,其余的只要进入殿试的就是“三甲”。

在顺治年间,武进士授官,通过会试获得状元者,授参将,榜眼授游击,探花授都司;获得二甲进士的十几人,授守备;其余的三甲进士者,授署守备。

后来制度有所改变,又改为状元授副将,榜眼授参将,探花授游击,当然这个是需要有条件的,那就是要以原职位学习骑射一年之后,兵部才会认可授职。

直到雍正元年,制度又再次变更。以侍卫授予武进士一甲、二甲前三名。一甲中状元为一等侍卫,二、三名为二等侍卫;二甲授三等侍卫。

虽说清朝时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但是顺治时期,满人、蒙古人是禁止参加武科考试的。后来到了从雍正元年开始,满人可参与武科,其中乡试录取人数二十,会试录取人数四。到雍正十二年又停止满人参加武举的举措,嘉庆十二年又再次实行,规定乡试满、蒙录取十三名,会试没有录取人数限制。

清朝武举三年举办一次,录取人数也有着严格的限制。考察武士们“内场”、“外场”能力,但内场常涉及到“文”。武者多是些糙汉子,很少有会文邹邹的“之乎者也”,所考策、论多不合格。为了让更多的武将为朝廷效命,清朝皇帝只能一次次降低“内场”考核标准。这也导致当时的风气逐渐转向歧视武人。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后来康熙注意到这个问题所在,号召打破传统,武人可转文、文人也可转武。"如此则各得展其所学,文武两途,皆得真才矣。"事实却是,文武交叉考试者甚少,社会风气不降反增。

清朝武举制度的兴盛与衰落就跟它本身国家的兴衰是一体的。在鸦片战争之后,陆陆续续又有很多战争爆发,这个时候体现出武举所选出来的武人是并不能适应这些长矛大刀的战役的,主要还是军事思想跟战略思想不达标。

第三种:行伍

虽说参加武举的武人经常会受到朝中文人的歧视,就好像他们是走捷径才能入朝为官一般。但其实武官也有以正当途径当上的,那就是以“行伍”的形式,“行伍”出身在清朝就是获取武职最正当的途径。所谓“行伍”出身,指的是从军队的士兵里面挑选人才,从而提拔为官者。

这种制度有好的方面,就是能使朝中人信服,但也会产生很多弊端。例如很多将官徇私舞弊,党同伐异,专门提拔对自己有利的士兵当武官,而对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视而不见。虽然后期雍正也有做出应对这种现象的对策,但成果甚微,直到清代末年,也没有多少改善。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第四种:荫生

荫生有两种意思:一是封建时代由于上代有功勋被特许为具有任官资格的人。二是因先世荫庇而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荫生。这里指的是第一种。

荫生分类较多,如皇帝专门钦定的叫做恩生,先代殉职而给予官职的叫难荫等。这些人都可以以以上名义进入国子监读书,但其实捷径多,且后门大,只需要经过一次考试便可以获得官职。

第五种:捐纳

捐纳是指捐资纳粟以得官爵,这项措施武职跟文职没什么区别。本质上就是“买官”行为。朝廷因为财政需要往往会出售“官缺”来增加收入。雍正初年,武职捐纳的限制,定在千总、把总之间。后来到了乾隆期间,朝廷对武官的需求倍增,捐纳变成一件到处可见的常事,限度拉大,大都可捐至守备。

以这个方式进来的武官,才能方面就十分欠缺了,也不是“正途”进来的,反而可以说是靠“钱财”。军事储备不足、缺乏实战经验、战斗能力弱等等,这些原因在后续都影响到了清朝军队的实力。

后来同治时期,因为左宗棠上书,捐纳现象得以控制,后光绪年,发现捐纳所得财政不多,于是停止捐纳的继续实行。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结语

虽说清朝武官地位比之前的朝代有所上升,但还是比不过一些高级别的文官。总的来说,在清代,不论是通过以上那种方式入的官场,武官入仕是比文官要简单的,甚至有些捷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