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基因檢測的五個謬誤

關於基因檢測的五個謬誤

  • 謬誤一:基因檢測可以預防癌症

糾正:基因檢測不能預防癌症。基因檢測只是一種檢測技術。基因檢測能發現問題,找到某種癌症的突變基因,預示此種癌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比如廣東高發的鼻咽癌,如果某人基因檢測發現了鼻咽癌易感基因,只是表明此人患鼻咽癌的風險比較大。但是,僅僅憑基因檢測發現鼻咽癌風險,卻不採取任何措施,對降低癌症風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基因檢測只是一個預知性檢查,不是干預手段,其本身不可預防癌症。

  • 謬誤二:雖然基因檢測發現了癌症風險,卻沒有基因治療手段,除了增加恐懼,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糾正:基因檢測發現癌風險,並不是現在就患了癌症,不是臨床疾病診斷,就不存在治療一說。人們習慣於“治療”,似乎治療才是目的,預防不重要。這是明顯的謬誤。

其實,基因檢測其意義在於指導預防。基因檢測結果是給當時人一個提示,一個警醒,一個指南,促使當事人注意,必須立即開始行動,投入預防癌症發病的各種措施和行動,唯有行動才能達到防癌的目的效果。這在醫學上叫做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是具有很大的實際價值。

  • 謬誤三:基因檢測很貴

糾正:基因檢測貴不貴,是檢測成本和市場運作所決定的。從成本上來說,全人類基因組檢測項目,歷時一個月,其覆蓋區域為30億DNA序列(99%區域),數據量達到90GB,包括4430項內容(其中:疾病風險180項,精準用藥77項,個性特質69項,遺傳病篩查4104項),對於常人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可遺漏的了,全部費用為2萬餘元。如果只查外顯因子或者基因芯片,數千元就可以達到預知疾病的目的。相對於罹患了癌症之後的診治費用,可以忽略不計。

有智慧的人懂得為未來準備,好的媽媽懂得夏天就為孩子添置冬衣。很多家庭會買人壽或財產商業保險,不是為了等出事,而是買個平安。萬一有事,能轉移經濟風險。而基因檢測,預知疾病風險,不是被動等到出了大病才去治療,而是在未在病災來之前,可以爭取很多時間來主動預防干預而阻斷癌症的發生,不病才是目的。中醫稱之為“上工治未病”。當然,對於溫飽問題都沒有很好解決的人,三餐都顧不上,基因檢測有些奢侈。而對於能買得起商業保險的家庭來說,只是認識問題。如果不認同基因檢測,你就是送給他,他也會因為恐懼而拒絕。只要認同基因檢測,在人生中花這個費用在自己的預防保健上,通常一元的預防費用可以免用8元的治療費和100元的搶救費,而對於動不動就幾十萬的癌症治療費,這個費用就不貴,錢花在自己身上,是非常值得的。

  • l謬誤四:每年去醫院做一套體檢就可以了,不用做基因檢測

糾正:每年去醫院體檢是必要的。而基因檢測是醫院體檢的升級版。許多人和家屬有過經歷和體會,年年體檢,也沒有發現什麼大問題,為什麼今年就發現了癌症呢?而且一發現就是晚期,有錢的——就去住院:挖肉(外科手術)、下毒(內科化療)和電烤(放射照射),大多數人到頭來5年存活率也得不到,等錢花的差不多了,命也差不多了。沒錢的——回家等死:該吃吃、該喝喝,過一天算一天。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醫院體檢不準嗎?不是的。因為醫院體檢套餐,大多數選的是查查普通心肺肝腎功能,一般不會針對腫瘤或者特殊疾病。所以容易會忽略發生癌症早期的機會,被人誤解醫院體檢。

為什麼說,基因檢測是醫院體檢的升級版呢?因為基因檢測提前幾年甚至10多年前就能發現未知的重大疾病風險,比如結直腸癌,基因發現了以後,可以跳出常規體檢的侷限,主動要求醫生加做胃腸鏡。目的是對結直腸進行全面的篩查,避免漏過每個盲點,那麼芝麻大的息肉也不放過。如果第一時間發現息肉,立即切除,結直腸癌從此消失。然後每年繼續複查,加做腸鏡。試想,沒有基因檢測提示,誰會選擇體檢時加腸鏡呢。有句話說得好“基因檢測導航,醫院體檢撒網”,就是這個意思。

  • 謬誤五:基因檢測一生只須做一次就夠了

糾正:全人類基因組共有100億個鹼基對。就算市場中最全的人類基因組基因檢測業務,覆蓋面是99%,而不是100%。但是,由於效率和成本原因,以及顧客的喜好,很多基因套餐並不是全面的人類基因組,而是挑一些重點,或者一些重點範圍去做。例如女性腫瘤四項(乳腺癌、子宮癌、卵巢癌、宮頸癌),常見慢性病套餐(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腦中風等)。有些只是趣味性檢測,如祖緣基因檢測、性格特徵檢測等等,市面上的基因檢測套餐是很難覆蓋人體所有基因正常與變異的。而且,從動態角度來看,基因突變隨著年齡的累積,隨著環境因素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人到40歲以後,基因突變概率將有一個大的增加,疾病的風險陡然增多了。許多癌症基因突變都是在40歲以後發生的。因此,無論從範圍上,還是從時間上,都不能做一次基因檢測,一世都不用再做了。當然,基因檢測範圍越全面,就越有價值。而從年齡上來說,除兒童高發的白血病、自閉症、癲癇等需要儘早做,而腫瘤、猝死和慢性疾病的預測在40歲左右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關於基因檢測的五個謬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