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地方,才能作為一個合格的都城?這幾點因素一定要滿足

都城,古指帝王“建都”、“封邑”或 “稱帝”之城。

對於古代王朝來說,王朝的都城則是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的核心之地,所以,對此地的選址一點都馬虎不得。以至於,都城應位於“天下之中”,這也是中國古代首都觀的基本內容。誠如《呂氏春秋·慎勢》中所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

關於天下之中的所在地以及為什麼要選天下之中為都,《周禮·地官·司徒》解釋說:“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

什麼樣的地方,才能作為一個合格的都城?這幾點因素一定要滿足

但是,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的觀點,筆者先前看到過一篇文章,其內容就稱:一個合格的首都,必須定都於長江以南,且滿足以下幾種特質:

首先、是地勢平緩風水絕佳,畢竟首都是國家的“門面”,從沒見過哪個王朝將國都定於窮山惡水,便是這個原因;

其次、是易守難攻有險可守,由於都城是國家的最後一道屏障,所以,古代的都城都地處軍事要衝;

最後、是水路發達交通便利,想要促進經濟阡陌縱橫的交通網是必備條件,這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選址條件又會隨著時局的發生而變化。並且,以明朝為例,洪武帝為何要將首都定在應天府呢?因為,應天府有長江這道天險,能夠有效阻隔北方異族入侵。

我們知道,讓古代皇帝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北方的少數民族。這些以遊牧為生的民族,天生擅長馬站。北方騎兵在平原上無往不利,只有藉助大山和江河,才能讓騎兵失去優勢。由此,至少在表面看來,南方城市比北方城市更適合成為首都。

什麼樣的地方,才能作為一個合格的都城?這幾點因素一定要滿足

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剖析一下首都的必備條件。

在許多朝代中,北方遊牧民族都是中原王朝的心頭大患。不過,中國的地理情況是北方高南方低,北方有海拔上的絕對優勢。不論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居高臨下”都是一種優勢條件。為什麼古代攻城戰守城的一方有優勢?就是因為這種由落差而形成的“高打低”,讓守城的一方傷亡更少。

而且,僅靠江河作為屏障,真的能阻隔騎兵衝鋒嗎?未必。在蒙古西征的過程中,我們就能夠看到遊牧民族並不會被江河所阻,有時還會藉助江河打迂迴戰。在冷兵器時代,每個人都熟悉一句兵法,即“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尤其是大規模長期作戰,後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若將首都定於南方,在北方發生戰事時由南方向北方輸送糧草,過程中的運輸、損耗費用是個天文數字。反觀北方遊牧民族,在入侵南方時這些少數民族所需的戰爭成本非常少。畢竟,絕大多數遊牧民族都採取了“以戰養戰”的套路,在發動戰爭前無需籌備大量糧草。

什麼樣的地方,才能作為一個合格的都城?這幾點因素一定要滿足

可想而知的是,如果,中原王朝將首都定於南方,在發生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時難免被拖垮。所以說,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必須將首都向北方遷移。這樣,首都的糧草才能及時供應至前線,保障後勤。否則,以古代的交通條件來說,南方的首都根本無法應對北方的複雜戰事。

有趣的是,通過對史料的分析,我們能夠發現這樣的現象:中原王朝是否能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重點在於首都——山海關——山西——陝西一線。如果能守住這條戰線,那麼,中原王朝即可安穩;如果守不住,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侵略者長驅直入。

舉例說明,五代時期,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拱手送給了契丹人,這個決定直接導致宋朝的衰敗。縱觀南北宋王朝,雖然在經濟上處於領先地位,但在軍事上處處捉襟見肘。在與大遼、金朝的戰爭中,失去了北方戰線的大宋只能被動挨打,先是被逼遷都南方,後來更是為蒙元所滅。

此外,自古以來所有國力強大的封建王朝,都是向北發展。

其實,從南宋遷都和明初遷都這兩個方向截然相反的遷都事件上,我們就能對比出南北都城對國家發展的影響。

什麼樣的地方,才能作為一個合格的都城?這幾點因素一定要滿足

綜上所述,我們且來重新梳理一個合格的首都,有哪些必備條件:

交通因素:在談到古代交通時,很多人會聯想到水運,而忽略了陸運。誠然,水運有裝載量大、速度快(相對於古代陸運而言)等優勢,但並不是每種資源都適合通過水路運輸的。從水運的角度來看,南方無疑比北方更加便利。

然而,水網密佈的地理環境在帶給南方水運優勢的同時,也限制了南方陸運的發展。在南方,若想修建道路,必須填平河道或修建大橋,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開銷。我國古代南方(尤其是楚地)開發比較晚,在統治者對南方進行開發時北方早已完善了交通網。

故此,首都應該修建在北方交通便利的地方。

災害因素:由於中國進入農耕社會較早,而農耕文明最大的敵人就是自然災害。所以,首都一定不能選在旱災、水災的易發區。所以說,首都不適合修建在大河附近,否則江河決堤時首都將會首當其衝。例如宋朝時期開封城水患十分嚴重,經常會爆發水災,所以在宋以後的王朝統治者不再考慮於開封定都。

當然,首都也不能修得離河流太遠。一般來說,首都的人口比較多,必須有充足的水源保證百姓日常用水、灌溉農田等。在我國北方,有許多城市有充足的水源,且不易發生水患,這些城市都很適合定都。

什麼樣的地方,才能作為一個合格的都城?這幾點因素一定要滿足

儲備因素:作為全國軍事核心,首都必須有充足的糧草補給。在戰爭時期,首都的儲備需及時運送到前線(非戰爭時期,首都也必須有一定的糧草儲備,以便於賑濟災區)。顯然,儲備因素亦與交通因素掛鉤。一個合格的首都,應該既能進行漕運,又能進行陸運。符合這一條件的北方城市亦有不少。

戰爭因素:若從經濟角度來考量,南方城市的確比北方城市更適合成為經濟核心。不過作為首都來說,只要有滿足生活需要的資源即可。不過,若將重點全部放在經濟上,顯然是不現實的。

為什麼長江這道天險,無法保護位於南方的城市呢?

要知道,中華文化起源於長江流域,中原的根基在長江以北的中原。遊牧民族只要打到了中原地區,就能夠獲得充足的糧草補給,屆時遊牧民族大可自給自足,與南方城市打“拉鋸戰”。因此,若將首都選在南方,雖可偏安一隅,卻無法長久。

什麼樣的地方,才能作為一個合格的都城?這幾點因素一定要滿足

做完了這些分析後,我們再來看看各個朝代的首都變化。

先秦以前的情況比較特殊,當時的長江流域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暫且不做討論。

秦朝、漢朝、唐朝三個朝代,均將首都選在關中地區。嬴政作為關中的“原住民”,建立大秦王朝後自然要將首都選在自己的老家。故此,關中地區一度成為全國經濟核心。漢朝時期,關中尚存秦朝發掘出來的大量資源,所以漢朝統治者享受著前朝的餘惠,繼續定都於關中。

從這裡就能看出,許多朝代在定都時,都順應了歷史慣性。畢竟“後來者”定都於前朝首都,能夠享受到前朝留下的種種惠利,所以,類似的情況在歷史上多次發生。不過,這種歷史慣性不能作為評選“適合定都的城市”的依據。到了隋唐時期,關中地區的資源逐漸枯竭,逐漸無法滿足首都的龐大需要。

什麼樣的地方,才能作為一個合格的都城?這幾點因素一定要滿足

不得不說隋煬帝頗有戰略眼光,雖然,開鑿大運河勞民傷財,但這個“利在千秋”的大型工程使後來的唐朝得以完成經濟轉移。隋煬帝打通了黃河、淮河、黃河三大水系,將南方的資源運往北方。藉助這條大運河,唐朝先後迎來兩次盛世之治。武周皇帝以後,大唐經濟核心逐漸向洛陽、開封等中原地區轉移。

北宋時期,中原王朝完成了經濟轉移,於開封定都。不過,歷史向我們證明了,定都開封未必是個好主意。南宋時期,統治者遷都杭州實屬逼不得已。從後來的戰事發展後,南宋之所以被迫捱打,于軍事不利的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因素。不過,由於南宋促進了南方經濟發展,讓長江流域經濟迅速崛起。

明初時期朱元璋於南京定都,不過,被分封到燕地的朱棣很快便覺得定都南京不妥,在奪位後立即將首都遷往北平。這種“天子守國門”的形式頗為獨特,但明朝的興盛證明了朱棣的選擇是正確的。清朝統治者定都北京的原因不少,除能坐享其成享受明朝皇帝打造的首都外,清朝統治者也許還考慮到“後手”。

這個“後手”就是:若南明覆興,滿人大可從北京撤回白山黑水之地。

什麼樣的地方,才能作為一個合格的都城?這幾點因素一定要滿足

從這些變化中,我們又能整理出一些古代統治者選址的思維:

從歷朝歷代的興盛和衰亡來看,都城的位置直接影響了王朝的發展。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北方是“龍脈”匯聚的寶地,黃河流域更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古代皇帝普遍比較迷信,將首都修建於龍脈之上無疑是一種國家興盛的好兆頭。北方戰亂頻發,只有“設都而鎮之,天子守國門”的佈局能有效解決北方戰事。除此之外,古代的大多數統治者都出身北方,定都北方也是為了防止水土不服。

綜上所述,古代封建王朝向北發展實乃大勢所趨。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的“首都”觀:都城應位於“天下之中”》、《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文化透視》、《中國古代王朝都城表》、《從“帝都”到“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