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地方,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都城?这几点因素一定要满足

都城,古指帝王“建都”、“封邑”或 “称帝”之城。

对于古代王朝来说,王朝的都城则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核心之地,所以,对此地的选址一点都马虎不得。以至于,都城应位于“天下之中”,这也是中国古代首都观的基本内容。诚如《吕氏春秋·慎势》中所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关于天下之中的所在地以及为什么要选天下之中为都,《周礼·地官·司徒》解释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什么样的地方,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都城?这几点因素一定要满足

但是,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的观点,笔者先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其内容就称:一个合格的首都,必须定都于长江以南,且满足以下几种特质:

首先、是地势平缓风水绝佳,毕竟首都是国家的“门面”,从没见过哪个王朝将国都定于穷山恶水,便是这个原因;

其次、是易守难攻有险可守,由于都城是国家的最后一道屏障,所以,古代的都城都地处军事要冲;

最后、是水路发达交通便利,想要促进经济阡陌纵横的交通网是必备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选址条件又会随着时局的发生而变化。并且,以明朝为例,洪武帝为何要将首都定在应天府呢?因为,应天府有长江这道天险,能够有效阻隔北方异族入侵。

我们知道,让古代皇帝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这些以游牧为生的民族,天生擅长马站。北方骑兵在平原上无往不利,只有借助大山和江河,才能让骑兵失去优势。由此,至少在表面看来,南方城市比北方城市更适合成为首都。

什么样的地方,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都城?这几点因素一定要满足

不过,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剖析一下首都的必备条件。

在许多朝代中,北方游牧民族都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不过,中国的地理情况是北方高南方低,北方有海拔上的绝对优势。不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居高临下”都是一种优势条件。为什么古代攻城战守城的一方有优势?就是因为这种由落差而形成的“高打低”,让守城的一方伤亡更少。

而且,仅靠江河作为屏障,真的能阻隔骑兵冲锋吗?未必。在蒙古西征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够看到游牧民族并不会被江河所阻,有时还会借助江河打迂回战。在冷兵器时代,每个人都熟悉一句兵法,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尤其是大规模长期作战,后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若将首都定于南方,在北方发生战事时由南方向北方输送粮草,过程中的运输、损耗费用是个天文数字。反观北方游牧民族,在入侵南方时这些少数民族所需的战争成本非常少。毕竟,绝大多数游牧民族都采取了“以战养战”的套路,在发动战争前无需筹备大量粮草。

什么样的地方,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都城?这几点因素一定要满足

可想而知的是,如果,中原王朝将首都定于南方,在发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时难免被拖垮。所以说,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将首都向北方迁移。这样,首都的粮草才能及时供应至前线,保障后勤。否则,以古代的交通条件来说,南方的首都根本无法应对北方的复杂战事。

有趣的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样的现象:中原王朝是否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重点在于首都——山海关——山西——陕西一线。如果能守住这条战线,那么,中原王朝即可安稳;如果守不住,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侵略者长驱直入。

举例说明,五代时期,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契丹人,这个决定直接导致宋朝的衰败。纵观南北宋王朝,虽然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军事上处处捉襟见肘。在与大辽、金朝的战争中,失去了北方战线的大宋只能被动挨打,先是被逼迁都南方,后来更是为蒙元所灭。

此外,自古以来所有国力强大的封建王朝,都是向北发展。

其实,从南宋迁都和明初迁都这两个方向截然相反的迁都事件上,我们就能对比出南北都城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什么样的地方,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都城?这几点因素一定要满足

综上所述,我们且来重新梳理一个合格的首都,有哪些必备条件:

交通因素:在谈到古代交通时,很多人会联想到水运,而忽略了陆运。诚然,水运有装载量大、速度快(相对于古代陆运而言)等优势,但并不是每种资源都适合通过水路运输的。从水运的角度来看,南方无疑比北方更加便利。

然而,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在带给南方水运优势的同时,也限制了南方陆运的发展。在南方,若想修建道路,必须填平河道或修建大桥,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我国古代南方(尤其是楚地)开发比较晚,在统治者对南方进行开发时北方早已完善了交通网。

故此,首都应该修建在北方交通便利的地方。

灾害因素:由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较早,而农耕文明最大的敌人就是自然灾害。所以,首都一定不能选在旱灾、水灾的易发区。所以说,首都不适合修建在大河附近,否则江河决堤时首都将会首当其冲。例如宋朝时期开封城水患十分严重,经常会爆发水灾,所以在宋以后的王朝统治者不再考虑于开封定都。

当然,首都也不能修得离河流太远。一般来说,首都的人口比较多,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保证百姓日常用水、灌溉农田等。在我国北方,有许多城市有充足的水源,且不易发生水患,这些城市都很适合定都。

什么样的地方,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都城?这几点因素一定要满足

储备因素:作为全国军事核心,首都必须有充足的粮草补给。在战争时期,首都的储备需及时运送到前线(非战争时期,首都也必须有一定的粮草储备,以便于赈济灾区)。显然,储备因素亦与交通因素挂钩。一个合格的首都,应该既能进行漕运,又能进行陆运。符合这一条件的北方城市亦有不少。

战争因素:若从经济角度来考量,南方城市的确比北方城市更适合成为经济核心。不过作为首都来说,只要有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源即可。不过,若将重点全部放在经济上,显然是不现实的。

为什么长江这道天险,无法保护位于南方的城市呢?

要知道,中华文化起源于长江流域,中原的根基在长江以北的中原。游牧民族只要打到了中原地区,就能够获得充足的粮草补给,届时游牧民族大可自给自足,与南方城市打“拉锯战”。因此,若将首都选在南方,虽可偏安一隅,却无法长久。

什么样的地方,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都城?这几点因素一定要满足

做完了这些分析后,我们再来看看各个朝代的首都变化。

先秦以前的情况比较特殊,当时的长江流域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暂且不做讨论。

秦朝、汉朝、唐朝三个朝代,均将首都选在关中地区。嬴政作为关中的“原住民”,建立大秦王朝后自然要将首都选在自己的老家。故此,关中地区一度成为全国经济核心。汉朝时期,关中尚存秦朝发掘出来的大量资源,所以汉朝统治者享受着前朝的余惠,继续定都于关中。

从这里就能看出,许多朝代在定都时,都顺应了历史惯性。毕竟“后来者”定都于前朝首都,能够享受到前朝留下的种种惠利,所以,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上多次发生。不过,这种历史惯性不能作为评选“适合定都的城市”的依据。到了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资源逐渐枯竭,逐渐无法满足首都的庞大需要。

什么样的地方,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都城?这几点因素一定要满足

不得不说隋炀帝颇有战略眼光,虽然,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但这个“利在千秋”的大型工程使后来的唐朝得以完成经济转移。隋炀帝打通了黄河、淮河、黄河三大水系,将南方的资源运往北方。借助这条大运河,唐朝先后迎来两次盛世之治。武周皇帝以后,大唐经济核心逐渐向洛阳、开封等中原地区转移。

北宋时期,中原王朝完成了经济转移,于开封定都。不过,历史向我们证明了,定都开封未必是个好主意。南宋时期,统治者迁都杭州实属逼不得已。从后来的战事发展后,南宋之所以被迫挨打,于军事不利的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因素。不过,由于南宋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让长江流域经济迅速崛起。

明初时期朱元璋于南京定都,不过,被分封到燕地的朱棣很快便觉得定都南京不妥,在夺位后立即将首都迁往北平。这种“天子守国门”的形式颇为独特,但明朝的兴盛证明了朱棣的选择是正确的。清朝统治者定都北京的原因不少,除能坐享其成享受明朝皇帝打造的首都外,清朝统治者也许还考虑到“后手”。

这个“后手”就是:若南明复兴,满人大可从北京撤回白山黑水之地。

什么样的地方,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都城?这几点因素一定要满足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又能整理出一些古代统治者选址的思维:

从历朝历代的兴盛和衰亡来看,都城的位置直接影响了王朝的发展。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北方是“龙脉”汇聚的宝地,黄河流域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古代皇帝普遍比较迷信,将首都修建于龙脉之上无疑是一种国家兴盛的好兆头。北方战乱频发,只有“设都而镇之,天子守国门”的布局能有效解决北方战事。除此之外,古代的大多数统治者都出身北方,定都北方也是为了防止水土不服。

综上所述,古代封建王朝向北发展实乃大势所趋。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首都”观:都城应位于“天下之中”》、《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文化透视》、《中国古代王朝都城表》、《从“帝都”到“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