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十字軍

公元1248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以法國一國之力發動了第七次十字軍東征。本想著穩紮穩打,穩步推進的路易九世卻因過於追求"沉穩"而使法國十字軍錯失了最佳良機,一度使法國十字軍陷入被動的局面之中,最終落得了被俘虜的下場。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被譽為"聖路易"的法國國王路易九世

路易九世在被贖回後還嘗試扭轉戰局,但十字軍確確實實是戰敗了,已經無力迴天。在清楚意識到這一結局後,路易九世最終還是選擇回到了法國。但他並未放棄東征的念頭,而是於公元1270年又發動了一次東征,即第八次十字軍東征,這也是最後一場十字軍東征活動了。

雖然第八次東征與第七次東征是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兩場戰爭之間的性質也完全不同。但究其根源,二者還是有著緊密的連帶關係。可以說,如果沒有第七場十字軍東征的失敗,那麼法國國王路易九世也不會發動第八場東征。也就是說,路易九世在這場東征活動中已經無心關注耶路撒冷的歸屬問題,而是要對埃及人實行瘋狂的報復。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路易九世戎裝像

被俘的路易九世歷經萬難返回法國

公元1150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準備放棄東征,從埃及領土撤軍。但是在撤退的途中,由於沒有做好殿後安排,導致法國十字軍全部被埃及主力部隊所圍困。就這樣,路易九世和他的將士們一起成了埃及人的階下囚。

對於埃及人來說,處死一名法國國王對其自身並沒有任何好處。首先,路易九世一旦死在埃及,那麼自然會與法蘭西王國結下不共戴天之仇。隨後繼位的法國國王很有可能以此為藉口,對埃及不斷進行軍事打擊,這是埃及人所不想看到的結果。況且,處死一名法國國王對於埃及人來說沒有任何的好處,法國人依舊可以選舉出新的國王,並不會因路易九世之死而影響到國家機器的運轉。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十字軍騎士

在這種背景下,埃及人選擇向法國人索要贖金,不僅能夠免背殺害國王的罪名,還能夠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在得知路易九世被俘後,瑪格麗特王后立刻派人與埃及人展開了談判。對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書)一書中曾經提到:

"Margaret accompanied Louis to Egypt on the crusade of 1248 and showed great courage at Damietta, reinspiring the crusaders after a defeat at al-Manṣūrah (February 1250), where Louis was captured by the Muslims."

(譯文:瑪格麗特在1248年的十字軍東征中陪同路易到埃及,並在達米埃塔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在路易被穆斯林俘虜的曼納拉(al-Manṣūrah,1250年2月)戰敗後重新發動十字軍。)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路易九世的妻子瑪格麗特

埃及人提出的要求也非常簡單,只有兩條:其一,十字軍需要向埃及人交納五十萬鎊圖爾幣的贖金;其二,十字軍放棄對達米埃塔的佔領並撤出埃及本土。然而十字軍在東征時並未攜帶如此之多的財富,所以聖殿騎士團先行支付了一半的費用換回了路易九世的自由,而他所領導的十字軍士兵則成為人質,等另外一半贖金送達開羅之後便可以予以釋放。

此時的路易九世身體狀況已經非常糟糕,可以用命懸一線來形容。為了保證國王的生命安全,在其抵達達米埃塔後不久就與王后返回了耶路撒冷王國首都阿克城,而那些傷兵則暫且留在此地,等待與被扣留的十字軍將士一同返回。

路易九世走後,埃及人隨即收復了達米埃塔,並對城中未來得及撤走的十字軍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路易九世在得到這一消息時雖然十分憤怒,但也無可奈何,只能儘快寫信回國讓法國宮廷儘快將贖金送往開羅。一旦時間拖延的過長,難保埃及人不會認為路易九世有意毀約,進而殺害剩下的十字軍將士。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如今的達米埃塔

就在此時,大馬士革和埃及又進入了戰爭狀態。路易九世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宣稱自己願意幫助其進攻大馬士革,但埃及人需要歸還剩下的十字軍將士。

次年,十字軍和埃及完成了戰俘交換,每一名穆斯林士兵可以換回十名十字軍士兵,這種比例如此懸殊,為何埃及人會欣然接受?其實原因在於,此時的東方已經有一股新的勢力威脅到了埃及自身,那便是蒙古帝國的崛起。身處中間地帶的埃及完全不想腹背受敵,這才會答應路易九世的請求並進行了戰俘交換儀式。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穆斯林士兵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的結束時間通常被定義為公元1254年,原因在於這一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結束了在埃及的牢獄生活,重新回到了法國本土。但在筆者看來,從路易九世被埃及人所俘虜之日起,第七次十字軍東征就已經結束了。雖然此時的達米埃塔依然由路易九世的妻子瑪格麗特王后領導一部分歐洲騎士駐紮在此,但早已經無法左右第七次東征的結局。

身為君主,最大的恥辱莫過於被俘虜併成為階下囚。身為法國國王的路易九世自然無法接受這一現實,但也只能暫且將這份屈辱保留在心中,儘早回國才是他的首要任務。在回國之後,路易九世立刻開始集結兵馬。很明顯,這是要對埃及進行強烈的報復。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驍勇的蒙古騎兵

法國國王整頓兵馬,再度遠赴埃及

在路易九世回到法國後專心養病的這段期間,他曾經不止一次向法國貴族集團發去軍令,意在重新組建十字軍,不過他並沒有向其他國家的封建領主請求增兵,想來是因為路易九世認為僅憑藉法國一國之力就足以辦到此事。不過更多的線索表明,這次的東征就是一次徹徹底底的復仇行動,自然也沒有必要讓其他封建領主參與其中。

與此同時,路易九世也向教皇克萊門特四世表明瞭自己的想法,並獲得了來自羅馬教廷的鼎力支持。不過教皇卻並不在乎路易九世的感受,在教皇看來,收復耶路撒冷(此時的耶路撒冷還在伊斯蘭世界的控制之下)是整個基督教世界國家的共同任務。於是教皇以自己的名義向其他歐洲諸國發去了動員令,英國、西班牙等國也派出了不少十字軍。對此,英國約克大學政治哲學碩士Mark Cartwright(馬克·卡特賴特)在《Eighth Crusade》(第八次十字軍東征)一文中曾經提到:

"As before, Crusaders came from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England, Spain, Frisia, and the Low Countries, but it was, once more, an expedition dominated by the French. Big names from the nobility who signed up included Alphonse of Poitiers , future King Edward I of England, King James I of Aragon and Charles of Anjou, king of Sicily. An army was gathered of between 10,000 and 15,000 men, similar in size to that of Louis'first crusade."

(譯文:和以前一樣,十字軍來自其他國家,如英國、西班牙、弗裡西亞和低地國家,但這又是一次由法國人主導的遠征。報名參加的貴族包括普瓦捷的阿爾方斯、未來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阿拉貢國王詹姆斯一世和西西里國王安茹的查爾斯。一共集結了1萬至1.5萬人,規模與路易九世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幾近相同。)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東征前接受教皇祝福的路易九世

公元1270年,法國十字軍再次在路易九世的領導下出發了。按照戰前制定下的進軍計劃,路易九世將率領十字軍先行攻擊突尼斯,並在奪取此地之後進行補給,隨即再繼續奔赴埃及本土。可惜的是,路易九世在八月時分就因病去世。由於當時正值夏天,十字軍都飲用了不乾淨的水源,這就導致傳染病再次在軍中開始蔓延。不僅許多將士因此喪失了戰鬥力,路易九世也因感染而死。

路易九世出師未捷身先死,這絕非是一個好兆頭。腓力三世身為路易九世之子,故而在突尼斯一地被十字軍推舉成為法蘭西王國新的國王。隨後他便帶領十字軍退回了法國本土,意在結束這場東征。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正在加冕的腓力三世

後世在對腓力三世進行評價時,常常認為他是一個較為懦弱的君主。而他之所以放棄東征活動,也是其懦弱的性格最為突出的體現,但筆者卻並不這麼認為。首先,腓力三世本身就偏好習武,對於征服戰爭也抱有極大的興趣。在他獲得法國的王位後,更是有機會可以滿足自己的喜好繼續領導十字軍征服埃及。這也是路易九世的遺願,也是如此之多的十字軍聚集在此的唯一原因。

之所以他會選擇引兵回國,是因為當時在軍中瀰漫的疾病實在太過嚴重,腓力三世自己也受到了感染,長時間處於脫水虛脫的狀態,根本無法騎馬作戰。在這種環境下,立刻發動東征已經不再可能,撤退休整才是明智之選。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路易九世之子腓力三世

歷史"重演",十字軍再次戰敗

意外的是,當絕大多數的十字軍將士都身陷病痛的折磨之中時,有一支十字軍卻並沒有受到感染,這就是由愛德華一世所領導的英國十字軍。由於英國遠離歐洲大陸,再加上想要與法國十字軍匯合就必須先行跨越英吉利海峽,這就使英國十字軍到來的時間遠遠晚於約定時間,反而躲過了這次大規模傳染病的爆發期。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統領英國十字軍的愛德華一世

當愛德華一世抵達十字軍營地時,發現腓力三世已經率軍撤回本土了,而他決定繼續進行東征,並由英格蘭王國來主導這場第八次十字軍東征。對此,英國約克大學政治哲學碩士Mark Cartwright(馬克·卡特賴特)在《Eighth Crusade》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一文中曾經提到:

"Edward I and his small force of 1,000 men, supplemented by a handful of French knights, arrived at Acre in September 1271 CE on wha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rather grandly) as the Ninth Crusade. Unsurprisingly, they could do little to stop Baibars' expansionist plans, but Edward did, at least, gain the benefit of being lauded by poets and songwriters for his efforts as the only European monarch to make it to the Holy Land from the Eighth Crusaders."

(譯文:公元1271年9月,愛德華一世和他的1000人小分隊,再加上幾個法國騎士一同來到了阿克里。這場由愛德華一世所主導的東征,有時也被稱之為第九次十字軍東征。意料之中的是,他們沒能阻止拜巴爾的擴張計劃。但愛德華作為唯一一位從第八次十字軍東征來到聖地的歐洲君主所做的努力,至少得到了詩人和詞曲作者的稱讚。)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埃及的最高統治者拜巴爾斯

可惜的是,愛德華一世所領導的英國十字軍並未取得戰果,就匆匆結束了這場戰爭。實際上從這一刻起,十字軍東征就已經結束了。與此同時,東方的蒙古帝國正在不斷將勢力滲透至中東地區,並於公元1258年開始相繼吞併了諸多中東國家。而此時的埃及卻成為中東地區唯一能夠抵禦蒙古人西進的重要力量。

公元1260年,蒙古人發動了目標為埃及的征服戰爭,但卻被拜巴爾斯所擊潰,蒙古人的勢力因此向東稍稍萎縮了一些。埃及人抓住這一機會,極其迅速地攻佔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所建立起來的幾個十字軍國家,即便是耶路撒冷王國也未能倖免,全部淪陷。

公元1291年,拜巴爾斯宣告對耶路撒冷王國的首都阿克城實行有效佔領,耶路撒冷王國覆滅。此時的城中還居住著6萬餘基督教徒,而拜巴爾斯卻將他們全部屠殺,又一次製造了血腥的屠殺慘劇。至此,持續了將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徹底畫上了句號。十字軍從公元1096年開始所作出的重重努力,也隨著耶路撒冷王國的覆滅而煙消雲散。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耶路撒冷王國遺址

其實不難發現,第八次十字軍東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應當算不得是一場東征,畢竟以路易九世為首的法國十字軍並沒有真正抵達前線,甚至都沒有靠近耶路撒冷就因為疾病的困擾而選擇撤退。不過,單純的認為這就是第八次十字軍東征的結束是有一些不夠嚴謹的,畢竟愛德華一世還是率領英國十字軍奔赴了前線,即便他沒有取得任何戰果,那也不能否認這場東征的真實性。

在這次東征結束後,羅馬教皇仍然想要發動第九、第十,乃至更多的十字軍東征活動,但沒有任何一個封建領主響應他的號召。可以看出,此時的羅馬教廷地位已經出現了大幅度下降的情況,封建領主寧肯頂著教廷所施加的壓力也不願意出兵東征。不僅如此,就連僱傭軍也不願意投入到這場無謂的戰爭中來。

不難發現,其實很早之前,十字軍兵員的構成就從封建領主的直屬部隊變成了僱傭軍,這就已經暴露出了歐洲百姓和貴族都厭倦了這連續不斷的戰爭。而僱傭軍之所以願意參與其中,不可否認是存在著宗教因素的影響,但更多的原因還是受利益驅動。在幾次東征都無功而返的情況下,誰又願意冒著極大風險前往中東地區呢?

在第七次東征中兵敗埃及的路易九世,為何又執意發動第八次東征?

巔峰時期的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疆域圖

結語

無論是西方史學界還是東方史學界,都承認第八次十字軍東征的存在,但都普遍否認十字軍還曾經發動過第九次東征活動。實際上,在第八次東征活動結束後,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的封建領主都已經對東征感到了麻木。即便是在八次東征活動中最為積極的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都不想再投入一兵一卒到這場戰爭中來了。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想來原因應當有二。其一,在前幾次的東征活動結束後,十字軍東征的本質就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一轉折點應當出現在十字軍洗劫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之時。再加上後來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帶有明顯侵略和報復性色彩的東征活動,更使歐洲的封建領主們相信這並不是一場正義的戰爭。或許在此之前,他們還曾經欺騙自己這依舊是一場為了維護基督教而進行的正義戰爭。但在路易九世發動第八次東征後,所有能夠讓封建領主們信服的理由都不復存在了。

另一個原因在於,隨著埃及的擴張,十字軍在中東建立起來的基督教國家全部淪陷。至此,十字軍失去了在中東地區的全部勢力,也沒有了能夠為其提供補充軍需物資的前沿補給站。在這種背景下,想要恢復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所取得的戰果已經非常困難了,又談何繼續進攻埃及本土呢?

參考文獻:

1.《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Eighth Crusade》,Mark Cartwright著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史官錄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