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立了太子之后要废掉,困难吗?

问题青年


不困难,不知道大家听过这句话吗:朕一日不死,尔等终究还是太子。

太子

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第一个太子是商朝的太丁(未即位),而第一个皇太子则是嬴胡亥(秦二世)。

所谓太子,就是帝王的儿子,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皇帝没儿子,那可以从兄弟的儿子里抱一个过来当太子养着。

太子是除皇帝以外最有权利的人,太子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太子的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只有一个,但皇帝的儿子不止一个,皇帝儿子中有资格当太子的往往也不少。历史上被太子篡位的皇帝不少,但被废掉的太子更是数不胜数。

皇帝拥有太子废立的绝对权利

历史上,单凡有点能力的皇帝,都能轻松决定太子的废立。

大臣一般是不会直接参与到太子的废立中去。为什么呢?那就是太子的不确定因素太大了。当上了太子的不少,但从太子成功当上皇帝的比例就要打个抵扣了。聪明的大臣是不会轻易选择的,因为从龙之功固然好,但一旦牵扯进去就是满门抄斩。所以一般皇帝询问大臣立谁做太子时,大部分大臣都是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皇帝决定。

废太子很容易

朕一日不死,尔等终究还是太子。只要皇帝还活着,他就可以随时废掉太子。举几个例子:

秦始皇废太子扶苏,立胡亥

汉景帝废太子刘荣

汉武帝废太子刘据

隋文帝废太子杨勇

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

就连那个被瓦刺人抓走的朱祁镇,也几次废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深

清朝康熙帝也废太子胤礽

除了这些还有非常多,遍观中国历史,被废的太子根本数不过来。由此可知,废太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隔壁老刘讲历史


太子的事说起来很复杂,豹眼想了解一下,在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人曾经被立为太子?有多少太子被废?有多少被废的太子重新被立?有多少太子是皇帝亲生的?有多少太子能够最终上位?有多少帝位不是传给了太子而是太弟或太孙?

诸如此类,让豹眼懵逼,却找不到确切的数据。与本题无关,也就不必再费那个劲啦。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太子被废,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许多人把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太子,但没有史料佐证。

豹眼查阅《史记·秦始皇本纪》,并没有关于秦始皇立扶苏为太子的记载。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秦始皇东巡,到了平原津时就病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于是,就用玉玺作诏书给公子扶苏说:“回来办理丧事,在咸阳埋葬我”。

这里明确记载是公子扶苏,而不是太子扶苏。没有记载秦始皇立太子一事,或许因为秦始皇自以为长生不老,就没准备让别人接班。

嫡长子扶苏因为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就被发配北方,协助蒙恬修筑长城。

秦始皇感觉不行啦,就想把扶苏召回,主持丧礼,继承皇位。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当时,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陪同秦始皇巡游。赵高与李斯串通修改了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之后假诏赐死扶苏,让胡亥继承了皇位。

从《秦始皇本纪》来看,秦始皇本人并没有立太子,胡亥这个太子也是赵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而改立的。

有史料可查、皇帝亲立的太子,最早是刘邦所立的太子刘盈。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就以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

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皇帝自己确定的皇太子。

虽然是刘邦自己立的太子,但也不很满意,就想废掉他。

据《史记·吕后本纪》记载: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太子刘盈是刘邦与吕后所生嫡长子,为人仁弱,汉高祖刘邦就以“不类我”为由,常常想废掉他。

这个“不类我”,并非怀疑吕布出轨,不是亲生。而是指性格仁厚、软弱,不像他那么多流氓无赖的样子。

此时,刘邦宠幸戚夫人,认为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像他。

戚夫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继承皇位,日夜啼哭,请求刘邦改立如意为太子。

刘邦经不住戚夫人的眼泪攻击,加上不太喜欢刘盈,就想废掉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因为年老色衰,刘邦外出征讨,就把吕后作为留守,而让戚夫人伴驾。一来二去,吕后说不上话,逐步被疏远。有好几次,如意几乎就取代刘盈为太子。

幸亏大臣们力谏,留侯张良给出了个主意,太子刘盈才保住了其位子。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想废掉太子,群臣纷纷反对,御史大夫周昌最为强烈。

刘邦就问周昌是个啥原因,周昌口吃,且盛怒之下,说话更不利索: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意思就是,你别看我说话不利索,然而我可知道这么做不行。你要想废掉太子,我坚决不答应。

刘邦看到这个情况,也笑了,暂时停止议论这个事,但刘邦并没有彻底放弃废太子的打算。

吕后感觉到了压力,就向张良求计。张良就建议吕后,让刘盈去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

在一次宴会上,刘邦看到太子刘盈身后站着四个老头,询问之后,才得知是自己多次请他们出山而没有前来的商山四皓:

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

刘邦一看,清楚太子刘盈已经羽翼丰满,不可动摇,也就打消了废除太子的打算。

由此看来,皇帝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说啥就是啥。但废立太子一事,事关国家社稷的命运,也绝不是一句话的事。

在历朝历代,也经常发生太子逼迫父皇退位的事,如玄武门之变,就是太宗李世民,把他老子赶下了台。

但总体而言,太子还是斗不过皇帝,多数情况下,皇帝想废掉太子几乎还是一句话的事。

就以武则天执政时期,太子废立一事来说一下,这事太过稀松平常,就不必引经据典,简单说一下吧。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是为章怀太子。

不久,李贤被废,李显被立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临朝听政。

次年,武则天就废唐中宗为庐陵王,改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之后,武则天自己称帝,把唐睿宗又废掉了。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想做太子,武则天也想把皇帝的位子传给老武家。

狄仁杰就对武则天说:

“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

狄仁杰的意思是说,等你驾崩后,如果你侄子登基继位,还没听说有把姑母供奉在太庙里的。只有立儿子继承帝位,才可以配享太庙哦。

狄仁杰更劝说把庐陵王李显召回。

李显回都后,皇嗣李旦主动请求逊位给庐陵王李显,武则天遂立李显为太子。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逼迫武则天禅位,李显再次复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从武则天主政时期,这个几位太子的废立来看,虽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但太子之位就跟玩偶差不多。即便做了皇帝,也是说废就废。

由此看来,太子废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就看谁比谁厉害。

太子党一向是高危职业,一荣俱荣,一败俱败。皇帝与太子的权力争斗一直是宫廷争斗的主旋律,总体而言,太子还是斗不过皇帝。废掉太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事,但绝不是一句话就解决问题的,最终还是取决于势力。


豹眼看历史


废立太子,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历史上能够有本事废掉太子的,是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狠人加牛人!

什么是太子?太子就是皇朝未来的接班人!是皇帝名正言顺的接班人。

作为皇帝所要考虑的,是一个王朝的千年大计,所以,他一定会选择诸多儿子中最杰出、最睿智、最符合未来皇帝标准的作为继承人。

每个太子被立为储君前,都经历了无数的算计、承诺、博弈、交易。立太子不容易,废太子更难!

一、太子往往有强大的外援

刘邦建西汉之后,立刘盈为太子,晚年却因为宠爱戚夫人,欲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他琢磨着想要废掉刘盈。当他跟群臣商量时,却遭到了强大的阻力。

这股阻力,一部分来自于刘盈的母亲吕后和他背后的力量。吕雉嫁给刘邦之后,吕氏举族加入刘邦麾下,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无数战功。

另一部分阻力来自于功臣集团。刘盈当太子,最符合他们的利益。作为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们,不可能接受刘如意接任皇位。

而且,这些功臣集团,与吕后的私人关系非常好,很多都是丰沛的老朋友、老伙计,他们怎么可能坐视刘邦废太子呢?

二、太子占有大义名分

封建王朝非常注意礼法,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向来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通俗地说,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只要不是嫡子、长子,你再能干,能力再强,也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种继承原则,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权力交接的平稳,不至于因为争夺皇位继承权造成朝政的动荡。

很多时候,太子的人选是否贤明还真不那么重要,只要有一个成熟的治理架构,有一帮能干的大臣,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刘盈就占有着大义名人份。所以刘邦一说要废太子,御使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周昌之言,斩钉截铁,刘邦大受震动。

更让刘邦想不到的是,隐居良久、不问朝政的张良,指点吕后请出了商山四皓。刘邦知大势不可为,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礼法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强大的世俗影响力。皇帝想要废太子,必须要考虑到其中的利害关系,谁愿意当一个被老百姓物议的“昏君”呢?

三,废掉太子,是伤筋动骨的大事

太子虽然不是皇帝,却因为特殊的身份地位,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有了自己的班底、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更牵扯到母族、妻族。

废掉一个太子,等于要灭掉一个利益集团,无数官员、重臣、外戚都要被清洗掉,朝廷秩序必然大乱,需要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才能够重新达到平稳状态。

不到真正动手,谁也无法预料到废掉太子引发的严重后果。这是任何一个王朝都不愿意付出的代价。

例如李世民废掉太子李承乾之后,有多少朝臣或被贬、或下狱、或悄无声息地退出庙堂,又有多少人被牵连流放?

废掉一个太子,后面的皇帝会不会有样学样?况且,太子是皇帝亲自册立的,现在又亲手废掉,皇帝不要脸面吗?

太子是一个王朝倾尽全力培养的接班人,辅佐太子的臣子、太子的老师,哪个不是德高望重、位高权重?他们与太子紧紧的捆在了一起,若是要废太子,要不要动这些人?

结语:正因为废掉太子困难重重,所以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真正被废掉的太子并不多。

自秦时算起,也就是刘据、杨勇、李承乾、胤礽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太子。

有时候,不是皇帝不想废掉太子,实在是骑虎难下啊!

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威望无双,对朝政掌控能力极强的皇帝,真的是太少了!

能够正大光明废掉太子的,是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牛人!别的还是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